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长在掌中看——从“傻子”到帝王的逆袭人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6:30 1

摘要:前言: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皇帝,他是因为普遍被人视为智商偏低,非常适合当一个傀儡,三十六岁时被人拥立当上皇帝的。结果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他不仅不傻,而且成为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原来他的“傻”,是装出来的,而且一装就是三十六年。

前言: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皇帝,他是因为普遍被人视为智商偏低,非常适合当一个傀儡,三十六岁时被人拥立当上皇帝的。结果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他不仅不傻,而且成为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原来他的“傻”,是装出来的,而且一装就是三十六年。

(一)

唐宣宗李忱在登基成为皇帝前,曾经一度被视为智商堪忧人士。

从他出生的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起,直到他登基的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在整整36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被世人当成傻子。

“傻子”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呢?这很正常啊,历史上的儿皇帝和傻子皇帝还真的是举不胜举。因为当皇权旁落的时候,选择一个傻子或者幼儿当皇帝,显然更有利于摆布和控制。只要听话就行了,只需要你当一个傀儡,越傻越好,越年幼越好。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穆宗之后,是他的三个儿子相继当上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也就是说,李忱是敬、文、武三朝天子的皇叔,皇帝口中的“十三叔”,也称“傻子光叔”。虽然是叔侄关系,但实际上,李忱的年龄,比同年出生的两个侄子、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叔比侄小,这在皇室家庭十分常见。

唐宣宗李忱是一位中兴之主。这和汉宣帝刘询的地位十分相像,两人都是中兴之主,都懂得隐忍,都是有一番作为的强势皇帝,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废局面。而且在成为帝王之前,他们都没生活在宫中,而是隐姓埋名在民间,过着一种颠沛流离的平民乃至难民生活。只不过刘询的平民生活只持续了18年,而李忱为了等到君临天下的那一天,硬是装聋卖傻等了36年。

更为巧合的是,在唐宣宗和汉宣帝的身后,大唐王朝和大汉王朝都是亘延了大约50年的时间。

《孟子》讲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诚如斯言。

(二)

李忱虽然是唐宪宗李纯的亲生儿子,但却是庶出。他的母亲郑氏是一位身份非常卑微的宫女,而且入宫之前还是镇海节度使李錡的小妾。李錡谋反叛乱,唐宪宗派兵平叛,李錡兵败被斩,叛臣眷属全部进京听从发落。说白了,郑氏就是唐宪宗平定镇海叛乱时获取的一件战利品。入宫之后,郑氏成为郭贵妃的一名侍女,因年轻貌美,被唐宪宗临幸,不久之后生下李忱,后被封为光王。

由于母亲身份卑微,光王李忱出生以后,自然享受不到其他亲王那样的荣宠待遇。他从小就在一个没人关注的角落里孤独地成长,所以年少的李忱就显得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寡言而落寞,呆滞且木讷,往往与其他亲王群居时终日一言不发。长大成人后,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人们纷纷猜测,这可能与他在穆宗年间遭遇的一次惊吓有关,人们都说他是被吓傻了。

当时,光王李忱陪同母亲郑氏进宫拜谒穆宗生母懿安太后,不用说懿安太后比他的生母地位高多了。谁知道这次拜谒刚好撞上宫人行刺,尽管这次意外事件很快平息,并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突如其来的刀光剑影确实把十几岁的李忱吓得不轻。从此以后,光王李忱就更加沉默寡言了。十六宅的皇族宗亲们一致认定:这个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家伙这回是被彻底吓傻了。

此后,不论大小场合,光王李忱就成了李唐皇族亲王们取笑和捉弄的对象。有一次,唐文宗在十六宅宴请诸王,席间众人欢声笑语,唯独光王闷声不响。文宗就拿他开涮,说:“你们谁要是能让光叔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诸王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谑,可李忱始终就像一根木头,愣是一句话也不说,甚至连嘴角都纹丝不动。见此情景,文宗皇帝不禁笑得前仰后合,众人也随之哄堂大笑。

然而,亲王们并非个个都是饭桶酒囊。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亲王却在突然之间止住了笑容,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唐武宗李瀍。

李瀍是智商在线的人。生性活泼好动的李瀍刚才还是戏弄光叔最起劲的一个,前一秒钟还在哈哈大笑、手舞足蹈的李瀍,后一秒钟脸上的笑容突然僵住,他死死盯住眼前这个面无表情的光叔,心里飞快地闪过一个念头——一个人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被一切外物所动,如果这个人不是愚不可及,那一定是深不可测。李瀍突然间有点不寒而栗,他下意识地觉得,他的光叔很有可能是属于后者。

光叔李忱真的就像所有人认为的那样,是一根傻傻愣愣的木头吗?李瀍在心里打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三)

到了李瀍登基成为皇帝之后,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提防他的傻子光叔。因为他越来越觉得,光叔的内心深处,很有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任何外人知晓的东西。皇权至高无上,高度警觉的天子李瀍不得不防患于未然。

