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塔尼亚胡公开回击“以色列涉柯克遇刺”的传闻,称这是弥天大谎,并称柯克是“百年一遇的天才”
内塔尼亚胡公开回击“以色列涉柯克遇刺”的传闻,称这是弥天大谎,并称柯克是“百年一遇的天才”
9月10日晚上,犹他州一所大学的礼堂还没散热,枪声就打破了空气
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倒下,现场人群惊慌四散
第二天深夜,嫌疑人泰勒·罗宾逊被捕,他的家人说,近两年他经常在家里谈政治,骂柯克“充满仇恨”
警方通报里提到,现场拾获的弹壳上印着“反法西斯运动”的字样,初步判断他是单独作案
9月16日,罗宾逊被正式起诉,检方寻求死刑,程序在往前走,但关键问题还没答案
凶手为什么下手,联邦执法部门至今没公布动机
与此同时,指向以色列的传闻像野火一样蔓延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把矛头指向摩萨德,甚至流出几张“以军炮弹印有‘纪念查理·柯克’”的图片,真假难辨
一些以色列媒体也模糊地提到,这类标注若存在,可能违反军方规定,但图片的真实性未获权威确认
在这样的噪音里,内塔尼亚胡站出来录视频,话说得很重:所谓以色列参与,是疯狂、虚假、令人发指
他还把柯克称作“巨人”,说对方一直支持以色列,捍卫“我们共同的犹太—基督教文明”
他透露自己几周前还和柯克通了电话,甚至发出过访以邀请
可美国这边并不是一个声音
前电视主持人塔克·卡尔森称,柯克私下对内塔尼亚胡并不友好,认为他是“破坏性力量”,还对加沙的局势感到震惊
究竟柯克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而当事人已无法澄清
这就是当下最难的部分——事实缺位时,情绪和猜测填补空白,谁的嗓门大,谁就显得更像真相
FBI局长帕特尔在案件早期因为“抓错人”的传闻被推上争议风口,调查团队因此承受更大压力
执法系统常常被要求又快又准,但现实很骨感,尤其是在政治高度敏感的案件里
我更担心的是,当人们对程序失去耐心,下一秒就愿意拥抱最顺耳的阴谋论
特朗普政府对此案极度重视
特朗普公开表示,柯克“像儿子一样”,并下令全国降半旗志哀
这既是姿态,也是信号:保守派在这一刻抱得更紧
相对的,另一边也在集结
社交平台上,有极右翼喊“复仇”,自由派里有人表现出幸灾乐祸
有人发起“清算言论”的举报运动,短短几天里,十几名发表过尖锐评论的人被解雇或停职,甚至有外籍人士担心签证会被吊销
这不是个案,美国的政治空气已经变得更硬
路透援引学者统计,2025年前半年政治动机袭击大约150起,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芝加哥大学的调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40%的民主党受访者支持用武力罢免特朗普,25%的共和党受访者支持用军事手段制止抗议
当数字呈几何增长,我们却还在争论语气词,这才是真正让人不安的地方
媒体也难置身事外
ABC宣布无限期停播吉米·基梅尔的深夜脱口秀,他此前批评了特朗普政府对柯克遇刺的反应,一停一赞,旋即被解读为“审查”与“胜利”
特朗普称之为“美国的好消息”,而民主党人反过来骂这是“审查制度”
新闻自由、平台责任、商业考量、政治立场,纠缠成一团,很难用一句对或错切开
纽约时报写道,议员们的恐惧在上升,户外政治活动可能会减少
“个人权利与言论基金会”警告,针对言论的举报运动将制造寒蝉效应,这对宪法保护的表达权是长期的伤害
国际面上,所有线索都容易被往以色列身上挂
内塔尼亚胡这次之所以格外强硬,离不开以方此前卷入多起高烈度行动的背景——包括外媒广泛报道的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在德黑兰遇刺事件,以及近日有关以色列对卡塔尔发动袭击的指称,这些都在国际舆论场里加深怀疑的惯性
但惯性不是证据
在柯克案上,没有公开的证据指向跨国参与,这点不能被“既视感”偷换
对照着看会更清楚
2024年夏天,伊斯梅尔·哈尼亚在德黑兰遇害,伊朗和哈马斯把矛头直接指向以色列,虽然以方没有正式承认,但各方说法在地缘逻辑上扣得上,地区态势也随之升级
那是典型的“暗战剧本”
再看欧洲,德国选择党的地方候选人海因里希·科赫去年在竞选期间被刺伤,嫌疑人被认为有精神问题,动机并不明确与政治立场挂钩
这两起事件,一起像棋盘上的国别对抗,一起更像溢出的城市悲剧,提醒我们:政治暴力并不总按单一套路发生
把视角拉回盐湖城的校园外,黄色警戒线绕成一条长蛇
新闻车的天线升起来,像是要去够云层
学生们踮着脚看了一会儿,又沉默着散开,大家的生活还要继续
州长考克斯说,这是“对所有人的袭击”,可能成为美国历史的“分水岭”
这句话很冷,但也很真
分水岭意味着潮向改变,从此以后,我们对“公开言说”的风险评估会更保守,对“政治身份”的敌意会更直接
我身边的变化是朋友群里不聊政治了,连讽刺梗图都少了
公司茶水间里,原本爱辩两句的同事,最近只聊股市和天气
当公共讨论被恐惧挤压,极端声音反而更容易占据空间
可我们也不能假装没事,所有的沉默最后都会变成后悔
一个社会要同时守住两条线:对暴力零容忍,对表达高容忍
这很难,但不可能有替代方案
回到这起案子,最重要的还是三点
第一,尊重程序,让调查走完,让证据开口
第二,警惕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尤其是那些“听起来就很过瘾”的阴谋论
第三,媒体和平台要克制,不要在信息真空里把扩音器递给最极端的人
内塔尼亚胡这次的强硬否认,可能止不住所有猜疑,但至少把“证据在哪里”的问题摆回台面
特朗普的半旗令给了支持者一个宣泄出口,却也在无形中继续点亮阵营的灯号
这不是一场推理剧,它关乎我们如何共处
如果说柯克之死成为“分水岭”,那另一侧的河道应该通向更清明的公共空间,而不是更深的泥沼
别让空洞的仇恨感夺走问题的复杂性,也别让复杂性成为我们逃避立场的借口
等到那份“动机报告”真正公布,也许它不会给出我们期待的整齐答案,但至少,它给我们一个向事实致敬的机会
在那之前,请把怀疑留给证据,把善意留给人
信源资料
官方账号名称:央视新闻《美国柯克案嫌犯落网细节披露 联大通过决议批准落实 “两国方案” 的纽约宣言》-2025年9月13日
官方账号名称:新华网《柯克遇刺案:嫌疑人被抓,但 “国家已经破裂”》-2025年9月13日
官方账号名称:环球时报《美称抓住柯克被杀案嫌犯》-2025年9月13日
来源:蓝胖子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