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猥亵事件两天后,更恶心的一幕出现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20:55 1

摘要:4月8日,41岁的姚某在上海地铁1号线列车内对一名女乘客小周实施猥亵,甚至在对方裤子上留下不明白色液体。

上海地铁猥亵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中。

4月8日,41岁的姚某在上海地铁1号线列车内对一名女乘客小周实施猥亵,甚至在对方裤子上留下不明白色液体。

事发后,现场多名女性乘客挺身而出,将他当场抓获。

网传视频中,姚某几次想抢夺一名黄衣女孩的手机,打断其报警。

黄衣女子一把将其推开:“没什么好说的,我打电话了。”

还对小周安慰道:“我录了视频,姐妹我陪你去,这里都是见证人。”

姚某随即拉扯小周,想要让她息事宁人。

小周情绪崩溃,哭喊着:“你别碰我,别碰我。”

另外一名女性乘客用手挡在姚某身前,阻止其继续触碰小周。

最终,姚某被周围乘客扭送至公安机关,目前已被行政拘留。

关于姚某的职业身份,目前网络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有人称他是上海某知名企业的资产管理项目负责人,年薪高达50万元以上;

也有人说,姚某仅为某公司的大堂接待人员。

无论其真实职业为何,经此一事,恐怕他在亲朋好友面前再也抬不起头了。

据悉,这场风波导致姚某的家庭关系濒临破裂,妻子已着手准备离婚事宜。

据一名网友爆料,姚某是惯犯,并透露自己也曾遭遇过他的骚扰。

姚某疑似属于具有摩擦癖的心理障碍群体,这类人群常自诩为“顶族”。

他们通常在早晚高峰的拥挤时段作案,大多是在隐蔽的状态下进行。

一旦得逞后,“顶族”们常常在QQ群里展示“战果”,与群友交流经验心得。

他们也总结了一套所谓的“规矩”——车厢内人少不能顶,遇到稍有抗拒的立刻停止,以免激化矛盾。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遭遇“顶族”性骚扰时,多数女性的反应是“瞪他”(28.9%)或“默默离开”(17%),而选择报警的仅占2.1%。

很多女性遇到性骚扰后,碍于面子而选择隐忍,不愿成为群众看热闹的中心。

即便当场抓住色狼,受害者也会因为种种顾虑而拒绝配合警方调查,导致案件难以处理。

女性们的集体沉默,在无形中助长了“顶族”们的嚣张气焰。

当骚扰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戒,他们便越发肆无忌惮,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面对此类骚扰时,女性该如何有效应对呢?

如果你性格内向或不敢直接对抗,建议立即远离对方,如换乘车厢或向工作人员求助,而非仅仅是原地挪动。

倘若你具备一定的胆量,可明确向周围人提出具体请求,如“请帮我报警”或“请拦住他”,而非直接拉扯或暴力回击,以防对方做出过激行为。

万一对方逃脱,也不必冒险追赶,应第一时间报警,警方可通过监控锁定嫌疑人,将他捉拿归案。

就在舆论一边倒地谴责猥亵犯姚某时,网上突然出现了“反转”说法。

一名网友言之凿凿地声称,这起事件实则是男女双方精心策划的剧本。

他透露,受害女子与姚某同属一个社交群组,两人事先约定在地铁上寻求刺激,事发后却因害怕而不敢承认。

此爆料一出,部分网友开始调转枪口,将矛头直指受害女性,甚至怒斥其“居心不良”。

在舆论的纷纷扰扰中,上海警方的一纸通报,及时揭穿了这场闹剧——关于“当事人相识并预谋作案”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姚某的行为构成猥亵,受害女子与其此前并不相识,更不存在所谓的“合谋”。

通报指出,36岁的杨某为博取关注,满足个人虚荣心,凭空编造了猥亵案当事人“相识并相约至地铁内实施违法行为”等谣言,并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大肆传播,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目前杨某已被警方控制,等待进一步处理。

至此,实施猥亵行为的姚某与造谣生事的杨某均被绳之以法,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法律的严惩。

接下来,想和大家分享,是上海地铁猥亵事件发生后,值得深思的3点。

第一,受害者有罪论,从来不曾停止。

昨天的文章发出后,我看到这样一条评论。

这名读者表示:“女孩子还是要洁身只好,在公共场所不要穿瑜伽裤,不然会引人犯罪,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

