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总理宣布启动的“环刃”(AD)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为印度主要城市和关键设施建立一个多层导弹防御网络。其实,印度BMD计划实施的困难是多维度、系统性;
印度总理宣布启动的“环刃”(AD)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为印度主要城市和关键设施建立一个多层导弹防御网络。其实,印度BMD计划实施的困难是多维度、系统性;
一个完整的BMD系统远不止是几枚拦截弹,而是一个庞大且高度复杂的“系统之系统”: 首先就是“杀伤链”的整合与可靠性;
BMD依赖于一个无缝连接的“探测-跟踪-指挥-拦截”链条(杀伤链),这需要先进的预警雷达和跟踪雷达: 印度在远程相控阵雷达(如“剑鱼”雷达)方面有一定进展,但其性能(探测距离、精度、多目标处理能力)和可靠性是否足以应对大规模、高速度、可能伴随诱饵的弹道导弹攻击,仍需实战检验;它还需要强大的指挥、控制、战斗管理与通信系统(C2BMC): 它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以秒计)处理海量雷达数据,进行威胁评估、目标分配和发射决策。任何软件漏洞或通信延迟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这是最复杂的软件和系统工程挑战之一。按照印度目前的软件设计和破解实力,实现以上目标简直就是意淫……
按照设计构想,印度的PDV/PAD(高层拦截导弹)用于在大气层外(100公里以上)拦截目标。这需要极其精确的动能“撞击-杀伤”(Hit-to-Kill)技术,被形容为“用子弹击中子弹”。印度虽进行过成功测试,但都是在预先设定好的条件下进行的,与实际作战的复杂环境相差甚远;至于 AAD/AD-1/AD-2(底层拦截导弹)主要用于在大气层内(末端)拦截,印度面临的是速度更快、时间更短的目标,拦截窗口极小的导弹;
印度面临更加窘迫的处境是,任何有能力的对手都会发展突防技术来对抗BMD系统,例如,多弹头分导式再入飞行器(一枚导弹释放多个真/假弹头,极大增加拦截系统的负担);在太空环境中,轻质的诱饵弹和真弹头飞行特性相似,难以区分;机动变轨弹头在再入阶段进行机动,使预测其弹道变得异常困难;
印度目前进行的测试,尚未证明其系统具备有效识别和应对此类复杂突防手段的能力:这是其BMD计划最大的技术瓶颈之一!
印度还要解决本国工业与供应链挑战(基础薄弱):印度国防工业长期受困于“许可证生产”模式,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相对不足。虽然其在航天和导弹领域(如ISRO和DRDO)取得显著成就,但将实验室的成功转化为大规模、高可靠性、可批量生产的军用装备一直是印度制造业的软肋;印度拦截系统的高性能雷达(芯片)、拦截弹的精密传感器(红外导引头等)、高性能推进剂和材料等关键子系统和技术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例如从以色列、俄罗斯、法国)—这不仅推高成本,更在战时有被“卡脖子”的风险,并使系统整合变得异常复杂;
此外,印度糟糕的系统整合能力: 他需要将来自不同国产和进口供应商的雷达、指挥系统和拦截弹无缝整合为一个高效、可靠的作战系统,是极高的挑战。即使是美国,也在此领域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和数千亿美元的经费;
由于面临以上困局,印度BMD系统极其昂贵:一枚拦截弹的成本可能是其要拦截的弹道导弹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对于一个潜在对手(如巴基斯坦)来说,采取饱和攻击(齐射大量低成本导弹)或发展更多突防手段的策略,很容易从经济上拖垮印度的防御体系;
另外一个“死局”,印度面临的是“双线”威胁(巴基斯坦和中国),且主要城市离潜在对手非常近。这意味着预警和反应时间极短,对系统的响应速度要求达到极致—这是印度军方最担心的;
况且,印度部署BMD必然会刺激巴基斯坦和中国加速发展其导弹库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突防技术,可能导致南亚地区出现“进攻-防御”螺旋上升的军备竞赛,最终并未提升绝对安全;
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无法彻底解决的包括可靠应对饱和攻击和先进突防措施,这是全球所有BMD系统面临的共同难题,包括美国的系统。对于印度而言,要独立开发出能有效分辨大量真伪目标、并能同时引导足够多拦截弹应对大规模齐射的系统,是“难以逾越的山峰”;没有任何防空系统,尤其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能保证100%的拦截率。即使是90%的成功率,也意味着10%的漏网之鱼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公众和政治层面对BMD系统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印度几乎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所有关键子系统(特别是高端芯片和传感器)的国产化,摆脱对西方和以色列技术的依赖;防御方永远比进攻方花费更多资金来维持平衡,这个经济学悖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耗费印度国力;
印度总理提的梦想仅限于拦截巴基斯坦的部分老旧弹道导弹,而且限定了拦截条件!所以,印度与中美最大的差距在于:他游离于现实之外,仅限于试验场数据—印度的“环刃”BMD计划只是一个象征性大于实用性的初步防御能力,主要用于威慑巴基斯坦并满足国内政治选举,它可以应对偶然的、小规模的导弹袭击,但无法在全面战争中有效保护国家免受大规模、高强度的导弹攻击;
最终,该系统很可能成为一个不断消耗巨额资金、持续进行技术攻关的“长期项目”,而其完全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印度未来几十年整体国力和科技水平的根本性飞跃。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来源:熊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