时过菊潭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09:03 1

摘要: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秋水盈盈的日子,伏牛山南麗、“商於古道”东端的菊花山,迎来两位不速之客。一位是才高八斗、长衣飘飘的青年才俊,一位是八面威风、官气十足的官二代。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秋水盈盈的日子,伏牛山南麗、“商於古道”东端的菊花山,迎来两位不速之客。一位是才高八斗、长衣飘飘的青年才俊,一位是八面威风、官气十足的官二代。

长衣飘飘者是当时已经很有些名气的诗人、后来的诗仙李白,官气十足者乃曾任宰相崔日用之子、当时的齐国公左司郎中崔宗之。

那是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的秋天,怀揣“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远大抱负的李白,步入社会十多年来,特别是入长安漫游两年之后,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满怀愁绪地返回安陆,途中再次经过南阳。在一个秋高气爽、月圆风清之夜,李白在南阳城东门外河堤上,独自沉吟赏月时,邂逅了年轻的齐国公左司郎中崔宗之。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畅谈间,崔便力邀李白去南阳的菊潭一游。因为,这菊潭早已火爆出圈了。

比如,东汉学者应劭在他的《风俗通》中,就介绍说: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香美。其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二十家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岁,七十八十则谓之夭。

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在他的《抱朴子》中,力推: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饮甘谷水。饮者无不考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故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傅袁隗,皆为南阳太守,每到官常使郦县月送甘谷水四十斛,以为饮食。此诸公多患风痹及眩冒,皆得愈……

南朝的盛洪之,在《荆州记》说:郦县菊水,太尉胡广,久患风羸,常汲饮此水,后疾逐瘳。此菊甘美,广后收此菊实播之京师,处处传植。

南朝的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郡国志》中也说:在南阳郦县城北有一条清流,清流两岸山谷长满甘菊。菊花从两岸纷纷落入水中,使水甘馨无比。在这里居住的二三十户人家从不打井,饮水、洗涮均从河里打水,这些居民普遍长寿,上寿能达到一百二三十岁。

北魏的郦道元又在他的《水经注》中,介绍说:“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

……

因了名人学者力推、官员捧要等,这菊潭是早已闻名遐迩了的。因此,李白和崔宗之一行,从古宛城驾车向西跑了两百多里,就是专门到闻名遐迩的游览地打卡的。

菊花山在今西峡县丹水镇,地处内乡、西峡二县的交界地。菊潭就位于菊花山北坡的山谷中。后人为古景不泯,在菊潭北坡山腰间的绝崖中,凿一石室,门额上书“菊潭仙景”,室内凿有半月形石潭,长年不涸,久涝不盈,多取不欠,少取不溢。时至今日,取其水药茶者依然络绎不绝。

他们登上菊花山、走到菊潭时,已经是日头偏西了。漫山的黄花在西偏秋日的照耀下,分外耀眼。放眼望去,天地一色,金光灿烂,光彩夺目。二人兴冲冲地看过“神圣”的菊潭之后,在随从的安排下,便在菊潭附近席地而坐宴饮起来。

他们一边喝着赊店老酒,一边饮着菊潭甘泉。那老酒,自刘秀赊旗至此,经过700多年的流传,浓烈醇馥。一饮通泰舒畅,二饮兴高采烈,三饮欲罢不能。那茶饮,菊潭甘泉加了随手采得的鲜菊花,鲜亮金黄。一饮口舌生津,二饮清香滋润,三饮欲休还饮。

二人狂饮大喝,从日头偏西一直到日落西山,基本不带停歇。期间,崔宗之趁了酒兴,当即把随身携带的孔子琴送给了李白。喝到兴致处,二人以诗为歌,高腔大调地唱和起来。

二人的“纵酒无休歇”、“颓然清歌发”,使得陪饮的随从也手舞足蹈,上蹿下跳起来。以至于两年过后,李白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并赋诗一首——《忆崔宗之游南阳感旧》(《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没。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归狐兔窟。

翟传海(笔名船海),男,汉族,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经济师,郑大法学专业。中国农业银行“优秀人才”,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南阳民俗协会理事,南阳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卧龙区作协名誉主席,“南阳市阅读之星”、“南阳市十佳书香个人”、“南阳民俗文化突出贡献者”、“大美南阳人”,《魅力南阳》编审,《河南文学》、《华人文学》《今古传奇》等签约作家。

来源:有文化的小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