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种子,解码成长 | 2025“未来科学家”迎新暨春季沙龙举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09:50 1

摘要:4月12日,2025年“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迎新暨春季沙龙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行。以“春日限定:科学种子成长密码”为主题,上海各大高校的青年科学家们和顶尖科学家携手,为100位新学员心中的科学种子施下第一份养料,开启第一次“光合作用”。

2025年“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迎新暨春季沙龙顺利举行 图:WLA上海中心

当科学的种子播入少年的心田,未来将如何生长?

如何生发第一株梦想的嫩芽、汲取智慧的雨露?如何伸展虬劲的枝蔓、让知识的根系扎得又深又远?又如何能花簇鲜妍、硕果高悬?

对这一全球共同命题,探索没有止境,2025年“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将继续辛勤耕耘。

4月12日,2025年“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迎新暨春季沙龙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行。以“春日限定:科学种子成长密码”为主题,上海各大高校的青年科学家们和顶尖科学家携手,为100位新学员心中的科学种子施下第一份养料,开启第一次“光合作用”。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秘书长孙利昌向科学导师颁发聘书

上海市教委常华阳、顶科论坛事业中心陈立宇、上海市科艺中心沈玉婷为2024年优秀学员颁奖

2025年“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中文简称“顶科协”)上海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组织实施。

顶科寄语:用诗的语言描述梦想

邀请世界顶尖科学家与青少年亲密接触、智慧分享一直是“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独特方式,2025年仍将有久负盛名的顶尖科学家深度参与其中。

本场春季沙龙,2019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得主迈克尔·谢帕德(Michael Shepard)教授以一段精心准备的视频演讲,开启了学员们对“种子”的思考。

谢帕德教授以浅显通俗的方式阐释了某些癌症的成因和机制,并介绍了他倾注毕生心血研发的赫赛汀(Herceptin),这种被用于乳腺癌、胃癌靶向治疗的抗癌药物,已经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尽管谢帕德教授以一个穿着白大褂、一手拿实验仪器一手持水晶球的滑稽形象,来譬喻“创新充满魔力”,然而发明赫赛汀这样伟大的工作显然不能依靠水晶球的未卜先知来完成。“必须得有梦想,然后真的非常努力去实现它”,这是谢帕德教授自己的成功“密码”,也是给学员们指明的生长路径。

谢帕德教授引用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著名诗作给他的演讲结尾:

紧紧抓住梦想,

因为若梦想消亡,

生命便像折翼的鸟儿,

无法飞翔。

导师分享:种子到大树的生长之路

世界上没有两颗完全一样的种子,没有完全相同的成长轨迹。因此,科学森林中每一株巨树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年轮。作为科研领域中坚力量,四位来自上海高校的青年科学家和学员们一起回顾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紫江青年研究员张亮十分看重“种子自身的条件”。“种子不能处于休眠中”,这样光风雨露的滋养和培育修剪等外界条件才能发挥作用。

张亮老师最初的科学种子来自导师布置的课题,而在“一年时间只做出最简单的分子,按照今天的标准算是失败”的项目中,“完善科学思维、提升科研技巧”才是真正的收获。

随着科研之路的延伸,原先的种子纷纷化为春泥,真正属于自己的种子不可阻挡地萌发了。

“对我来说化学很好玩,”自称“自由散漫”的张亮2018年创造出全世界最复杂的单分子结构,在那期《自然》杂志封面上,他使用了艺术家Dennis Westwood一件雕塑作品的照片。“善达于美,美通于真。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张亮引用李政道先生的名言来解释自己对科学与艺术的兼爱——种子并非只能有一颗。

