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11月,“临城花馍传统技艺”被薛城区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薛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1月,“临城花馍传统技艺”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11月,“临城花馍传统技艺”被薛城区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薛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1月,“临城花馍传统技艺”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馍在鲁南地区历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历史,盛行于明清时期,薛城区的花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馍,又称“面塑艺术”,造型取自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乃至谷物蔬菜、传说人物,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它是鲁南一带民众节庆特有的食品,其实它是一种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花式馒头,因而称之为“花馍”。据史料记载,"花馍"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主要是作迎春纳福、祭祀天地之用。
花馍亦称为“巧花”。《中华风俗志》中记载:“巧花用发面制成,蒸熟或烤炙后,造型浑圆敦厚,面点画上彩,形象更加有趣……”。“花馍”一般做“枣山”“元宝”“龙”“虎”等,主要是图个招财进宝、寿福安康、平安吉祥之意。制作花馍的工具有竹筷、剪刀、竹签等,要经过艺人搓、捏、剪、压、切、挑、卷、插接、蒸制、彩绘等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真正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气息。
薛城区的花馍制作技艺多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如尹玲玲, 在传承花馍技艺15年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更适合当地文化的元素,2022年被评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逢春节临近,各式各样的花馍订单纷至沓来,从寓意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系列,到栩栩如生的生肖造型,再到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元素,每一件都是尹玲玲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薛城区政府通过公布区级非遗工坊名单等方式,认定了如临城花馍工坊等一批非遗工坊,为花馍制作技艺的传承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通过开展非遗展示活动,让花馍走进鲁封桥大集等,提高其知名度。
◆制作工艺:
①原料选取——采用优质面粉,以新鲜的瓜果蔬菜如南瓜、蝶豆花、红曲米、紫薯、菠菜等鲜榨汁作为颜料,确保花馍颜色天然、营养丰富。
②制作流程——包括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环节,需用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在点缀环节,通过擀、剪、搓、压、印等手法,制作出鸳鸯、花卉、囍字和元宝等造型,再用竹签连接起来。
◆艺术特点:
①造型丰富——花馍造型多样,有“动物”“人物”“植物”等,还有“供奉花馍”“辟邪扬善花馍”等不同寓意,常见的有葫芦、柿子、福袋、锦鲤、福桃等,栩栩如生。
②色彩鲜艳——利用天然果蔬汁染色,色彩丰富且鲜艳,使花馍不仅是美食,更是色彩斑斓的艺术品。
花馍作为薛城区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吉祥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图文:孙中路 何媛媛 卢晓星
来源:枣庄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