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0日,一场名为“懂车更懂你”的上汽之夜在黄浦江边拉开帷幕。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上汽诠释了他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也自信笃定地告诉外界他们又该如何走下去,继而成为中国第一家百年车企!
4月10日,一场名为“懂车更懂你”的上汽之夜在黄浦江边拉开帷幕。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上汽诠释了他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也自信笃定地告诉外界他们又该如何走下去,继而成为中国第一家百年车企!
“懂车更懂你”的口号尽显质朴之风,凭借几十年的造车底蕴,上汽不仅了解产品,更了解用户需求。然而,在当下外界信息繁杂、不乏刺耳评价的环境里,或许大家也应该读懂上汽,了解上汽是如何成长为国内行业巨擘,又在刀刃向内的变革中忍痛前行,以及上汽重回巅峰的信心又从何而来?
创变,是上汽不变的基因
与绝大多数企业不同,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浪潮中,上汽集团并不是被外界因素裹挟着改变,而是进行着一种“由内而外”的进化。
正如发布会一开头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所表达的,上汽是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拥抱变革。
而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也提出:“鸡蛋由外打破是食物,由内打破是生命。上汽的变革必须始于内核。”
两位领导的话语为上汽的变革确定了基调。
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程来看,在过去几年以新势力为代表的新能源爆发中,与其说上汽没有跟上脚步,不如说上汽是那个为中国汽车产业托底的人。
70年前,以上海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揭牌成立为标志,上海汽车工业的历史由此开启,几年后“草窝里飞了出金凤凰”——凤凰牌轿车研制成功,上海牌轿车实现批产。
40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汽开创了合资合作的行业先河,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整车制造与零部件产业体系,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大发展。
10年前,又是上汽率先提出汽车发展“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和国际化”的新四化理念,助推中国汽车行业奔涌向前、势不可挡。
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在每一个时代大潮前,果敢、决绝、自信的上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汽的发展与中国汽车工业同频共振,是培育和带领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浸润在上海这片开放包容的海派土地中,上汽最不怕的就是改变。一路走来,上汽也正是在不断的创变中,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要知道,在那个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年代里,上汽是少有能占主导的中方企业,并没有沦为外资品牌的附庸。
上汽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跪着学习的谦逊,站着创新的勇气”全新出发,并携手更多的生态伙伴,奔赴未来。以智能驾驶为例,上汽一方面坚持自研,另一方面又与“地大华魔”(地平线、大疆、华为、Momenta)合作,打造可兼容的全栈式架构。
2月21日,上汽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宣布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双方的合作,也并不限于零部件领域,将采取智选车模式。
用贾健旭的话来说,就是“优势互补、生态共建”。华为提供智能座舱、ADS 3.0智驾系统以及其它相关的核心零部件,而上汽则拥有完整的造车平台以及三电技术底座,同时还有全产业链的优势。
无他,与华为合作所经历的波折背后,我们能够看到,上汽的变革不是一味的冒进,更不是蒙住眼睛捂住耳朵没有方向地狂奔。上汽在思考中沉淀,在沉淀中发现,在发现中改变。
读懂上汽“灵魂”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蛰伏将近一年之后的这场“懂车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发布会,展现出上汽“破圈”、打破行业壁垒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平权驱动进阶,共创美好出行”的内核,直面回答了“上汽转型能否成功?”这个终极拷问。
从整车安全3.0技术,1.0时代“不怕撞”、2.0时代“不会撞”、3.0时代“放心开”的进化,到在乘员躺姿状态下预感知碰撞,自动调整座椅姿态并束紧安全带,实实在在诠释了“技术才是历史的驱动力”。
而技术的进化,需要的是练好内功。这也是上汽蛰伏期间所做的事情。
上汽之夜上也让我们看到,上汽手中可打的牌更多了,包括银河全栈座舱3.0、第一代VMC线控底盘、银河全栈4.0电子架构、热效率突破46.3%的DMH混动专用发动机等一系列核心技术。
此外,近期上汽还将旗下所有底盘研发和制造能力合而为一,全力打造先进的线控底盘技术;在第一代VMC技术落地智己汽车的基础上,第二代全栈线控底盘预计2027年前首发落地。
而对于今年“卷”的核心——智能驾驶,上汽拿出“平权”的态度,同时上汽也认为,“平权”的底线是安全,不是其他。为此,在五星安全标准的基础上,上汽通过融合软硬件能力,实现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的全域融合安全。
讲智驾必然讲到智舱,上汽的目标是让把旗下车型变得更“懂你”,包括银河全栈座舱3.0全面接入鸿蒙、安卓和IOS三大手机系统,同时还融入AI大模型。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创变”的要义所在。
不仅技术上创变,组织结构也在创变。去年,上汽集团做了全面变革,比如将乘用车、研发总院、零部件等板块整合为“大乘用车事业群”,推行“一个目标、一个预算、一张表”的管理模式,构建从产品定义到全球销售的全链条能力。
内在的创变,是为了面对行业的极致内卷。上汽的态度是“内外兼修”,光有技术还远远不够,还要找准发力点,汇聚力量,练就“内家拳、外家拳和组合拳”,三拳打出一个新天地。
创变的目标,当然是实现“绝地反击”。大象转身固然艰难,但是,一旦转型成功,大象之舞也必然相当惊艳。
此外,创变的目标在于,“用户喜欢什么,上汽就提供什么。”一个细节是,这次上汽之夜,董事长王晓秋在开场致辞中,数次提到“用户”这个词。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知名汽车设计师约瑟夫·卡班将携两款概念车登陆上海车展。此外,十余款新车型也将在接下来的一年内陆续与用户见面。
不仅如此,几十年来,上汽包括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积累了深厚的用户基础,上汽不仅要继续巩固这些优势,还推动合资合作进入技术共创的2.0时代。并且,借助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互补,打造拥有全新体验的新款车型。
此外,依托上汽GloCal战略,即“全球+本土”战略,上汽也将不断扩大海外版图,持续输出“中国智造”。上汽要把“中国上汽车”开遍全球每个角落,让中国汽车标准成为全球汽车标准。
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已经初见成效的改革,蓄势待发的上汽,并不缺少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核心技术、产业链、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生态链建设、渠道建设,现在缺的,可能就是“让理想照进现实”的时间了。
此前,上汽董事长王晓秋也说过,“建设汽车强国和质量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而任何宏大的历史使命,必然需要历经风霜。任何的自我革新,都需要时间的验证。所以,不必急于得出一个结论,上汽的转型成不成功。
毕竟,技术和品牌的积淀越充分,未来反弹的动能也就越强。当然,像上汽这样足以影响行业格局的车企,对待流量的狂潮也更慎重。所以,读懂上汽转型,用体系化的变革回应时代命题,就更能明白中国汽车产业崛起之必然。
来源:车情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