张亮老师最初的种子来自导师的课题 图:WLA上海中心

多样性策略成就了生命的参差多态,而追根溯源,生命的“种子”既复杂也简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付成来以“编码生命的密码”主题演讲,演绎了DNA仅由4个碱基、蛋白质仅由20个氨基酸编码,却形成了人体拥有2.4万基因和5万多种蛋白质的复杂精密的奇迹。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付成来老师用哲学的语言描述了遗传和环境在人类疾病成因中的辨证。同时他也以东方智慧表明心志,尽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每一代科研人员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但科研人员当以愚公移山的勇气,前后传承、绵延接力。他希望接过下一棒的科研人员就在学员们中间。

付成来老师阐释生命的种子 图:WLA上海中心

“打开你们的胸怀,找到真正的热爱。”复旦大学副教授张有鹏认为学员们不必急于确定自己的“种子”。

作为一个天马行空的梦想家,张有鹏老师曾经想当赛车手、医生、工程师,“尤其当医生是从小的愿望,连进哪个科室都想好了”,但最后他却成了一个研究核物理科学家,令人感慨的命运之手啊!

张有鹏老师欣慰的是,不少学员们对核能领域的知识也有涉猎,对中国先进的第四代反应堆、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更是深感自豪。“如果有一天可控核聚变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想想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既是张有鹏老师的一句感叹,也是他留给学员们的一道思考题。

张有鹏老师的梦想多种多样 图:WLA上海中心

“我用8年时间闷头科研,种子长成了小苗。”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杨学谦逊地说。

他回顾了2017年至今的科研履历,为学员们非常直观地呈现了一位青年科学家的成长轨迹。其间有误投“水刊”的懊恼,有跨界交流碰撞出的灵感,有在科研大牛环伺下埋头写代码的沉淀,还有一波三折论文投中顶会后“凌晨五点跟妈妈去赶集”的兴奋。

每颗种子都想发芽、都要开花,但不要急于求成。这位已经发表40余篇顶会论文的年轻学者,一再叮嘱学员们“学好数理化,打实基础”,就跟曾经的他一样。

杨学老师希望学员们打好基础 图:WLA上海中心

渴望发芽:什么时候能做科研?

“我想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研究问题的”

“能不能让人的皮肤光合作用”

“我喜欢研究、喜欢创造,这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希望用科学帮我解决生活里的很多问题”

“‘未来科学家’好像让未来的路变宽了”

“幼儿园时进了一次化学实验室,这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

在春季沙龙场内外,学员们纷纷直抒胸臆。而一个现场提问引起了全体学员们的共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名科研人员?”

学员们在春季沙龙提出了不少好问题 图:WLA上海中心

导师们当然理解学员们的迫切心情,但光环背后,科研人员是孤独的思想者、长途的跋涉者和责任的背负者——成为科研人员并不容易。

杨学老师一如既往地认为,学员们此时应该“继续为科研做准备”,有朝一日“先成为独立的科研人员,再争取成为优秀的科研人员”;

张有鹏老师在认为现有体系下,严格意义上的科研要到博士阶段才算开始,学员们应该朝着目标加油,但也别弄丢了科学研究最宝贵鲜活的“点子”;

付成来老师希望学员们有“自己的科学想法”,这是科研人员区别于技术工人的根本标志;

张亮老师则认为“你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科研人员”,只是必须清楚从中学到大学,从博士到教授,不同阶段要肩负不同的使命,“当你成了院士,就要从国家的视角思考科学的发展”。

学员们分四个小组和导师展开对话 图:WLA上海中心

科学探索之旅总是伴随着迷雾一般的未知,科学少年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无畏前行。在春季沙龙的下半段,学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数智未来”“万物之理”“生命探索”和“合而共生”四个小组,和导师开展了专题交流。

一程又一程未知的科学探险,如同开启一个又一个科学盲盒,让学员们持续感受惊喜。

4月的春光中,100颗种子已经萌芽。很快,2025年“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科学素养提升营即将启动,它将带来更多的“科学盲盒”,让学员们体验发现的惊喜,伴随收获的满足,还有开启全新世界的憧憬。

2025年“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将开启更多的“科学盲盒” 图:WLA上海中心

来源: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