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锂电回收,这条看似前景无限的黄金赛道,如今也成了不少玩家的“生死战场”。金晟新能,这家曾被誉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如今正背水一战,第三次冲击港股上市。但它的包袱也不轻——18亿元短期债务压顶、两年半累计亏损近10亿元、客户和供应商高度集中……在这一连
锂电回收,这条看似前景无限的黄金赛道,如今也成了不少玩家的“生死战场”。金晟新能,这家曾被誉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如今正背水一战,第三次冲击港股上市。但它的包袱也不轻——18亿元短期债务压顶、两年半累计亏损近10亿元、客户和供应商高度集中……在这一连串现实面前,这家独角兽能否突围成功?
金晟新能的“锂电池回收一哥”之名,得益于它在回收利用领域的技术积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公司在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上位列全球第二,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企业。它主打“全元素回收”技术,锂回收率超9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到10个百分点。
它的营收主要靠“锂再生”和“镍再生”两大产品,2025年上半年,两者合计贡献近80%的收入。公司在广东肇庆、江西宜春、赣州三地布局了生产基地,产能位居全球前列。
但如果把金晟新能放到整个赛道里来看,它的体量显得有些“单薄”。比如同样布局港股的格林美,2024年营收突破300亿元,而金晟新能不到30亿。格林美每年能处理数十万吨废旧电池,占全国回收量10%以上,计划到2030年把回收能力扩张到50万吨。
相比之下,金晟新能虽然在锂回收领域聚焦,但在规模、客户资源、资金实力等方面,和这些巨头还是有明显差距。眼下,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锂业等下游大客户也纷纷自建回收体系,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夹缝中生存”成了金晟新能的真实处境。
金晟新能为何如此急于上市?答案藏在它的财务报表里。
2023年亏损4.71亿元,2024年继续亏3.44亿元,加上2025年上半年再亏1.44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超9.5亿元。不仅如此,营收也在下滑——从2022年的29.05亿元跌至2024年的21.57亿元。
更严重的是流动性问题。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一年内到期债务高达18亿元,而账上的现金只有3661万元,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跌到0.5,几乎到了“现金告急”的边缘。
客户集中度也在进一步加剧这一风险。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占总收入的67.3%,最大单一客户收入占比超过45%。一旦客户流失或账期拉长,现金流就可能被彻底掐断。招股书显示,金晟新能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38天拉长到2025年的56天,坏账风险显著上升。
而在供应链上,公司对前五大供应商的依赖也越来越高,2025年上半年对最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高达35.2%。客户和供应商“双集中”,意味着任何一环出问题,整个业务都可能陷入瘫痪。
事实上,这已经是金晟新能第三次尝试IPO。第一次在2024年12月递交港交所申请,后因文件失效流产;第二次是2025年9月3日;不到两周,又在9月17日更新了申请书。
但它的估值却出现了明显下滑。2024年胡润榜单上,它还被列为估值120亿元的独角兽;而2025年5月一轮融资中,投资前估值只有102亿元。而这轮融资的出资方江西东亮,实际是由创始人李森和四个兄弟各持20%股权,等于是“自己投自己”,更像是为IPO造势。
目前,李氏五兄弟通过多家控股公司,合计持有55.69%的投票权,公司治理高度集中。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或许高效,但在企业迈向资本市场时,也会引发投资者对决策透明度、治理结构稳定性的担忧。
不可否认,金晟新能所处的市场正在爆发。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到2031年,全球锂电池回收处理量将突破2060万吨,中国占1150万吨,年复合增速都在48%左右。SNE Research更预测,2040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
但风口不会给所有人机会。尤其是在巨头环伺、现金告急、债务高挂、业绩下滑的现实面前,金晟新能的每一步都得走得格外小心。
这次港股IPO,对金晟新能而言,不只是募资补血,更是一次生死突围。
能否成功,在于它是否有足够的耐力穿越周期、有能力修复财务、也有勇气面对市场的拷问。
锂电池终有老去的一天,但企业不能活在靠“风口续命”的幻想中。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