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荣华,贾村镇郑家山村人。中共党员,三级调研员。他为党和人民工作40春秋,16年从事教学、教育管理,24年担任乡镇和区级部门领导。从政时13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岗责先进个人”。荣获全国计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陈仓区“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当选宝鸡市
《郑荣华:用实干进取酿造荣华人生》
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28)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郑荣华:用实干进取酿造荣华人生
●文/吴万哲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作者,在人生和事业的画卷上,勾勒出诗意芬芳、独一无二的风景。
郑荣华,贾村镇郑家山村人。中共党员,三级调研员。他为党和人民工作40春秋,16年从事教学、教育管理,24年担任乡镇和区级部门领导。从政时13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岗责先进个人”。荣获全国计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陈仓区“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当选宝鸡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和宝鸡市第十四届人代会代表,出席会议,积极参政议政。
他用搏击进取、埋头实干书写优秀,将人生和事业提升到另一种精彩境界和高度。
一
(主人公在凤翔师范读书时留念)
他祖父郑生有(1900—1973),生于清末,青少年在兵荒马乱中度过,吃过大苦,新中国成立后多年担任生产队保管员,一生为人正直、善良,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人送外号“公道老汉”,在村上威望很高。村上办“阶级教育展览馆”,专门为他画像纪念。祖母翟忠花(1902—1966),贤惠能干,为人厚道。
父亲郑志江(1929—1986),初小文化,多年担任生产队长,重视集体经济发展,20多年在宝鸡市等地为村办企业招揽活路和搞营销活动,人称“外交专家”。好助人为乐,每次外出常给村人捎买各种东西,深受村人敬重。去世后,全村人给他送葬,老辈人至今还说他的好。母亲谭存梅(1931—1967),勤劳善良,贤惠朴实,30多岁因病早逝。
他生于1961年3月。母亲早逝后,兄弟姐妹5人由祖父和父亲照管,两位叔父母、邻里乡亲等无微不至关怀。他7岁上学,从小学习优秀,中学时光荣出席全县“三好学生”代表大会。1978年马塚高中毕业,1979年起在本村小学担任民办教师。1985年6月光荣入党,9月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陕西省凤翔师范。1987年毕业分配县功镇初中担任语文教师,两月后被调入县教研室,担任初中政治教研员,指导全县初中政治教学。1990年9月担任上王乡教育专干,管理全乡11所中小学学校。1994年4月当选新街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两年后担任乡长,一年后又任乡党委书记。1999年参加宝鸡市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获大专文凭。2000年3月担任蟠龙镇党委书记,2002年元月担任陈仓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随后兼任区委老干局局长。2006年9月担任区计生局党组书记、局长,2010年8月改任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2015年退居二线,2021年退休。
二
他16年从事中小学教学、教研和乡镇教育管理,其中7年担任待遇微薄的民办教师,当时许多人熬不住那份清贫和辛苦另找出路,他却一直坚守。当时学校实行大循环,从一年级教到五年级小学毕业,他既带语文课又当班主任,白天全天候泡在教室,晚上加班加点备课改作业,还坚持自修,提高知识储备。他的心血没有白费,所带班级小学毕业班以优异成绩考入初中,受到村人称赞。
在担任上王乡教育专干期间,他创新管理,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办班,亲自上课,教文化知识,传授教学经验。还创新载体,办起《上王教育》油印简报,刊登先进教学管理经验,传播前沿信息,互通情况,推动全乡教育均衡发展。他关心教师,想方没法解决教师工作、生活困难,使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当时民教占比很大,许多人时时想放弃。他逢会必讲“民办教师大有前途”,鼓励坚守岗位好好工作,同时加强个人进修迎接转公招考。许多民教在他的感召下坚守到后来转公,至今人们还感念他的好。
1988年宝鸡市教育局与《宝鸡日报》联合,在《宝鸡日报》开展“学生厌学辍学问题大讨论”,他根据实际情况,连续发表了《聘任制与学生厌学》《读书无钱与无钱读书》等讨论文章,对促进工作起到积极作用。那些年上王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群众对他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当时是教育干事,成教干事名叫王富贵,人们风趣地称赞“上王教育,荣华富贵”。
三
1994年他因工作优秀,当选新街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不久又晋升为乡长、乡党委书记,时年仅36岁,是全县最年轻的乡镇党委书记。新街乡地处西部山区,他面对穷山恶水、劳动者缺乏科学技术、经营单一、群众长期在贫困线上徘徊的情况,广泛了解情况,全面掌握民情,教育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首次提出“稳增粮油,快增多经,突出桑果,加强畜牧,开发旅游”的工作思路,精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使全乡发展驶入快车道。