从此以后,种种“意外事故”频频降临在光王李忱的身上。要么是和皇帝一起玩马球时突然从马背上坠落,要么就是在宫中走着走着突然间就被摔得鼻青脸肿。然而,光王的命很硬,始终没有出大事。他还是整天傻傻呆呆地,一句话也没有。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宗又邀请诸王和光王随他一起出游。酒后回宫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和大家一样微有醉意的光王再次“意外”跌落马下,昏倒在冰天雪地里。漫天飘落的鹅毛大雪很快就把他层层覆盖。武宗李瀍和很多同行的人都认定:这个掉队的家伙这次肯定是回不来了。

然而,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却在十六宅里又看见了光王,一个活着的光王。尽管他走路一瘸一拐,身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可这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却摆在了世人的面前——光王没死,他好像无论如何也死不了。

听闻光叔没死,武宗李瀍愕然良久,最后终于横下了一条心。他不想再煞费苦心地制造什么意外了,他现在想要动真格的。

随后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四名内侍宦官绑架,关进了永巷,不久之后又被扔进了宫厕。内侍宦官仇公武劝武宗干脆把这个傻子杀了算了,这样就可以一了百了,武宗马上就同意了。

可是,武宗没有料到,私藏祸心的仇公武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并没有杀死光王,而是将他从宫厕中捞出来,然后把他藏进装粪土的车中,偷偷运出了宫。他要留着光王,将来干票大的。

这样,除了仇公武,宫中所有的人都认为,光王已经死了。

(四)

光王李忱再一次大难不死,从此流落民间,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后来的史记和民间传说都称,光王出宫后隐姓埋名,跋山涉水,一直逃亡到了浙江海宁,在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成了一名小沙弥。

200多年后,北宋大文豪苏轼途经此处,追忆唐宣宗李忱的这段传奇人生,心生感慨,特地作了一首诗《北寺悟空禅师塔》留作纪念:

已将世界等微尘,

空里浮花梦里身。

岂为龙颜更分别,

只应天眼识天人。

据说,小沙弥琼俊后来成了一名云游四方的云水僧,曾与禅宗高僧黄檗一起游览了江西的百丈山。黄檗禅师凝望着眼前奔腾不息的一道瀑布,朗声吟道: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小沙弥琼俊微笑地注视着黄檗禅师。他知道,眼前这位智慧过人的老和尚早已洞察了他高贵的出身,也窥探出了他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现在,黄檗禅师想知道他的下一步打算:是继续行走这舍妄归真、参透三界的求法之路,还是回到那熙熙攘攘的尘世,做一个中兴唐室、指点江山的真龙天子?

小沙弥琼俊最后收起了笑容。黄檗禅师看见一道锐利的光芒从琼俊的眸中激射而出,同时他也听到了琼俊给出的答案: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小沙弥琼俊用诗句做了最后的回答。颠沛流离的生活,九死一生的人生,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着匡扶李唐皇室的重大历史责任。

诗以明志。小沙弥琼俊在云游四方的途中,特地创作了一首诗《百丈山》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至,暮钟朝磬碧云端。

山河长在掌中看。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何等豪迈的胸怀,何等高远的志向!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光王李忱的这首诗,也为他日后种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勤政表现做了最形象的注解。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山河长在掌中看”绝不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虚幻境界,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

你要想成为一个明君,前提是你必须要有成为明君的强大决心与坚强意志。

(五)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春天,唐武宗李瀍病危,朝野人心惶惶。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光王李忱在大宦官马元贽、仇公武的簇拥下,突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城。仇公武多年前布下的这枚棋子,此刻终于到了该发挥用场的时候了。

到了唐朝中晚期,宦官乱政已经成为李唐皇室挥之不去的噩梦。让谁当皇帝,不让谁当皇帝,可以说都是宦官说了算。谁有拥立之功,谁能掌控未来的皇帝,谁就能大权在握,谁就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荣华富贵。

当这个命运多蹇、早已被世人遗忘得一干二净的傻子光叔出现在长安城时,人们的表情满是错愕。

然而更让人错愕的还在后面。这一年的暮春,宦官马元贽、仇公武以唐武宗的名义发布诏令:因皇子年幼,光王李怡,正式更名李忱,立为皇太叔,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至于行将就木的唐武宗李瀍原本是想让谁继承他的皇位,压根就不在宦官们的考虑之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宦官们的能耐太大了。

尽管此时的唐武宗有五个儿子,李唐宗室智力健全的亲王还有几十个,但选择一个傻子作为下一任的皇帝人选,显然对于习惯了擅权乱政的宦官更为有利。宦官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任由他们摆布的傀儡和应声虫,没有比傻子光王更合适的人选了。

在帝国命运转折点上,历史和大唐臣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个属于唐武宗李瀍的时代即将结束,放着那么多的李唐宗室合格人选不用,却偏偏选一个智力残障人士入继大统,成为金銮殿上的下任真龙天子。而且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改变,因为与当权宦官过不去,那是要掉脑袋的。

在皇太叔李忱接见文武百官的仪式上,宦官仇公武的脸上一直荡漾着笑容,一个胜利者的笑容,一个心花怒放的笑容。是的,他完全有理由笑得这么灿烂。

因为好几年前,他就知道,自己从臭气熏天的宫厕里捞出来的绝不是一个废物,而是一块举足轻重的政治筹码,一个具有高度利用价值的天子胚胎。所以,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把他打捞出来,有朝一日让他发挥巨大的利用价值。

试问,满朝文武,谁能有如此大的胆识和魄力呢?既然你们都没有,那么此时此刻,你们又有什么资格责怪我仇某人笑得这么灿烂、这么露骨、这么自得和张狂呢?

