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点问题容易被关注,但真正经营企业的人,面对方洪波治下的美的,这些年能够不断增长、创造历史,一定会深究和追问:方洪波带领美的从1000亿走到4000亿,到底做对了什么?
近日,方洪波回应接班人的问题,引发了热议。
一是因为说有六七个接班人,二是董小姐因此躺枪。
热点问题容易被关注,但真正经营企业的人,面对方洪波治下的美的,这些年能够不断增长、创造历史,一定会深究和追问:方洪波带领美的从1000亿走到4000亿,到底做对了什么?
2012年,当方洪波从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手中,接过董事长权杖时,美的正经历着巨大危机:营收从1341亿元骤降至1027亿元,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行业竞争白热化,内部管理臃肿。
而12年后的2024年,美的营收突破4000亿元大关,市值稳居家电行业第一,净利润增长超10倍,海外营收占比超40%,更在机器人、工业技术、新能源、医疗等新兴领域取得相当进展,并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化提升。
方洪波,如何实现这场跨越周期的逆袭?
这不仅是一场战略与执行的成功,更是一场企业家精神与组织进化的深度铸造。
传承:
打牢“基础盘”,
坚守核心基因
方洪波的成功,首先源于对美的核心基因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因此,他并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深度重构。
1.职业经理人机制:美的现代治理的根基
早在何享健时代,美的就已建立了股东、董事会、经营层“三权分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不断深化职业经理人机制,将职业经理人分为三类:内部企业家、职业经营者、专业管理者,并配套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方洪波作为这一制度的受益者,不仅坚守这一制度,还将其发扬光大,向更专业化、制度化方向推进。
方洪波作为一级委托代理人,在内部推行二级委托代理,实行全球合伙人、事业部合伙人等多种职业经理人身份,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战斗力,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职业将才”。
2. 分权与授权体系:收放自如,一致下的灵活
何享健时期建立的事业部制,赋予各业务单元充分的自主权。
方洪波在此基础上,推动“小集团、大事业部”模式,实现了“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更好地诠释了“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的集分权16字方针。
美的从正规军蜕变为集团军,做到了“让百亿事业部享受千亿集团的规模效应”。
3. “数一数二”战略聚焦法则:进退有据,资源最优配置
何享健曾提出:“进入一个产品领域,一定要做到行业前三名,否则就不进入,或是坚决退出。”
这一经营理念,得到了方洪波的延续和强化。
先后数次,壮士断臂般地砍掉低附加值业务和部分非主营业务,不仅从“行业前三”到“数一数二”,2020年之后更是要求每个品类,做到“要么唯一,要么第一”。
4. 持续变革机制:自我颠覆是常态
何享健曾言:“美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这种内在的变革基因,在方洪波手中被注入更多的系统思维与节奏感。
从2012年“战略转型年”开始,到2014年“双智战略”,再到2020年提出“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战略,美的几乎每隔3–4年,就会进行一次大手术式的战略或组织变革。
方洪波经常挂在嘴上的词,就是“否定”、“颠覆”,2024年经管年会上又提出“以自我颠覆直面挑战”。
正是这一持续变革机制,使得美的即使身处传统制造业,也能不断焕发生机,保持组织年轻态。
5. 目标责任制与结果导向:努力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结果导向”,是美的人说得最多、也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话。
方洪波继续强化这一文化,每一个事业部总经理、每一位业务负责人,每年都必须签署目标责任制,目标制定原则是“高于市场增速、可实现但要具备挑战性”。
同时,在2013年实现整体上市之后,美的推行的股权激励,也仍然要与每个人的业绩结果强挂钩。
6. 用人机制:年轻化、专业化、多元化
用人上,方洪波大胆启用年轻人,可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例如,美的核心业务总裁、总经理大多为“80后”,管理层平均年龄持续下降。
不看资历看结果,不讲过程讲贡献。
在用人方面推动“赛马机制”,让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不断激发组织活力。
创新突破:
从家电企业到
科技集团的跃迁
传承打下基础,真正让美的飞跃的,是方洪波主导的一系列战略突破与创新。
1. 战略重构:从To C到To B的第二曲线
方洪波在2016年以292亿元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切入工业机器人领域;同年收购东芝白电 80.1% 股权,获得日本市场渠道和压缩机技术。
库卡机器人累计交付超 8 万台,美的内部自动化率提升至 45%,开启美的从家电向科技集团的转型。
此后,美的通过并购菱王电梯、合康新能等企业,形成智能家居、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四大板块。
2024年,To B的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营收突破千亿,达到1044.96亿元,占总营收25.5%,同比增长6.87%,To B开始成为增长的新引擎。
2. 向研发要增量:科技为核心驱动
方洪波提出:“未来美的的增长核心在于技术突破。”
2024年美的研发投入为162亿元,同比增长11.3%。
