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苦难人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15:21 1

摘要: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士族家庭,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县令。这种家学渊源使他自幼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七岁能作诗,十五岁便以《凤凰行》惊艳洛阳文坛。二十四岁起历时十年的"裘马清狂"漫游,不仅让他饱览泰山"会当凌绝顶"的壮阔,更在齐鲁大地见证盛唐

一、世家子弟的早年理想(712-745年)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士族家庭,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县令。这种家学渊源使他自幼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七岁能作诗,十五岁便以《凤凰行》惊艳洛阳文坛。二十四岁起历时十年的"裘马清狂"漫游,不仅让他饱览泰山"会当凌绝顶"的壮阔,更在齐鲁大地见证盛唐气象。与李白的相遇成为文学史上的传奇,两人同游梁宋、齐鲁,留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佳话。

二、长安十年的困顿生涯(746-755年)

天宝五载(746年),35岁的杜甫怀揣"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赴长安求仕。此时的唐王朝表面繁华,实则暗藏危机:宰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谎言让科举之路断绝。为维持生计,他在《醉时歌》中哀叹"广文先生饭不足",甚至不得不向友人借贷度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正是这段困守长安的血泪结晶。期间虽因《三大礼赋》得玄宗赏识,却仅获八品小职,生活依旧困苦不堪。

三、安史之乱中的生死考验(755-759年)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避难鄜州,途中写下"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惨烈诗篇。至德元载(756年),他冒死穿越战区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困居长安期间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至德二载(757年)冒险逃归凤翔,以《北征》记录"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狼狈。任左拾遗期间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险遭三司推问,最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四、漂泊西南的创作巅峰(759-768年)

乾元二年(759年)弃官入蜀,开启长达十年的西南漂泊。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是他一生中难得的安定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既是对个人遭遇的悲鸣,更是对天下寒士的关怀。与严武的交往充满戏剧性:既得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又因酒后失言"严挺之乃有此儿"险遭不测。大历三年(768年)携家出峡,写下《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悲壮诗句。

五、湘江孤舟的最后岁月(768-770年)

漂泊湖湘期间,杜甫写下《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千古绝唱。大历五年(770年)冬,贫病交加的诗圣在由潭州赴岳州的舟中离世,终年58岁。其遗孀杨氏无力归葬,直至四十年后才与杜甫合葬于偃师。临终前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牵挂着国家命运。

结语:苦难浇筑的诗史丰碑

|杜甫的一生是盛唐气象的缩影,更是中唐乱世的见证。他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笔触记录时代,以"丛菊两开他日泪"的深情关怀苍生。3000余首诗作中,既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狂喜,更有《又呈吴郎》的悲悯。这种"穷年忧黎元"的担当,使他的诗超越了个人苦难,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正如冯至所言:"他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是献身的一生,也是胜利的一生。"

来源:惠秀正能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