历史的玩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权宦仇公武从笑得阳光灿烂,到惊得张大了嘴巴,仿佛也就是一夜之间。

因为仇公武突然发现,他有点不认识这个“傻子光叔”了。

(六)

接下来的日子,李忱开始以储君身份接管军国大事,仇公武脸上的笑容渐渐就凝固了。因为,这个由他一手拥立的傻子突然间就变了,变得让他感觉无比的陌生。

过去那种自闭木讷的神情、空洞散乱的目光、怯懦萎靡的状态、傻傻呆呆的形象,全部在一夜之间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威严自信的脸庞,一双睿智深沉的眼睛,以及沉着有力的言谈和雍容大气的举止。看上去不但和过去的“傻子光叔”判若两人,而且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尚未正式即位的储君,更像是一位杀伐果断、御极已久的成熟帝王。

仇公武始而诧异,继而困惑,终而震惊。

难道,这才是“傻子光叔”的本来面目?难道这36年来他一直都是在装聋卖傻,忍辱负重,故意欺骗世人,就是为了今天的这一刻?这也太可怕了吧。

直到此刻,仇公武才恍然大悟,英明神武的唐武宗李瀍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把这个傻子光叔置于死地,就是因为他早已看穿了傻子光叔的本来面目。原来自己的道行跟武宗皇帝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

然而,现在明白过来已经太晚了,因为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宦官仇公武只能将错就错、听天由命了。不管怎么说,自己毕竟有拥立之功,是新皇帝的恩人,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他在心里这么安慰自己。

仇公武只能无奈而悲哀地看着自己精心饲养的金丝雀,突然之间挣破鸟笼,一飞冲天,变成一只搏击长空、展翅翱翔的雄鹰。从此,再也不受他的控制了。

看着金銮殿上那个脱胎换骨的傻子光叔,满朝文武的惊讶程度丝毫不亚于仇公武。不过,与仇公武不同的是,人们并没有感到悲哀,而是感到由衷的庆幸。

苍天有眼啊!因为近百年来,大唐都没有出现过中年继位的天子了。原来,这36年来,所有人都看错了这个光王。

人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历经磨难而又百折不挠的人,一个遍尝人间疾苦而又不坠青云之志的人,一旦君临天下,一定会成为一个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帝王。

(七)

果然不出人们所料,新君李忱一即位,立即施展了一系列雷霆手段,开始了全面的政治清算。隐忍大半生的他,现在终于可以大展宏图,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了。

正式即位的第二天,李忱就罢免了大权在握的前朝宰相李德裕;第四天又把另一位前朝重要人物、工部尚书兼盐铁转运使薛元赏贬职。在完成对政治中枢的大换血之后,开始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底。事必亲躬,明察秋毫。

武宗灭佛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唐宣宗李忱一即位,立即开始全面恢复佛教的地位。在李忱看来,他的江山可不是从侄子那里继承的,而是从父亲唐宪宗那里继承的。对他的哥哥穆宗、三个侄子敬宗文宗武宗共四朝,基本上是全盘否定,另起炉灶。

第二年(公元847年)正月,唐宣宗李忱改元“大中”。这个年号,伴随李忱和他的大唐帝国走过了十三年的岁月。而正是这十三年,成为黯淡无光的晚唐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抹辉煌,后人将这个时代称为“大中之治”。

大中时代被誉为“小贞观”,唐宣宗李忱被誉为“小太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忱登基以后,时刻把唐太宗李世民当作学习的榜样,立志成为一个勤政和自律的贤明君主。登基不久,他便命人把《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每天政务之余,就站在屏风前逐字逐句地阅读。此外,他还让翰林学士每天给他朗读唐太宗所撰写的《金镜》给他听,凡是听到重要的地方,便让翰林学生停下来,说:“若欲天下太平,当以此言为首要。”

在强势皇帝李忱的铁腕治理下,权宦们纷纷夹起了尾巴做人,在整个大中时代的十三年间,宦官集团一直比较收敛,始终不敢兴风作浪,既没有干预朝政的胆量,也没有干预朝政的机会。这在宦官乱政的中晚唐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史书没有记载宦官仇公武的结局,但推测应该是低调做人、相安无事的一种状态。

唐宣宗时期,沦陷吐蕃百年之久的河湟失地全部光复,重回大唐版图。李忱下诏,在沙州设置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归义节度使兼十一州观察使。山河回归,众神归位,大唐皇帝的尊严和地位终于得到恢复。

山河长在掌中看。这是当年“傻子光叔”在逆境中暗自立下的豪情壮志,他做到了。

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业,首先要看他能有多大的胸怀和志向。学习古人先贤,就是要学习这种志冲云霄、百折不挠、隐忍奋发的进取精神。

来源:乡土大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