短短一句话,旋即激起轩然大波——上百条回复蜂拥而至,有人愤怒驳斥,有人直接开骂,评论区瞬间沦为战场。

在我看来,这就是妥妥的受害者有罪论。

实际上,犯罪者的恶行,从不因受害者的穿着而改变。

哪怕一个女性裹得严严实实,依然可能成为施暴者的目标。

比利时布鲁塞尔曾举行过一场名为“what were you wearing”(当时你穿了什么)的展览,展示女性被性侵时所穿的衣服。

大多数受害者的穿着,都是再也普通不过的衣服——白T恤、运动服、牛仔裤、裙子。

《 What were you wearing?》展览现场

展览的主办人kennes想传达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真相:

只有一个人要为性侵和强奸负责,那就是施暴者,性侵的受害者是无罪的,更不是该受到指责的对象。

很多人都觉得,女性们之所以遭受到性侵,跟自身的原因也有很大关系。

他们总会追问:“你那天穿了什么?”

这种质问背后,暗含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一定是她衣着暴露,或者行为不检点,才会招致不幸。

而这些看似关心的追问,会加剧受害人的愧疚感,让她们感觉自己应该为发生的事情负责。

事实证明,犯罪者的恶行从来与受害者的衣着无关——即便裹上长袍头巾,女性依然可能遭遇侵害。

将犯罪归咎于受害者的穿着,实则是为施暴者开脱的荒谬逻辑。

亲爱的姑娘们,请记住:

你们有权利穿着舒适的衣服走在阳光下,该感到羞耻的永远是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而不是追求自由的你们。

第二,编造黄谣,是对女性最深的恶意。

上海地铁猥亵事件发生后,杨某为了迎合网友们的猎奇心理,竟恶意编造“当事人相识并相约至地铁内实施违法行为”的虚假情节,并在社交平台大肆传播。

这种为了流量刻意制造“反转”叙事的做法,本质上是对受害者的二度伤害。

当下社会,要毁掉一个女性何其简单——只需编造一则黄谣,发动一场荡妇羞辱,就能让她在舆论风暴中“社会性死亡”。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孤例。

杭州女子只是出门取个快递,却被有心人拍下照片,然后在微信群里杜撰出各种与快递员偷情的戏码。

一对新婚夫妇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订婚照,非但没有得到祝福,女方还被谣传为“8号技师”。

一位博主在自己账号上晒出和外公游玩的照片,却被编造成“老夫少妻”的猎奇故事。

网络上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素不相识的女性编排各种头衔,将莫须有的罪名和猜想强加于对方身上。

却从未曾意识到,自己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分分钟可能会引发一场疾风骤雨,给当事女生带去难以承受之重。

谣言不是玩笑,而是一场没有鲜血的谋杀;

造谣者不是“吃瓜群众”,而是隐匿在键盘后面的社会毒瘤。

经常在网上冲浪的我们,务必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避免沦为网络暴力的帮凶。

第三,「girls Help girls」,是暗夜中不灭的微光。

在发现姚某实施猥亵行为时,周围的女生立即采取了果断行动——

有人迅速掏出手机拍摄证据并报警,有人则勇敢上前阻拦,不让他有逃脱的机会。

凭借着默契的配合,她们成功将姚某当场控制,并顺利移交给赶来的民警。

或许,也只有真正经历过性别困境的人,才能如此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恐惧与无助,并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

所谓的「girls help girls」,就是凝聚女性的力量,促使更多的女性团结起来,站在受害者的身后给予她来自同性的支持。

一广西女生在上厕所时,看到门上张贴着代孕的小广告,便下意识地拿贴纸遮挡。

在该女生分享的经历下面,很多女性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曾做过同样的举动。

用口红涂掉、用笔划掉、甚至为了抠掉它把指甲都掰断了一块......

还有那些被渣男所伤害过的女性,也会在网络上勇于揭发他们的无耻行径,避免更多无辜的女性受到欺骗。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性在社会中承受的恶意从未真正消失——无论是明目张胆的侵害,还是隐而不显的歧视。

但令人欣慰的是,每每有女性遭遇不公,总会有很多勇敢的女性挺身而出。

她们或是仗义执言,或是施以援手,用行动诠释着「girls help girls」的真谛。

即便这份力量再微弱,也能汇聚成闪耀星河,带来绵延不绝的希望。

这个世界或许永远无法完美,但正是每个人的善意与勇气,让它不至于滑向更黑暗的深渊。

点亮【赞+在看】吧,愿每一个身处困境中的女性,都能被看见。

来源:墨问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