“牵牛贵牵牛鼻子”。他牢牢抓住“水、电、路、校”等基础设施太弱制约山区发展的总病根,大力建设人畜饮水工程 5 处,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排除各种阻力,采取“群众打底底、政府油面面”的办法,调动多方积极性,组织群众开山放炮,移沙填石,利用两年时间改造功新公路9.1公里,为农副产品运输流通创造了条件,群众高兴地称“郑书记给咱修了条‘致富路’”。他深知教育对山区发展的重要性,跑县上,去市里,上省城,为新街村争取了20万元的希望小学工程项目,又带头捐款一月工资300元,到处化缘,为姚儿沟村建成教学楼,群众感激,将他的名字刻上了功德碑。
他求真务实,身先士卒,时时冲在一线,修路时坚持白天黑夜守在工地,风里雨里,泥里水里服务和协调,每天行走四五万步。他作风亲民,跑遍全镇12个村135个村民小组的沟沟岔岔。他的成绩得到群众和组织高度认可。新街乡连续3年获县岗责考核“先进乡镇”,1996年民政工作被宝鸡市评为“先进乡镇”。个人多次被评为县“岗责先进个人”“县级优秀党员”。1999年记者以《浓墨重彩写人生》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后被收入改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纪梦》大型典籍一书。
四
2010年8月,他被调任陈仓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报到当天,他突闻县功镇南关村暴发山洪。灾情就是命令。他当即带领有关干部赶赴现场,投入紧张的查灾救灾、安置群众工作中。一户村民整个房子、院子都被大水冲走,幸运的是人没有受到伤害。他当即安抚情绪,安置临时住处,并送去慰问金和应急日用品,使灾民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民政局当时人称“十管局”,职能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仅后来分出专设的部局就有“军人事务局、民族宗教局”,救灾工作、社区工作先后划归应急局和社会工作部,而且工作很具体,许多事项要管理到村组、甚至农户。他多年从教,养成了“严谨、精准、照章”行事习惯,每每安排工作以“可操作性”为要务,令属下干得舒心、畅顺。
流浪人员救助能否在第一时间发现是关键,他反复思考后认为,环卫工人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在大街小巷,如将他们的力量调动起来,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于是他和环卫部门协商,让环卫工人肩负起“发现报告”这项任务,他多次慰问环卫工人,提醒他们发现流浪人员及时和民政局联系,如此以来全区再也没有发生过一例流浪人员未能及时救助的事,这一做法得到上级大力表扬和提倡。
有年上级要求建村史馆,这是项新工作,不要说村干部就是他也知之甚少,为此在工作部署后他亲自带领部分村书记,还特意点名各村要带一名文字撰稿人外出学习。学习中他让各村对照外地史馆形式,根据本村实际现场讨论、确定自己建馆形式,如此来工作难度降低,进展顺利。
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常将学习和思考的精华凝练成要点,内化为工作经验,外转为工作行动。每到一个新的岗位,总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实情,快速熟悉职能,吃透上级政策,找准工作着力点、应对点、突破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精准发力,狠抓落实,久久为功,取得良好效果。群众赞扬他是“正规军”,安排工作措施具体,操作性强。例如他认为民政工作“无小事”“无淡季”“兜底线”“贵在落实”及“干部都是服务员”和“用百姓语言与百姓交流”等,这些说是他多年从政经验,毋宁说是他人生智慧的结晶。
五
他年轻时还是个文学青年。80年代参加了辽宁《鸭绿江》和四川《未来作家群》文学创作函授,学到了扎实的文学知识,凤师读书时即发表处女作诗歌《自画像》,随后又发表小说《杨校长》《局长爸爸》,引起轰动,担任了凤师《小草》文学社编辑。他先后在《教师报》《知音文学报》《宝鸡日报》《生态西部》《未来作家群》《看今朝》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从政后因忙于工作,虽有创作,但很少投稿。退休后又兴趣倍增,坚持写作,系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和陈仓区作家协会会员。
他知恩图报,对小时照管自己的叔父母倍加关爱,对邻里乡亲照顾有加。他对教过自己的老师,念念不忘,经常走动看望,还组织同学给老师祝寿。他关心家乡建设和发展,为家乡亲自策划,组织人员撰写《西坡村简史》,为村上建校、修路、建桥等找熟人、跑项目、争资金,村人每过红白喜事必去参加,受到村人称赞。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贤惠、善良、勤俭又勤劳。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均已成家。长子在政府部门工作,次子在部队服役,少校军衔。两个儿媳都是大学生,在银行、电力系统工作。孙子孙女正在上学。退休后他看看书籍、写写东西、会会朋友、陪陪孙子。他自我调侃说:“孙子孙女一抱,沙发一靠,二郎腿一翘,把茶一泡,电视一照,哈哈大笑”。笑对生活,笑对人生,是生活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喜从天降,鹿临他家。1995年5月的一天,他新宅建成,乔迁新居当日,一只不大不小的鹿光临至新宅院子。鹿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祥瑞、富裕、爱情、长寿,还隐喻仁德。鹿的出现令乔迁贺喜宾客万分惊奇,都称赞他吉祥降临,必有大福大贵。他亦十分兴奋,写了篇《鹿临我家》的散文以志此喜。也许真应验了这份吉祥,他少小受苦尽难,成年后却抓住命运的揽绳,实干进取,不懈奋斗,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跑出新境界新高度,抒写了最美人生荣华。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和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
来源:世间风情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