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戏读秒躲陷阱、计算路线和反应时,某种程度上,不就和高中做物理题一回事嘛。只不过那时没人告诉我们,真正打怪升级的不是手速,而是脑子。
小时候我家隔壁有个男孩儿,打游戏总是我第一个喊他过来“解关”的那种。
小霸王那会儿,魂斗罗的第七关过不去,他一来,啪啪几下就过去了。我妈一边烧菜一边感叹:
“你瞧瞧,这孩子脑子不笨,就是不用在正经地方。”
我现在回头想,那脑子不就是标准理科生的底子?
游戏读秒躲陷阱、计算路线和反应时,某种程度上,不就和高中做物理题一回事嘛。只不过那时没人告诉我们,真正打怪升级的不是手速,而是脑子。
而像我这种“语文靠作文、英语靠蒙对、数学靠运气”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也曾风光过一阵子。90分随手一抄,作文写点“我的梦想是当科学家”,老师就夸“有理想”;可一上初中,局面骤变。
数学题开始像穿盔甲的怪物,一个照面就把我拍到十八层地心。
理科思维好的学生,仿佛有挂。他们不是卷,而是能轻松在深水区游泳,别人溺水他们还在转圈花式游。
问题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人家大脑天生带个“函数滤镜”和“推理插件”。你在那咬笔头,他们已经开地图挂找到最短路径、推完三步公式、坐等你交白卷。
以前小学考试送分题多,大家都能考高分。
那叫啥?“快乐教育的错觉”。
不培训、不拔高,聪明的孩子靠“基础理解力”,就能拉出明显的差距。
到初中,一改赛道,天赋与理解力拉开差距。脑子转得快的学生像是开跑车进赛道,路再怎么弯,也能过弯不减速;普通学生只能拿个三轮车刹车滑行,一圈没跑完还掉链子。
初二那年,我在书桌前练了一晚上“二元一次方程”,写到纸都快被我按出洞,觉得自己今晚开悟了。
第二天考试前,坐在我前排的数学课代表一边磕瓜子一边自言自语:“昨晚太晚了,忘了复习复变函数。”我当场CPU过热:“兄弟你是不是进错考场了?”
考试结束后,我擦汗,他打哈欠。
我靠死记硬背刚摸到门槛,他靠逻辑推理已经开始写竞赛题。这就像你背九九乘法表,他在编写AI程序教人背表,根本不是一条赛道。
初中有次小测,压轴题考了个“鸡兔同笼”,我左推右算,连鸡带兔带栅栏,都快给整糊涂了,结果班上一男生五分钟写完交卷,我纳闷地问他:“你这么快?你也蒙的?”
他说:“没,我用韦达定理反推了一下。”
我当场灵魂出窍,后悔小学没好好听数学启蒙课。老师点评卷子说:“某某同学思路非常灵活。”
我心说他不灵活也没法灵活啊,人家脑子能装个计算器,我脑子最多存个名侦探柯南。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像团建活动,“人人开心、人人满分”,老师不敢出难题,家长不允许有差距,导致学生成绩都像是统一模具压出来的饼干,香味一样,营养不明。
理科思维强的学生吃亏了吗?
并没有。
他们只是暂时不显山不露水,等到真刀真枪上高一、考竞赛、刷奥数,马上横扫千军。
小学班里有个女孩,每次考试都99、100,作文还爱用“阳光洒在窗前,我心澄澈如湖”,老师听了都想哭。她爸妈朋友圈发疯似的晒分数:“女儿又满分啦!”
我妈看了,那天回家就扔了我碗筷:“你看看别人!”
结果初三开始她就掉线了,高一一开学,数学老师点名提问,她站起来:“这题没学过。”老师说:“不是题难,是你小学学的太简单。”
她爸妈朋友圈突然沉默,像中了“朋友圈沉默术”,从此专注晒猫。
初中有个男生,号称“小学五年全市第一”,数学从没低于99。
高一物理开学测,他考了39,后排的差生一脸懵:“兄弟,你是不是倒着涂卡了?”他憋半天说:“感觉题怪怪的,没见过。”原来小学一直在做“精品卷”“押题册”,高中一换老师换风格,招数全废。
再一看,那年真正进省队的,是个初中全班第15的男孩,他小学学数学,全靠自己拆题研究,没人告诉他答案在哪。
理科能力,不是死记硬背能凑出来的,而是靠“解构问题—建模抽象—计算验证”这一套思维肌肉练出来的。
真正思维强的学生,从小就习惯自己钻牛角尖找路走,不怕困难反而越挫越勇。
高一学函数那会儿,我苦练各种“y=fx”的题型,一天写十页练习册,像码农赶工。隔壁小哥却拿个空白纸,在那画坐标系和抛物线,自言自语:“这像不像自由落体的轨迹?”
我气得不行:“你不写题怎么会?”他说:“不写题不等于不学,我在脑子里跑模拟。”期末他考了全班第一,老师夸他有“数学直觉”。
我只想哭,我写的题都能糊一堵墙,结果不敌人家画个草图。
物理选修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铁球抛投+风速变化”的题,大家哀嚎“没学过”、“太难了”。班里唯一笑出声的是物理竞赛生,他说:“这种题比校内题好玩多了。”
老师一脸迷惑:“我以为你们都怕难题。”
他回:“怕的是没东西玩。”是的,真的高手怕的不是难,是无聊。你把他关在房间里不给题做,他比不上网还痛苦。
所以说,不是学习有问题,是你思维没建模;要分流的不是成绩,是思维方式。
理科思维强的人,本就该去更难的赛道;其他类型的学生,也不必盲目追求“数学一定得满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种能力都被合理使用,而不是把所有人卷成一模一样的高分复制品。
想打破分化的焦虑,不如换种方式思考问题: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会做压轴题,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构建自己的解题模型;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奥数竞赛,但每个人都该培养一套能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系统; 不是怕“别人家的孩子学得快”,而是怕自己连学的方向都不对。
谁说理科学得好是天赋?
可能人家只是在你刷夜刷题的时候,偷偷在脑子里跑了几十万次模拟,而已。
来源:湖北台教育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