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伯利亚力量-2”并非新提案。2006年,中俄签署天然气供应谅解备忘录,规划东西两条输气管道。东线“西伯利亚力量-1”早在2019年通气,2024年输气量达230亿立方米,占中国进口管道气的35%。但西线“西伯利亚力量-2”因价格、线路等分歧,搁置近20年。
据报道,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9日透露,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谈判有新进展。这条牵动多方的能源动脉,正加速从规划走向现实。
“西伯利亚力量-2”并非新提案。2006年,中俄签署天然气供应谅解备忘录,规划东西两条输气管道。东线“西伯利亚力量-1”早在2019年通气,2024年输气量达230亿立方米,占中国进口管道气的35%。但西线“西伯利亚力量-2”因价格、线路等分歧,搁置近20年。
天然气管道(资料图)
当下项目提速,背后是俄罗斯能源出口格局剧变。俄乌冲突后,俄对欧天然气供应占比从40%暴跌至19%。欧盟还计划2025年底禁签新俄气合同,2027年彻底断供。这种背景下,东方市场成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救命稻草”。
线路选择是项目焦点。俄罗斯一直主张过境蒙古方案,这条线路比直连中国缩短1000公里。蒙古也早有盘算,蒙古段管道全长958.6公里,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启动环境评估,显然想分一杯羹。过境蒙古虽能节省建造成本,但也带来风险。蒙古近年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走得近,搞“第三邻国”战略,一旦外部势力插手,管道安全难以保证。
另一个方案是避开蒙古,从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直通中国满洲里。这个路线虽安全,可施工难度大,要穿越阿尔泰山脉冻土带,单公里成本超5亿美元。此前考虑过的哈萨克斯坦方案,因现有管道超负荷、新建成本高,被中方排除。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天然气管道已超负荷(资料图)
价格谈判同样激烈。俄罗斯想参照“北溪-2”给德国350美元/千立方米的合同价,卖“高价气”回血。但中方谈判有数据支撑,2024年欧洲现货气价跌到300美元,中国管道气进口均价280美元。中方坚持定价不能高于“西伯利亚力量-1”协议价,还得和油价挂钩。俄方现在也有妥协迹象,可能接受250-270美元/千立方米,但要求签35年长约。
技术上,“西伯利亚力量-2”面临诸多挑战。阿尔泰山区冬季零下50度,冻土层超百米,施工就像“在混凝土上绣花”。“北溪”管道爆炸后,俄罗斯受制裁,缺深海焊接技术,项目80%路段要用的特殊低温钢材,只有中国宝钢能稳定供应。而且管道经过图瓦共和国珍稀雪豹栖息地,环保问题也得解决,俄罗斯为此得增加12%预算建生态监测站。
地缘政治博弈也没停。美国在背后搞小动作,2024年底批准给蒙古5亿美元基建贷款,条件之一就是干扰中俄过境项目。但蒙古总理也明白,“要实实在在的收入,不要空头支票”。日本、韩国LNG进口价涨到400美元/千立方米,也想接入管道分一杯羹。如果“西伯利亚力量-2”建成,东亚可能形成以人民币结算的天然气定价中心,这对全球能源格局影响巨大。
中俄蒙天然气管道(资料图)
对中国来说,这条管道如果建成,每年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2024年进口量的四分之一。华北地区气价预计能降10 - 15%,北京普通家庭每年能省400元取暖费,河北钢铁厂每年能省8000万用气成本。不过也有担忧,大量俄气进口可能影响中国能源结构多元化目标,还得平衡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系。
俄罗斯则指望这条管道填补欧洲市场缺口。俄媒算过账,西线500亿立方米目标达成,中国市场份额翻倍,能补上欧洲流失的需求。俄副总理诺瓦克甚至说,“西伯利亚力量-2”有望取代“北溪-2”。
从2003年“安大线”争端到现在,中俄能源合作地位发生变化。中国从被动的能源买家,变成规则制定者,俄罗斯则更依赖中国市场。但能源合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长期风险也得考虑。
“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不只是条天然气管道,更是大国能源博弈、地缘政治角力的缩影。线路怎么选、价格怎么定、技术怎么突破,每个环节都影响着项目走向。蒙古国想收过路费,得在大国间找准定位;中俄要推进合作,得平衡好安全、价格和成本。未来,这条能源动脉如何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来源:烽火亮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