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全球最大铜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57%),但国内产量难以满足需求,94%需要进口。这也为老美遏制我国创造了机会。今年2月,就有很多大宗商品贸易商把原本要发往中国的铜,改道发去了美国。老美大规模采购铜矿的行为确实会对全球铜供应链造成冲击,但无法从根本上卡住我
我国是全球最大铜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57%),但国内产量难以满足需求,94%需要进口。这也为老美遏制我国创造了机会。今年2月,就有很多大宗商品贸易商把原本要发往中国的铜,改道发去了美国。老美大规模采购铜矿的行为确实会对全球铜供应链造成冲击,但无法从根本上卡住我国的铜资源命脉。
老美通过关税威慑和高价虹吸(纽约铜价较伦敦溢价1400美元/吨)吸引全球铜库存流向本土,三个月内进口量从每月7万吨激增至50万吨,导致亚洲铜库存锐减、非美地区供应紧张。但这种“囤积”本质是短期资本套利:美国本土铜储量仅占全球5%,并不比我国高多少,且冶炼成本高企(比我国高22%),其年需求约300万吨,而今年进口激增后库存仅达30万-40万吨,只能满足一个多月需求,难以形成长期封锁能力。
老美企业控股的铜矿(自由港、南方铜业、力拓等)2023年合计铜产量约300万吨,仅占全球总产量(2200万吨)的13.6%。若计入间接控股铜矿,其实际控制的铜产量只能达到15%。
我国通过海外权益矿布局(如紫金矿业卡莫阿-卡库拉铜矿年产能920万吨)、废铜再利用(今年再生铜的目标是400万吨)和铝代铜降低30%用铜量,构建了多维保障体系。即使老美短期抽走50万吨铜,我国仍可通过非洲(刚果金对华出口增速超50%)、中亚(哈萨克斯坦进口占比提升至8%)等替代来源弥补缺口,且国内铜矿也会通过增产来缓解压力。
去年全球铜总产量约为2300万公吨。前三大产铜国(智利、刚果金、秘鲁)合计产量为1120万公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8.7%。其中智利占23%,刚果金14%,秘鲁11%。
我国通过“一带一路”覆盖南美、非洲、欧亚等新兴铜资源国,控制产能更分散但总量很大;并通过股权渗透(如洛阳钼业控股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和技术输出(向智利提供铜冶炼环保技术)深度嵌入南美产业链。今年1-2月,智利对华出口铜精矿179.6万吨,同比增长13.6%,显示南美主产国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难以实质性削减对华供应。
智利铜出口的68%依赖中国市场,秘鲁对华出口占其铜产量的19%。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拉拢,但中国已锁定智利80%的长单供应。秘鲁政府明确表示,若美国加征关税,将优先保障对华出口,因其对华出口占GDP的8%,经济依存度远超美国。
刚果(金)凭借卡莫阿-卡库拉、Tenke Fungurume等超大型铜矿,今年对华出口量预计突破80万吨,占我国进口总量的12%。紫金矿业在刚果(金)的50万吨冶炼厂将于今年上半年投产,实现“矿山-冶炼-加工”全链条本地化,彻底规避海运中断风险。
我国再生铜回收率从2020年的23.5%提升至2025年的30%,依托10个国家级废铜回收基地,年处理能力达500万吨。反向开票政策落地后,再生铜原料供应稳定性显著增强,预计2025年再生铜可替代15%的原生铜需求。
铜铝复合材料在电力领域的渗透率已达10%,碳纤维增强铜、石墨烯铜基触头材料进入产业化阶段,可减少20%-30%的用铜量。超导材料实验室进展显示,石墨烯导电率已达铜的80%,预计2030年实现商业化,为长期替代提供技术储备。
我国通过非洲新增产能、海外权益矿产量占比将从目前的25%提升至40%,再生铜放量(400万吨/年),占比突破30%,铝代铜技术覆盖30%的电力用铜需求,形成多元供应体系。可将进口依存度从94%降至90%以下,保障供应链基本稳定。
来源:上进松鼠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