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如日中天的陈诚来到蒋介石的面前向他推荐了自己在保定军校的老同学张荫梧,让他为河北省三青团总干事兼民政厅长。得到这个任命的张荫梧可以说是不虚此行,自己虽然没有彻底扳倒鹿钟麟,但是这一次能够获得陈诚和老蒋的任命,对于这位晋军出身但是很长时间郁郁寡欢的将领
1938年如日中天的陈诚来到蒋介石的面前向他推荐了自己在保定军校的老同学张荫梧,让他为河北省三青团总干事兼民政厅长。得到这个任命的张荫梧可以说是不虚此行,自己虽然没有彻底扳倒鹿钟麟,但是这一次能够获得陈诚和老蒋的任命,对于这位晋军出身但是很长时间郁郁寡欢的将领来说已经是一个重大的喜讯了。
在晋系内部,张荫梧一开始的日子也是过得蛮不错的,但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在中原大战期间由于保定军校的傅作义表现太过出色,让平庸的张荫梧的内心彻底沸腾。
张荫梧和傅作义二人都是保定军校出身,二人又是阎锡山晋系麾下的得力干将,不过张荫梧自恃是老阎的同乡,一直是眼高于顶。
战绩是最好的照妖镜,当时傅作义率部攻占济南,军事才能耀眼夺目,风头一时无两。进展不顺利的张荫梧却向阎锡山密报傅作义“有二心”,甚至声称傅作义与张学良有秘密接触。
在这种关键时候,阎锡山最怕的就是手中大将给自己反戈一击,于是这一指控无疑在老阎心中种下了猜疑的种子。于是老阎自作聪明,他将张荫梧任命为傅作义的上司,但却刻意减少第四路军的粮草弹药,甚至调走其部分兵力。
当蒋介石派兵增援韩复榘时,傅作义部因补给不足而战败,而猪队友张荫梧却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反而主张拉拢韩复榘,错失战机。
令人唏嘘的是,阎锡山最终将山东失利的责任归咎于傅作义,致使傅作义愤慨到几乎拔枪自戕。平心而论,正是老阎这种不公平不公正,导致了傅作义最后的出走。正是因为阎锡山看中五台老乡向老蒋看中浙江老乡一样,最终走向败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荫梧的角色发生了微妙转变。他被蒋介石任命为保定行营民训处处长及河北民军总指挥,然而这位本该协同抗日的将领,却将更多精力放在与我军搞“摩擦”上。
1938年,西北军老将鹿钟麟被蒋介石委任为河北省主席,在这里本应共同抗日的局面,却成了国民党顽固派与八路军对抗的舞台。
张荫梧作为河北民军总指挥,不仅不积极抗日,反而处处与人民武装制造摩擦,破坏团结抗战的局面。他甚至在1939年6月趁日军“扫荡”之时,袭击八路军后勤机关,惨杀抗日干部和战士四百余人。这种同室操戈的行为,连毛主席都将其称为“摩擦专家”。
久而久之,张荫梧也对鹿钟麟的工作也看不上了,他认为鹿钟麟还可以在华北更加激进,于是他跑到武汉去告状了。
在武汉,作为张荫梧保定军校的同学,陈诚向蒋介石举荐了他。于是,张荫梧被任命为河北省三青团总干事及民政厅长,也开始了自己更为激进疯狂的行动。
张荫梧不仅密令冀中的土匪武装投降日本,美其名曰“曲线救国”,还在1939年6月残酷杀害我军后方干部战士400余人。甚至在其日记中,白纸黑字记录着策划部队投降日军的罪恶行径。
一个人越是强调什么越是缺少什么,张荫梧如此嚣张,恰恰说明了他其内心的空虚。
通过张荫梧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复杂多面的军人形象。他早年加入晋军,曾任晋军师长、军长,北平警备司令、北平市长等职;他崇拜封建思想家颜习斋、李恕谷的学说,在博野创办四存中学,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基本上都是在给自己沽名钓誉和造势。
保定军校
甚至在北平和平解放后,张荫梧仍然不甘失败,积极组织所谓的“华北民众自救会”,联络拉拢北平周边国民党地方武装达9万人之多,甚至还撰写《致杜鲁门呼吁书》,梦想得到美国人支持。
1949年2月15日,北平市公安局侦讯处处长冯基平亲自组织指挥,将张荫梧及其同伙逮捕归案。这位曾在历史舞台上活跃多年的军人,这么多年来上蹿下跳,最终在1949年5月27日病逝,结束了他复杂的一生。
来源:杯中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