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埔一期生460人入学,两次东征后仅剩140余人,幸存者几乎人人成将”——这段数据背后,是战场上腥风血雨的残酷法则。
文/三土
编辑/两把刀
“黄埔一期生460人入学,两次东征后仅剩140余人,幸存者几乎人人成将”——这段数据背后,是战场上腥风血雨的残酷法则。
1925年6月,广州黄埔军校操场上,老蒋对着仅存的百余名一期学员训话:“诸位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精锐,活着就是资本!”
他或许没想到,这群平均年龄23岁的青年,未来将主导战场20年的风云变幻。
其中的幸存者基本都成为敌我双方少将以上军官。
1924年11月30日,黄埔一期645名学员提前毕业。此时距离他们入学仅6个月,教室里还贴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标语。
但真正的考验来自1925年的两次东征。
棉湖血战:
在陈炯明叛军突袭的危急时刻,刚毕业的蒋先云带着30名学员组成“敢死队”,用肉身抵挡机枪扫射。
这个日后被称作“黄埔三杰之首”的湖南青年,在子弹打光后抡起工兵铲劈杀7名敌军,最终全队仅3人生还。
此役后,老蒋在日记中写道:“凡畏缩不前者,皆为革命之敌”——活下来的学员从此获得战场指挥权。
惠州攻坚战:
22岁的陈明仁扛着青天白日旗第一个冲上城墙,身中三弹仍高呼冲锋。此战结束后,他直接从排长破格升任连长,而阵亡的12名同期生被追授少尉军衔。
这种“战场即课堂”的晋升机制,让活下来的学员在20个月内普遍升任营团级指挥官。
黄埔一期入学人数为645人(含湘军讲武堂合并158人)。第一次东征伤亡:约215人(死亡率33%)。第二次东征后存活:140余人(存活率21.7%)
双方将星谱
我方:
徐向前:布衣元帅
这个山西青年入学时因数学交白卷险些落榜,却在红军时期创造出“8万破20万”的鄂豫皖反围剿神话。
1933年川陕根据地,他发明的“收紧阵地”战术,让追剿的田颂尧部3万精锐葬身大巴山。教员后来评价:“向前之智,不亚林彭”。
陈赓:老家的救命恩人
1925年东征时,陈赓背着负伤的老蒋狂奔十里脱险。这个戏剧性场景,让他在双方都获得传奇地位。
1947年挺进大别山,他故意让俘虏向胡宗南传递假情报,导致国民党3个整编师钻入伏击圈。
左权:八路军的大脑
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参谋型将领,在百团大战中设计出“黄崖洞兵工厂防御体系”,用12个地雷阵挡住日军精锐36师团。1942年牺牲时,他口袋里还装着未完成的《战术学大纲》手稿。
陨落的将星:
蒋先云:25岁任叶挺独立团营长,北伐时三小时内连克三道防线,却在临颍战役中为救士兵扑向炮弹。
王尔琢:红军初创期总参谋长,为追回叛逃的袁崇全,单骑入敌营谈判遭冷枪。
许继慎: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因反对张某焘的路线被秘密处决,就义前高呼“真理不灭”。
敌方
胡宗南:身高1.6米的西北王
这个因身高差点被淘汰的浙江人,靠着“每战必写万字作战日记”的狠劲,29岁就当上师长。
1947年进攻延安,他故意让先头部队穿草鞋留下脚印,制造主力南撤假象,实则暗度陈仓。
杜聿明:机械化战争先驱
1939年昆仑关战役,他指挥的第五军首次实现步坦协同作战,用德制PAK36反坦克炮击毁日军24辆坦克。淮海战役期间,他发明的“滚筒战术”让华野两个月未能突破防线。
黄维:书呆子将军
双堆集战场上,这个固执的江西老表坚持用“六边形防御阵”,甚至用尺子丈量工事角度。被俘后他在战犯管理所研究永动机,图纸堆满三间牢房。
来源:历史很有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