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名即画境,四瓣舒展如蝶翼轻展,浅蓝与紫晕交织,恍若晨雾中振翅欲飞的精灵,在热带的风里低吟一曲异域诗章。
"蓝蝶栖芳蕊,轻摇羽翼微。"若问世间何花最似蝶梦凝驻枝头,必是那蓝蝴蝶
——花名即画境,四瓣舒展如蝶翼轻展,浅蓝与紫晕交织,恍若晨雾中振翅欲飞的精灵,在热带的风里低吟一曲异域诗章。
芳名溯源:非洲远客,东方蝶影
蓝蝴蝶,学名Rotheca myricoides,唇形科三对节属灌木,别名紫蝶花、乌干达桢桐。
原生于非洲大陆的溪畔密林,从乌干达的晨露到南非的骄阳,皆见其影。近代方随园艺之风东渡,在中国南方的庭院里,续写"蝶恋花"的新篇。
其名源于花开时的神韵——四枚花瓣如蝶翼平展,中央一枚略淡,恰似蝶身;雄蕊纤长探出,宛若触须。
苏轼若见此花,或会吟:"翅轻于粉薄于缯,长被花牵不自胜。"而非洲土著更视其为神灵信使,传说其空心茎秆可作吸管,啜饮甘露以通天地。
花容幻境:蓝雾凝翅,金蕊流光
蓝蝴蝶的花,是造物主以朝霞为绸、星辉为线的杰作——圆锥花序顶生,每朵花径约2厘米,花瓣浅蓝至紫,基部渐染月白,花心一点金黄如蜜露凝驻。
最妙是阳光下花瓣的半透明质感,似"茜纱窗下影玲珑",风过时满枝蓝蝶振翅,暗合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幻境。
其叶亦别致:卵形至倒披针形,叶缘上半段锯齿如绣娘锁边,新叶覆细绒,老叶背染银灰。枝干幼时呈方形,紫褐如古藤,颇有"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的孤清之态。
幽谷性情:耐热织梦,不倦芳华
此花性喜高温,适温23-32℃,耐旱耐瘠,却畏严寒。在岭南可全年盛放,江北则自四月至霜降,花期绵延如"长绳系日",教人想起白居易"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的恒久。
它不似昙花夜绽稍纵即逝,亦不似牡丹需沃土娇养。半阴处叶更苍翠,全日照花愈明艳,恰似"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王维若植此花于辋川,定有"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禅意。
花语寄情:相遇与重生的寓言
西方视其花语为"愿与你在此相遇",寓意纵经厄运,仍信真爱不渝。东非部落则传,少女化身为蓝蝴蝶,守望远征的爱人,故其花序始终低垂如敛衽行礼。
更有童话云:蓝蝴蝶见群花哀悼将逝的蓝花,毅然栖身花梗,羽化为一朵新花。
从此孩童歌谣传唱:"追,追,蝴蝶飞,飞过竹篱笆,变成一朵花。"——恰似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执念,却添几分童真。
尘世妙用:药香盈袖,蜜引蜂媒
非洲先民早识其效:根煎服可治疟疾胸痛,叶捣敷能愈外伤真菌。现代研究更发现其含岩白菜素,堪作天然消炎良药。
其蜜腺丰盈,常引蜂蝶流连,若孟浩然"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田园画境。乌干达人更取其中空茎秆为吸管,啜饮椰汁时,恍若与自然共饮晨露。
栽培小札:扦插续梦,暖冬藏春
欲邀此蝶入庭,需循其天性:
- 春扦插:取嫩枝蘸生根粉,插于沙壤,成活率逾九成,恰似"分香散玉,再续前缘";
- 夏庇荫:烈日需遮,否则"红妆变焦骨",晨昏喷水雾可延花期;
- 冬藏暖:寒流前移入室内,5℃以下则落叶休眠,静待春声。
蓝蝴蝶不是庄周梦里那只"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的幻影,而是真实可触的夏之诗行。它站在热带与温带的交界,用三百天的花期低语——
莫问前身是蝶还是花,
但将蓝翼缀韶华。
纵无沧海云帆志,
也向人间驻岁涯。
来源:都放下d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