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论坛交锋!阎学通直指以军致:你们伤了七万平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1:12 1

摘要:这位学者是谁,很多人一眼认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名誉院长,阎学通。熟悉他的都知道,这人说话不绕弯,刀口向问题,不向人身。该警醒的地方,他从不按下不表。

一位中国学者直视台下的以色列军官,语速不快,却字字砸心:你们的军队应该打击恐怖分子,可现在被你们杀害的平民已经有七万多人了,可能还不止。

地点在北京,第12届香山论坛。一个不回避争议的讨论环节,台上是多国代表,台下坐着媒体、学者、军人、学生。场子不大,问题不小。火药味从那句开场就有了。

这位学者是谁,很多人一眼认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名誉院长,阎学通。熟悉他的都知道,这人说话不绕弯,刀口向问题,不向人身。该警醒的地方,他从不按下不表。

以色列军官举起话筒,照例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我们尽一切可能不伤害平民。语调很稳,听上去像背过无数遍。可在这个大厅里,这句话已经被听过太多次了。

阎学通没退半步,他给出方案,去联合国,谈,合作,落地两国方案,承认并建立巴勒斯坦国。以国家对国家,联合打击恐怖组织。没有巴勒斯坦的合作,打不赢这场对恐怖分子的战争。

坐在侧台的记录员盯着屏幕,一边打字一边抬头。以色列军官又接住话茬,说只有在恐怖组织释放全部人质并放下武器之后,战争才会结束。只要人质还在,以色列就不会停手。一句话,把责任抛回给对方。

现在这种说法太多了,根本没有人相信,只剩少数以色列人还在相信。会场响起稀疏的掌声,有人点头,也有人选择沉默。镜头扫过,表情各不相同。

这段对话的劲道,在于直面。不是套话,也不是大而化之的宽泛表达。把焦点对准平民,把路径指向联合国。把战术争辩,推到战略层面。

外界对以色列在加沙的作为,早已议论沸腾。多家机构统计的平民伤亡数字差异很大,争议也很激烈。现场这位学者抛出的七万余人,是一种强烈的提醒:底线不能模糊,生命不是统计表上的一个格子。

有报告提到以色列在加沙涉嫌种族灭绝的严重指控,时间点在9月16日,被列入联合国体系里的讨论材料。这个词很重,分量压在每一个人心口。不同立场的人,会给出截然相反的解读,但它已经摆上桌面,不是避而不谈就能消失的。

坦克进城,房屋成片成片倒,车队涌向南方,推着老人与孩子。百万级别的人流被迫迁徙,有说法里,三十万被直接赶走。这些画面在全球社交平台反复出现,哪怕隔着屏幕,也会觉得胸闷。

更让人心惊的,是战争的外溢。有消息称,在短短七十二小时里,以色列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打击。六个地点被点名,火点分散,节奏很快。中东夜空的火光不缺,缺的是停下来的契机。

不少观察者把矛头对准以色列,认为这种高密度、高烈度的军事行动,已严重冲撞区域安全。对外宣称是反恐,对内鼓动的是安全恐慌。长期看,恐惧会反噬社会,仇恨会固化成更多人的童年记忆。

站在中国立场上,态度很清楚。支持两国方案,呼吁停火止战,保护平民,推动对话,尽快恢复谈判。那套路径不是一句口号,是一整套安排:承认、建国、边界、安全、发展、监督。只有把对话固定在制度轨道上,暴力才会失去不断升级的借口。

阎学通在现场说得很直,你不和巴勒斯坦合作,永远赢不了这场对恐怖分子的战争。这不是“哪一方更硬”的比拼,而是一个现实判断。恐怖组织是寄生在社会裂缝中的,裂缝不修,寄生就会反复。

以色列军官提人质,很多人会感到共情。被劫持是彻骨的痛,家属的等待是看不见尽头的夜。可拿“人质未放”当成无限期扩大战争的理由,这个逻辑在国际场合越来越站不住。越烧越旺的火,不会自己熄灭。

在另一条新闻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抱怨国际上的孤立感。他把矛头指向中国和卡塔尔,说两国在利用机器人和数字技术,放大反对以色列的声音。这番指责很刺耳,也很熟悉,把问题推给外部力量,就像给镜子蒙上一层纱。

国际舆论看的是事实,看的是画面,看的是证词。媒体去到难民营,也会去到被袭击的以色列社区。信息的涌动不受一两句话摆布。谁在开火,谁在停火,谁在拒绝谈判,谁在拖延谈判,公众会自己对比。

这次论坛上,能在台上把话挑明,是风向的一种呈现。别再躲在话术后面,别再用“尽可能”这种模糊词。把红线画清楚,把承诺写下来,把监督机制搭起来。对每个平民交代,对每个孩子交代。

对于以色列动辄把炮口对准周边的做法,区域内的裂缝被一遍遍撕扯。短期的军事优势压住了对手,却压不住积怨。这不是真的安全。安全需要对话的锁扣,需要互信的桥,需要外界公正的监督。

中国在这类议题上的姿态,一直没有摇摆。不选边打仗,选边停火;不煽动仇恨,强调人道;不搞地缘零和,推动政治解决。论坛上的这番直言,就是这套原则的一次现场演绎。

有人会问,这样的交锋会有用吗。会。至少把话摆到了台面,至少让“平民”这两个字在会场里停留更久,至少让那些看直播的年轻人,知道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改变从不一蹴而就,但每一次直面都在往前推一步。

这场对话,也提醒各方:别再把伤亡当成可接受的代价。战争不是算法,不能用“比例”算出人命的重量。该停就停,该谈就谈。多一秒,都是更多家庭的风险。

关于以色列对中国的指责,也得说清楚。把责任推给“机器人”和“数字技术”,这套说法很容易赢得掌声,却挡不住事实。国际孤立不是谁在后台按了开关,而是你用什么方式对待手里的权力。

论坛还会继续,争论还会发生。该对的东西要咬住,不该做的事情要喊停。眼下最紧要的,是让更多平民活下来,是让人道通道真正跑起来,是让谈判桌上的椅子坐满。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