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赶在旺季前装修完工,心里踏实多了。”村民班明金站在自家新建的3层小楼前,脸上写满期待。为开办这个避暑旅居农家乐,他投入了全部积蓄30余万元,“已有不少游客提前预订,今年收入肯定差不了。”
五月的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草木葳蕤,郁郁葱葱。随着避暑旅游旺季临近,这个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布依族古寨热闹起来,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
“赶在旺季前装修完工,心里踏实多了。”村民班明金站在自家新建的3层小楼前,脸上写满期待。为开办这个避暑旅居农家乐,他投入了全部积蓄30余万元,“已有不少游客提前预订,今年收入肯定差不了。”
3月31日,2025贵阳·乌当·新堡“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骆越菌苑广场开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摄
班明金的信心,源自王岗村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余万元,21家农家乐、6家民宿经营户年均收入超10万元。每逢布依族“三月三”等节庆活动,单日游客量就突破万人。
“这些成绩都是‘治’出来的!”王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花葵感慨道。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游人如织的美丽乡村,曾经却是另一番景象。
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摄
王岗村坐拥绿水青山,有着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然而曾经的王岗村和乡村旅游沾不上一点边。
“过去村里环境脏乱差,陈规陋习不少。必须得治!”69岁的老支书花永然回忆,虽然紧邻香纸沟景区,但落后的村貌让游客望而却步。
2007年,村“两委”抓住人居环境整治契机,制定工作方案、划分责任区、设置垃圾回收点。经过持续努力,乱堆乱放不见了,道路整洁了,村民的观念也悄然转变。
整治只是第一步。村“两委”深挖布依族文化特色,2007年王岗“庖汤第一村”举行开村仪式,“三盘四碟八大碗”的庖汤宴声名远播;2009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贵阳市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乌当召开,王岗村作为全区打造的示范点之一,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王岗村曾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调侃”:“三年无酒办,变成穷光蛋”。“想方设法办酒收礼,攀比之风盛行,大家不想办,但又不得不办,风气都被带歪了。”花葵言语中满是无奈。
发展乡村旅游,破除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建设和美乡村是前提。2017年村“两委”推动将红白事标准写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新风尚。2021年又实施宜居农房改造,推进“改厕”提质及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漫步村中,垂柳拂岸,石桥卧波,庖汤香气四溢。“花老板,‘六一’儿童节期间还有位置没?我们预定5桌。”5月12日,一群年逾六十的老人来到党员花兵开办的农家乐。“好嘞!还是老规矩。”花兵笑着应答。
随着商户数量增多,如何营造公平和谐的营商环境?“村里牵头成立旅游服务协会,将全村农家乐、民宿纳入其中,邀请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参与指导,推行‘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的自治模式。”花葵介绍。
村史馆里,“少数民族特色示范村寨”“全国文明村镇”、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见证着王岗村的美丽蝶变。从“脏乱差”到“绿富美”,这个布依村寨用实践诠释了治理有效的深刻内涵。
记者手记
从曾经“与旅游不沾边”到如今成为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王岗村用数十年的发展变化生动证明:乡村治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治理见成效,“头雁”引领是关键。从2000年发展旅游遇阻,到2007年党员分片包户整治环境,再到近年来深入推进农村“五治”工作,王岗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党组织牵头破局。在农村,村“两委”切实把“群众事群众议”落到实处,将关乎民生的实事摆上“桌面”、纳入“议程”,让村民在共议共决中成为主角,让分散的人心在共治中凝聚成发展的强大合力。
发展有基础,制度“护航”不可或缺。如何为乡村商业生态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剂”?王岗村给出的答案是——成立旅游服务协会,统一标准、公平竞争。这套汇聚群众智慧的治理机制,不仅能够帮助乡村旅游村寨破解同质化竞争难题,更让“不拼价格拼口碑、不搞套路搞服务”的经营共识深入人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刘义 李劼
三审 覃淋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