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时间长,最大回撤控制在-20%,业绩好的基金经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22:18 1

摘要:一只基金的最大回撤如果超过20%,往往投资者会拿不住,但偏股基金最大回撤往往轻松突破-20%,甚至达到-30%或者更多。

一只基金的最大回撤如果超过20%,往往投资者会拿不住,但偏股基金最大回撤往往轻松突破-20%,甚至达到-30%或者更多。

我本文想找找股票仓位相对较高,基金经理任职时间相对较长,任职以来最大回撤控制在-20%以内的基金。

我拉了一下数据,要求基金最新一期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大于50%,即有一半的股票仓位,经理上任时间满2000天,任期最大回撤控制在-20%以内,任期超越基准回报大于0.00%,则满足条件的基金有34只,多份额仅保留A类,则剩下25只基金。

数据来源:妙想Choice,截至2025年9月19日,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走势

一、增强指数型基金

任职时间超2000天,任期最大回撤在-20%以内,任期超越基准回报大于0.00%的增强指数型基金只有2只,分别是盛丰衍的国企红利LOF和徐幼华的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其中盛丰衍的国企红利LOF任职年化回报超12.00%达到了12.54%。

二、股票对冲基金

任职时间超2000天,任期最大回撤在-20%以内,任期超越基准回报大于0.00%的股票对冲基金只有2只,详见下表,我对它们不是太感兴趣。

三、被动指数型基金

任职时间超2000天,任期最大回撤在-20%以内,任期超越基准回报大于0.00%的被动指数型基金有4只,详见下表。

柳军的红利低波ETF任职时间达到了2468天,任职年化回报13.22%,任期最大回撤-16.52%。

刘重杰的中证红利ETF任职时间达到了2124天,任职年化回报12.63%,任期最大回撤-18.00%。

四、灵活、偏股及股票型基金

任职时间超2000天,任期最大回撤在-20%以内,任期超越基准回报大于0.00%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合计有17只,详见下表,其中任职以来年化回报超10%的有三位基金经理:姜诚、徐彦、杨鑫鑫——通过数据为自己解惑了,声明哈,不是广告,就是为了给自己解惑。

如果要求基金规模大于5亿元,则满足条件的有7只基金,详见下表。

规模往往意味着基金经理的号召力,最近牛市大家有点恐高的话,如果想找价值型基金经理(他们的回撤控制得更好),想“高切低”,榜单上这几位也许可能更值得关注一些,仅是个人观点。

五、写在最后

这部分内容看一下徐彦的大成竞争优势混合A。

从业绩来看,截至2025年9月19日,该基金近一年回报37.07%,近两年回报32.38%,近三年回报58.05%,近五年回报88.47%,均跑赢了业绩基准,基金经理创造超额能力还是比较突出的。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9月19日,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走势

从最新一期重仓股来看,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33.94%,近一期加仓的有华勤技术、广深铁路、长和、中兴通讯,新面孔有普洛药业、美团、圆通速递。加仓了快递这一点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近期快递受到反内卷的利好涨得还算不错。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6月30日,重仓股展示不构成投资建议

从行业配置来看,当前相对分散在医药生物、通信、交通运输、电子、国防军工、汽车、社会服务等行业。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6月30日,重仓行业展示不构成投资建议

最后,学习一下徐彦的2025年中报。

徐彦在中报中说,

“上半年在投资上乏善可陈,我管理的多只基金只取得了小幅正收益,大部分都跑输同行。

甚至很多时候投资时并不是在关注企业长期价值,而是在判断股价短期涨跌。

请注意,我不认为这两者在赚钱上有高下之分,但出发点完全不同。

当然,在现实中并没有理想中的两极,只有两极之间漫长的模糊地带,在这个模糊地带里每个投资人非常主观的解释自己的行为。

最终业绩说明判断股价短期涨跌始终不是我的强项。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三年,我管理的多只基金表现似乎远远更好:收益不错且排名靠前。但相对排名只是对我的考核,与您获得的收益无关;收益看似不错,但年化回报其实与今年上半年的年化回报相当接近。

关于过去三年,一些持有人还关注到了另一个事实:正是在三年前,我把基金的股票仓位降到了60%出头,并持续至今。

对此,您既不应该假设我是看空市场,因为跟同类产品相比,更低的股票仓位并没有赚的更少;也不应该假设如果我把股票仓位提高到平均水平, 收益率还能再乘上1.4 倍。

怎么评价这三年?按流行的分类,我是一名“价值型”基金经理,即擅长投资低市净率股票, 但三年前我正是卖出了一些后来继续大涨的低市净率股票从而降低了仓位,并且这三年还跑输了低市净率股票的典型代表“银行指数”,从这个角度看,这三年的业绩可能是运气。

也有人认为我有一些“成长风格”,笼统的讲就是也会投资新兴产业有显著成长空间的股票,但最早到22年四季度、最迟在24年一季度,我又没能提前看到少数公司(尤其是少数港股上市公司)未来巨大的成长潜力,而这样的潜力不久之后就被市场发现,毫无疑问,我也不是合格的“成长型”基金经理。

以上就是我对过去三年收益和排名的谨慎解释,当然也可以有从更乐观直至最具煽动力的解释,每种解释都数据精确、逻辑合理。

但所有解释都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您不仅在看待我管理的基金,而且在看待所有关于复杂事物的单一解释时都得注意这一点。

您也许会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那关于股市和主要投资于股票的基金产品,最朴素的解释一直都是: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展望未来从不容易,展望股市的未来更难,在百年未见之变局下展望股市的未来更是难上加难。

未来可能是稳中向好。

也有人说是牛市,这我不懂。

几年前牛市时仍有为数不少企业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现在环境则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和过去一样,我希望能继续寻找企业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同时继续维持偏低的股票仓位。

有人觉得牛市刚刚开始,我觉得更大的挑战刚刚开始。”

以上是我的投资思考,不一定对。做个记录方便未来反思、错得明白,谨供大家参考。当是抛砖引玉,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参与讨论。

本文是自己的梳理笔记,所有内容均是个人研究,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大家更关注客观数据。

风险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与思考记录,基于公开信息及主观分析,旨在分享交流,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提及的行业趋势、公司案例或数据结论,均可能存在信息滞后、认知偏差或未预见的变动因素,读者应结合自身情况独立判断。本人不对任何因参考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投资结果负责,亦不承担由此引发的法律责任。请务必理解:投资决策是个人行为,盈亏自负。

来源:阡陌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