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选择好导师”“如何判断导师是放养还是push(严格督促)”“要不要把导师当成朋友”……开学一周,计算机专业的硕士“萌新”殷曦思绪依旧混乱,“选导师是一场复杂的信息战”。
视觉中国供图
“如何选择好导师”“如何判断导师是放养还是push(严格督促)”“要不要把导师当成朋友”……开学一周,计算机专业的硕士“萌新”殷曦思绪依旧混乱,“选导师是一场复杂的信息战”。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是学术方向的掌舵者,也影响着后续的资源分配和路径发展——从课题选择、论文发表到实习推荐、申博机会,每一步都可能因导师的决策而产生分野。传统观念中,导师是“权威指导者”,学生需无条件服从;而Z世代学生和教师更追求平等对话,导师既是“引路人”,也是“倾听者”,导师和学生互为“战友”。
当研究生遇上导师,什么是相处的“最佳边界”?研究生“萌新”们又可以作哪些准备?
没有“完美导师” 只有是否匹配
选严格导师怕被透支,选放养导师又怕“学术躺平”,是困扰殷曦的一个问题。
“本科时曾去旁听过研究生师兄的组会,导师要求硕士每天汇报代码行数,课题紧张时,凌晨两点才能回宿舍。”殷曦说,“这让我对发际线很担忧。”
但殷曦又担心选到“消失型”导师。本科毕业论文时,指导老师太忙了常常找不到人,殷曦不得不靠自己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时被评委问得满头大汗。孤立无援的感觉让他不愿再经历一次。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指出,选择什么样的导师,首先要对自我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是想继续做研究,还是工作、考公;是喜欢自由,还是接受严格的学术规范。“先明确自我的需求。”
其次,可以从多方面观察、了解老师。不仅仅是看简历、看职称,重点要看老师的教学模式是否自己能接受的,也可从师兄师姐处获得更多信息。
“大部分导师的邮箱都是公开的,如果不能确定,可以发邮件和导师详细聊一聊,从学术论文去了解导师,和他详细沟通。”陈武说。
在选择导师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去选择,不能光凭地位就评判是否好导师。陈武提醒,如果选择“大咖”,可能要接受导师忙碌带来的“放养感”,“学生需提前了解,作好预判。”
最终,殷曦在师兄的建议下,列了一张“评估表”。
从学术匹配度上,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与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一致;指导频率上,是每周固定答疑,还是“有事才联系”;沟通风格上,是直接批评还是委婉建议;资源支持上,是否有合作企业、国际会议等机会……
这张表帮他排除了两位“名气大但方向不符”的导师,也让他意识到:没有完美的导师,只有适合的相处模式。
“好的师生关系,不是导师单方面‘拯救’学生,也不是学生盲目‘讨好’导师,而是双方在学术目标上达成共识,在人格尊严上彼此尊重。”殷曦说。
导师“相处宝典” 真诚主动是必杀技
“主动。”当被刚读研究生的弟弟问及“如何与导师相处”时,已毕业4年的林园脑海中冒出这个词。“明确自己的需求,选择兴趣匹配的导师,主动出击”。
林园就读的是法学专业。作为J人(MBTI人格类型理论中的一个维度,倾向于通过制订详细计划来安排生活和工作),她在保研成功后,早早地查阅资料,综合对比多位导师的研究方向,最终向学院的一位学术界“大牛”投递了简历。
由于准备充分,导师在双选中也向林园伸出了“橄榄枝”,让林园愈发憧憬研究生阶段的生活。
开学后,令林园措手不及的是,导师很好,但也特别忙。每周的组会大多由博士师兄师姐主导召开,自己能见到导师的面屈指可数。
师门的学术资源丰富,林园也很开心能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成长,唯一失落的是和导师的关系。林园甚至觉得导师已经忘记自己是她的学生,工作政审签字时,她都不能确定导师印象中还有没有自己这个人,毕业后,和导师的交流也仅限于每年过节群里的祝福。
林园羡慕那些与导师关系好,甚至可以互开玩笑的同学,“我觉得我和导师之间仿佛隔了一面透明的墙”。
林园也考虑过和导师多直接沟通,但作为I人(MBTI人格类型理论中的一个维度,倾向于通过独处恢复能量)的她,总容易“多想”:“导师已经很忙了,我去找他会不会更忙不过来”“我这个选题方向在导师看来是不是太小儿科、思考不周全”……瞻前顾后中,林园少了一些和导师主动沟通的勇气,有事就直接找博士后师兄师姐。
“如果时间倒流,我可能会更主动一点,去和导师有更多交流和沟通。”林园说。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认知神经传播学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修利超表示,区别于本科生被动“接收知识”,研究生应当积极主动争取导师的时间,主动找导师,有效率地和导师沟通,汇报需求和遇到的困难。
同时要保持真诚,不要隐瞒信息。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一说一,把问题都摆在桌面上,保持信息的通畅,消除误会。不确定如何和导师沟通时,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如果自己的需求都不明确,导师更不知道如何解决你的问题。”修利超说。