近 10 年累计研发投入超 1000 亿元,建立 “2+4+N” 全球研发网络(2 个全球研发中心、4 个全品类区域研发中心、N 个专业品类研发中心)。
2024 年新增全球授权专利超 1.1 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 45%。
3. 从规模扩张到效率驱动
2012 年方洪波接棒时,美的正面临 “大而不强” 的困境:营收超千亿,但利润率不足 5%。
方洪波果断启动“632” 系统工程,耗时4年半完成所有IT系统重构,并先后在集团层面推动T+3、MBS等以效率驱动为核心的重大项目。
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经营质量,不再通过生产要素替代或是区位转移,来实现成本下降,而是真正通过内部经营管理效率的驱动,来最终实现全价值链高效运作。
以效率驱动,推动企业管理上台阶。
4. 全球化突围: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2016年起,美的通过并购德国库卡、日本东芝家电、以色列高创、意大利Clivet等公司,完成全球化落子。
更重要的是,方洪波推动组织架构全球本地化,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本地化品牌团队,真正做到“全球资源、全球研发、全球制造、全球服务”。
在全球建立43 个制造基地(海外 22 个),2024 年海外营收 1650 亿元,中东非、东盟市场增速超 25%。
目前海外营收占比已超40%,海外市场不再只是“出口”,而是成为公司核心利润池和增长引擎。
海外不再是“走出去”,而成真正变成“融进去”,海外OBM策略不断布局和深入。
5. 数字化转型:从“智能产品”到“智能组织”
美的的数字化不止于工厂自动化,而是全链条系统数字化。
从内部ERP系统重构,到客户订单可视化、供应链协同系统,再到对经销体系、零售渠道的数据反哺,美的构建起强大“数据神经网络”,实现更高效的资源调度与用户洞察。
这使得美的能够在供应链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波动下,保持极强的韧性与响应速度。
可以说,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全面转型升级,是美的在方洪波时代非常典型的企业转型和升级,从而撕掉了传统制造业的标签,走向了先进制造业,并迈向科技型企业。
内在驱动:
认知、精神与心性的
领导力升维
成功的企业,表象是业务战略,深层是领导者的认知边界与精神结构。
方洪波之所以能将美的带入下一个台阶,根源在于他对三种领导力的修炼。
1. 认知层面:系统思维与变革意识
方洪波始终强调:“认知升级是最大的增量。”
他以系统视角理解企业、市场与技术的演进,提出“科技型产业集团”定位,不再以“家电公司”自居。
他有清晰的分层战略:核心业务优化存量、To B等工业技术打造新增长极、智能科技探索远期可能。
这种认知框架使美的在战略节奏上有进有退、有张有弛。
很多人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只看到方洪波一会简化内部工作了,一会又优化裁员了,但没有看到这是他是在整体的系统思维下,进行的变革传递和熵增对抗。
茶余饭后的八卦,当然任由人评说,但企业的实际经营结果,却只能由带头人自行承担。
企业的瓶颈,就是领导者的认知瓶颈。
没有高度的系统思维,和足够的变革意识,只会陷入低水平的重复而不自知。
方洪波正是在这一点上,格外警醒,不让自己陷入认知困局,通过痛苦的变革经历,让自己保持认知的清醒。
2. 企业家精神:长期主义与责任感
2013年12月,方洪波在内部经管年会上,面对600多名管理干部,首次谈到自己担任董事长一年来的感受。
那次年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谈到的三个词,“理想、责任、使命”。
由此可见,方洪波身上的长期主义和责任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企业家精神。
方洪波的实践,也为中国企业家的代际交替提供了范本。
如果概括起来,共有三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战略的穿透力
在行业红利消退时,敢于跳出舒适区,布局第二曲线,用生态思维替代单点竞争。
2)第二重境界:组织的生命力
通过制度设计,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让企业脱离对创始人和领导者的依赖。
3)第三重境界:精神的超越性
从“追求规模”到“创造价值”,从“利润导向”到“科技领先”,方洪波在经管年会上说道:“没有时间的朋友,只有趋势的朋友。”
这种对时代趋势的敬畏与拥抱,或许才是美的跨越周期的终极密码。
3. 心性修炼:克制、冷静、自我否定
相比许多高调企业家,方洪波显得极为低调。
他强调领导者要耐得住寂寞和非议:“忍得住员工的不理解,忍得住政府的不理解,忍得住媒体的不理解,忍得住社会的不理解”
同时,他反对形式主义,亲自践行低调作风:如与员工一同排队用餐,将自己的办公室缩小至原面积的三分之一,要求高管放弃独立办公室改为开放式布局。
在他看来,变革的最大阻碍往往来自内部固有思维,他坦言最大的担心是“内部人的思维转变不了”。
正因为如此,方洪波始终专注本质、摈弃浮躁,不为眼前诱惑所动摇,以清明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领导团队,确保企业始终沿着长期目标稳步前进。
他警惕路径依赖,哪怕业绩再好,也时刻提醒组织“正在被颠覆”。
正是这种心性的克制,使他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全球环境不确定性时,始终保持理性判断与战略清明。
从“接班人”到“再创业者”。
2024年,方洪波已经回答过“接班人”问题。
今年5月份这一次,他表示内部已有6、7个接班人,实际就是在说管理层梯队已基本成熟。
从他的回答来看,方洪波把自己作为“过渡者”“铺路者”。
这不仅是管理的延续,更是一种战略的谦逊——他知道企业必须走得更远,而这不可能依赖一个人。
从1000亿到4000亿,是一次令人敬佩的成绩。
但更重要的,是方洪波把“做大”变成“做强”,再变成“做远”。
在这条路上,他完成的不只是美的的再造,也完成了一个企业家关于传承、创新与自我升华的时代答卷。
你是如何看待方洪波接班以来的表现?
欢迎在后台留言,和我交流。
来源:卓越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