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们有没有觉得,美国的政治火药味浓得呛人?就在前天(9月16日),前总统奥巴马站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讲台上,一脸凝重地抛出一个重磅警告:特朗普政府正在把美国拖入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危机!导火索是保守派意见领袖查理·柯克的遇刺——但真相远不止一桩谋杀案那么简单。
你们有没有觉得,美国的政治火药味浓得呛人? 就在前天(9月16日),前总统奥巴马站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讲台上,一脸凝重地抛出一个重磅警告:特朗普政府正在把美国拖入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危机! 导火索是保守派意见领袖查理·柯克的遇刺——但真相远不止一桩谋杀案那么简单。
事情得从上周说起。31岁的柯克,一个爱辩论、有妻儿的普通讲师,在犹他谷大学主持活动时,突然被一颗子弹射穿脖颈。这本该是全国哀悼的时刻,特朗普却在电视声明中将矛头直指“激进左翼”,声称他们“对国内恐怖主义负全责”。白宫紧随其后,宣布要“打击左翼恐怖团体”,总统副幕僚长斯蒂芬·米勒更撂下狠话:“这是查理的遗愿,我们不择手段也要做到!”
奥巴马看不下去了。这位以“团结”为执政信条的前总统,罕见地公开开火:“当权者把政治对手叫作‘害虫’,视为‘必须清除的敌人’,这不是政策分歧,而是民主的癌变!” 他毫不客气地对比了三位共和党前辈——小布什、麦凯恩和罗姆尼。这些人都曾与他针锋相对,但从不会妖魔化对手。2015年查尔斯顿教堂枪击案,9名黑人遇害,凶手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奥巴马回忆道:“我的反应不是借机攻击政敌,而是呼吁疗愈伤痕。这才是总统的职责!”
可特朗普呢?一边嘴上喊着“团结”,一边指责“一群极端左翼疯子阻碍国家统一”。这种双标,在柯克案中被无限放大。 22岁的学生泰勒·罗宾逊已被控谋杀,联邦调查局长卡什·帕特尔在参议院听证会上暗示:此案可能涉及同谋,“多人正接受调查”。更荒诞的是,特朗普前顾问史蒂夫·班农竟在播客中宣称这是“政治阴谋”,煽动“如果要开战,那就开战”。
为什么奥巴马如此担忧?因为词汇即武器。 当“害虫”“锁定打击”成为官方话语时,暴力便有了借口。柯克之死,暴露了三个致命裂痕:
标签化撕裂社会:将复杂议题简化为“左翼vs右翼”,让理性讨论窒息。特朗普团队将对手污名化,本质是用仇恨替代政策辩论。柯克案嫌疑人罗宾逊的室友短信显示,他曾咒骂“保守派都该下地狱”——这种极端化正是妖魔化言论的恶果。历史教训被无视:奥巴马提到的查尔斯顿案绝非偶然。研究机构“美国政治暴力数据库”显示,2020年以来,政治动机袭击事件翻了两倍。每一次,加害者都自认在“清除国家敌人”。制度公信力崩塌:班农质疑司法调查(“你指望我相信?”),白宫借命案推动议程——权力的任性让民众不再信任法院或媒体,只剩部落式的站队。特朗普或许认为这是“强人政治”,但奥巴马点破要害:“这不是党派问题,而是美国灵魂的存亡问题。” 他引用林肯的名言“分裂之家无可维系”,强调总统本该是粘合剂,而非碎纸机。看看现实吧:柯克案后,犹他州民众自发集会哀悼,却因地缘政治撕裂成水火不容的两派。左翼指责右翼“炒作悲剧”,右翼辱骂左翼“杀人凶手”——这场面,哪还有半分“合众为一”的影子?
更深层的危机,藏在特朗普的政治盘算里。遇刺事件成了完美的转移焦点工具。 当前美国经济通胀高企,中期选举在即,民调显示执政党支持率跌破40%。通过塑造“外部敌人”,政府试图凝聚基本盘。但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已在全球留下血泪教训:从卢旺达大屠杀到北爱尔兰冲突,妖魔化言论永远是内战的前奏。
美国的出路在哪? 奥巴马没给出廉价方案,而是呼吁回归本源:“价值观高于输赢。” 他提醒人们,开国元勋们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早已警示:当派系利益凌驾公益,共和国必然倾覆。今天,企业暂停政治捐款、高校取消辩论赛、家庭饭桌避谈时事——这些沉默的抗议,恰是公民社会的自救。
柯克的葬礼定在下周一。但在鲜花与泪水之外,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悬而未决:当权力者热衷煽动对立,谁来守护这个国家的共同底线? 奥巴马的声音或许微弱,却像一记警钟:若再不放下“害虫”的标签,美国恐将沦为又一个被内斗焚毁的民主标本。
来源:料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