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39岁的安莫尔·辛格·贾吉在古尔岗的行业峰会上喊出这句口号时,台下掌声雷动。
"未来十年,要让每个都市居民在五分钟内叫到蓝智电动出租车!"
当39岁的安莫尔·辛格·贾吉在古尔岗的行业峰会上喊出这句口号时,台下掌声雷动。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融资2.2亿美元、日均订单3万单的印度打车独角兽,
竟然是靠伪造3万辆电动车订单撑起来的空中楼阁?
贾吉兄弟可不是什么草根创业者,人家出身军人世家,老爸是印度陆军军官。
哥哥安莫尔从德拉敦石油与能源研究大学毕业后,21岁就创立了金索尔集团,
专门做碳信用交易和太阳能咨询,早早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弟弟普尼特更厉害,印度理工学院鲁尔基分校毕业,妥妥的技术大牛,负责集团的数字化转型。
兄弟俩的家庭配置也很精英化:安莫尔娶了印度国防账户服务局的官员,育有两子;
普尼特的妻子还自己创业开蛋糕饼干公司,生了个女儿。
2019年,兄弟俩找来哈佛商学院的校友戈亚尔,三人联手创立了蓝智出行,
打出的旗号响亮得很:"全电动化车队、标准化运价体系、职业化司机队伍、零拒载服务承诺"。
不得不说,蓝智出行的市场策略确实精明。
他们没有一上来就和Uber、Ola这些老牌巨头硬碰硬,而是精准切入机场枢纽和商务出行这两个细分场景。
这招真管用!
在德里-NCR、班加罗尔、孟买等一线城市,蓝智出行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用户护城河。
到2024年,日均订单量达到2.5万至3万单,在德里-NCR地区拿下超过10%的市场份额。
有了漂亮数据,融资自然不是问题。
英国石油公司旗下的BP Ventures都参与了投资,蓝智出行的电动车队规模迅速扩张到8500辆,
累计融资额突破2.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5亿多。
当时的蓝智出行,简直就是印度新经济的标杆。
公司还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给非正式员工提供商业保险,离职率比行业平均水平还低,
创始人还定期跟基层员工开沟通会,被誉为"人性化企业"的典范。
光鲜亮丽的表面下,却是一张触目惊心的财务造假网。
2022年10月3日这一天,母公司金索尔电力工程公司(GEL)收到了印度可再生能源发展署93.88亿卢比的融资和保证金,
这笔钱本来是专门用来采购电动车的。
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同一天,这笔钱就被转给了电动车供应商Go Auto公司,
紧接着其中50亿卢比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到了一家叫Capbridge Ventures的风投公司。
这家风投公司的指定合伙人是谁?正是贾吉兄弟!
更离谱的是,仅仅三天内,其中42.94亿卢比就用来在古尔岗顶级住宅区"山茶花"买了套豪华公寓,还登记在他们母亲Jasminder Kaur名下。
另外近40亿卢比被挪作家庭消费,2.5亿卢比用于外汇资产配置等私人用途。
这还不算完,GEL还有各种奢侈消费:590万卢比的个人信用卡支付、260万卢比的豪华高尔夫球支出、103.6万卢比的水疗服务消费……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GEL通过一家叫Wellray的空壳公司,
在2022年4月到2024年12月期间,自买自卖操纵股价,涉及资金高达160.5亿卢比!
为了让财务报表好看,他们甚至自己融资10亿卢比,伪装成发起人认购款注入定向增发项目。
最过分的是,他们竟然伪造了3万辆电动车的预订单来虚增产能预期!
从账面上看,GEL的营收确实很漂亮,从2020财年的7.5亿卢比飙升到2024财年的115.2亿卢比。
但这些都是纸面富贵,实际上公司早就资不抵债了。
2024年2月,30亿卢比债券违约事件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紧接着,连锁反应开始了:物流子公司工资延迟发放、蓝智出行员工被迫居家办公、
核心管理团队集体出走、薪资支付系统彻底瘫痪。
当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调查组赶到GEL浦那工厂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傻眼了,
所谓能生产3万辆电动车的生产基地,竟然空无一人,完全停产!
公司治理研究机构InGovern的创始人一语中的,
"这不只是简单的商业战略失败,更是通过文件伪造与资金挪用维系奢华生活的金融犯罪。"
2025年1月,当安莫尔在员工大会上还在轻描淡写地提及"阶段性资金压力"时,
实际情况已经是系统性的财务造假和资产转移。
印度执法局依据《外汇管理法》立案调查,安莫尔涉嫌外逃,触发了国际司法协作程序。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下达命令,贾吉兄弟从GEL领导职位上辞职。
GEL股价从2025年初的近800卢比暴跌到丑闻曝光后的50卢比,截至5月20日交易价为70卢比,市值蒸发了九成!
蓝智出行的联合创始人戈亚尔赶紧公开与贾吉兄弟切割,
BP Ventures也表示正"密切监测"在蓝智出行的投资情况。
说白了,公司复兴基本没戏了。
这个案子暴露出的问题太深层了:家族控股企业缺乏独立监督机制,
监管规则的迭代速度远远滞后于商业模式创新,
导致"创始人神话"完全凌驾于财务纪律之上。
想想看,蓝智出行的用户曾经盛赞它"重构城市出行体验",
但支撑这份美好体验的,竟然是用投资人的钱堆砌出来的虚假繁荣。
这场从"行业颠覆者"到"监管阶下囚"的坠落,当规模崇拜彻底碾压合规底线,
谁来为那些被透支的用户信任、司机生计与资本秩序买单?
文编辑:X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