拒绝“有毒的关系”
然而,并不是所有导师与学生的链接都是健康的。
28岁的王晶晶觉得,导师给自己带来的,是“生命中的一片潮湿”,直到现在依旧令她耿耿于怀。
王晶晶本科毕业于“双非”一本院校,考研进入学科排名前几的高校就读硕士研究生。“我不太擅长做信息搜集的工作。”直到开学后,王晶晶才了解选导师的重要性,而周围很多同学已经给心仪的导师发邮件了。
学院实行“双选制”,同学可以填报5个志愿,导师则根据同学的志愿和匹配度,两两互选。可惜的是,王晶晶没能和意向导师“互选成功”,最终接受了学院的调剂。
王晶晶至今记得和导师的第一次见面。在学校食堂,导师上来就问“你爸妈是做什么工作的”,王晶晶如实回答。由于本科在双非院校、跨专业考研、没有雄厚的家庭基础,王晶晶被一句“你没钱没背景,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说蒙了,开始产生自我怀疑。“当时我就哭了,桌子上的纸质量特别差,我一擦眼泪,纸巾就在脸上留下白色的纸屑。”王晶晶顶着一脸纸屑,完成了和导师的第一场对话。
读研第一年,导师要求王晶晶“随叫随到,有眼力见儿”。她几乎承担了导师“贴身秘书”的角色:陪她晚上在操场“刷步”、打扫办公室、用自己的水卡给导师打水、取发快递。有一次,王晶晶被要求去校外快递驿站,把十几本书取回办公室,“根本抱不动,重到我在路上崩溃”。
“研一时我一直在困惑,我考研来这儿是为了什么,是给导师做‘保姆’吗?”王晶晶慢慢地妥协:“老师用我是觉得我有用。如果她不找我干活儿,更代表她放弃我了。”
到了研三,一次新同学来的组会,让王晶晶彻底放弃了期待:“她对研一的新同学介绍,说我很擅长打扫卫生。”那一瞬间王晶晶觉得被羞辱,“毕业了就解脱了”。
王晶晶建议,研究生新同学一定要在前期多收集信息,可以从师兄师姐那里全面了解导师的人品。“如果不幸选到了不好的导师,也一定不要自我怀疑,要坚持自己,不要被影响。必要的话,勇敢请求学院的帮助。”
修利超建议,导师和学生之间应当保持边界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不能越位、错位、缺位。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比如学生培养、实习安排。“现在的培养体系就是导师负责制,所以导师有权力要求学生去做一些事情,权责要明确。但导师也要明白职权不能滥用,不能以此要求学生为自己做超出边界的事。”
“有的理工科学生还把导师称为老板,既反映了现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导学关系的异化。”修利超说,“如果关系被异化为老板和员工的雇佣关系,就削弱了学生的内在动机,违背教书育人的初衷。”
此外,还要保持情感、专业上的边界感。“双方应该保持相互尊重,如果导师和学生称兄道弟,或者情感冷漠,掺杂了过多个人感情,不利于长久发展。”修利超说。
建立“发展型共同体”
毕业预答辩上,王晶晶看到了令自己羡慕的师生关系。一名同学被学术评委指出了许多问题,有些焦虑和崩溃。电话那头有个温柔的声音在安慰她,王晶晶最初以为是女生的妈妈,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导师。
“她的导师说,每个人的理解都有局限性,指出问题不代表你全错了,可以换种方式沟通。老师可以去帮你当这个沟通者。”那是王晶晶第一次感觉,原来和导师相处是可以平等、亲近,被导师“托住”的。
“我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是哪怕老师不能给学生学术上的支持,但也可以给予人生的理解和引导,而不只是责备。这样的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才是有底气的。”王晶晶说。
在陈武看来,导师和学生的理想关系,应当是“发展型共同体”。
共同体意味着彼此成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成长,全方面发展;导师也能受到学生的启发,获得发展和成长。双方基于共同目标,相互信任,有灵活性的边界,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彼此尊重,有充分的沟通交流,共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成长。
陈武指出,很多同学对导师会存在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觉得导师都是“严肃的”“一板一眼的”,但实际上,导师就是普通人。“不要把他当成严肃的老师,而是当成你要交流沟通的人,不要害怕”。
其次,导师也希望被理解。“绝大部分导师都希望学生能够主动来找自己,主动汇报进展。这种主动不是行为上主动,而是准备工作上也要主动,不是期待导师‘投喂’,而需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方案,或者有已经成型的提纲。”
“有的同学论文里低级错误很多,这时导师难免会生气,影响双方关系。”陈武表示,主动找导师有技巧,充分准备是基础,珍惜和导师见面的时间,提高沟通效率。
有困难也要及时和导师沟通,出现问题都真诚地提出来,“如果导师知道你有难处,是不会强人所难的”。除了让导师了解自己,还要充分了解导师的需求,什么内容要推进、有哪些重要的项目,顺势而为。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这是修利超理想中的导学关系,“导师可以是梯子,是拐杖,是基石,唯独不是权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