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毛泽东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20:32 1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八个共产主义小组之一,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湖南革命的热情,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八个共产主义小组之一,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湖南革命的热情,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19年4月6日,毛泽东怀揣着革命理想的信念,从北京回到了长沙。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日子里,在李大钊先生的影响和教导下,真正的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更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那一年,毛泽东只有25岁。

1919年的毛泽东

刚回到长沙,还不到一个月,五四运动就爆发了。

5月中旬,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回湖南联络,向毛泽东、何叔衡等介绍了北京学生运动的情况,商量改组现在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以便发动湖南学生响应北京的爱国运动。

5月25日,在毛泽东的帮助下,长沙各校学生代表商议,决定成立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发动学生总罢课。28日,湖南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

6月3日,在学联的组织下,长沙20所学校学生统一罢课,并向北京政府提出了拒绝巴黎和约、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六项要求。

湖南学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创办《湘江评论》杂志,并聘请他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毛泽东筹备了10多天,《湘江评论》在7月14日正式出版发行。

《湘江评论》印刷处

第一期2000份,在一天时间内就销售一空。 随后各期印刷都是5000份。在1919年的湖南,这是一个很大的印刷量。

《湘江评论》的文章采用日常的口头语言。为表达五四运动的文化目的,使用 “白话文”,而不使用生硬古老的 “文言文”。

像胡适教授所说的那样,毛泽东是个很能吸引人的作者。他的文章在有红色格子的薄纸上起草,文字直率而生动。他热衷于读报,这使他获得了表达一个观点时进行细致描述的能力。

这段时间内,毛泽东既是主编,又是编辑;既是油印工,又是卖报人;一天只睡几个小时,特别的劳累和辛苦。

然而,《湘江评论》仅创办了两个月,出版了5期。8月中旬就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了,他的一个惯常做法是查封红色刊物。

《湘江评论》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的影响力非常大,不少革命青年在其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例如:任弼时、郭亮、肖劲光等。

1920年1月,毛泽东再到北京,发起驱张运动,同时再读苏联十月革命书籍。参加了由李大钊、 王光祈等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

当时,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广泛,他看了许多介绍社会主义苏俄情况的书刊, 热心地搜寻和研读那时候所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

他5月5日到上海,并在上海活动了将近三个月 。

这期间,他同陈独秀多次会晤,讨论过自己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以及组织湖南改造促进会的计划。

当时,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正在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

1920年7月7日,毛泽东回到了长沙城,他稍事休息,便去看望一年前长沙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所组织的省学生联合会的朋友们。

回到长沙,毛泽东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同易礼容等创办文化书社。

文化书社旧址

文化书社经营的书刊,如《新俄国之研究》《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译著,以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编辑的刊物《劳动界》,都体现了毛泽东追求的“新文化”的希望之光。

这些书刊都很畅销,书社里总是供不应求,反映出当时湖南社会中对介绍新思潮的出版物的迫切需求。

文化书社社址,后来事实上也成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对内对外的秘密联络机关。

纪念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前夕, 毛泽东等决定发起成立湖南俄罗斯研究会。

8月22日,毛泽东等10余人在长沙县知事公署召开俄罗斯研究会筹备会,商讨研究会的简章和组织。

众人推举何叔衡、毛泽东、彭璜、包道平四人为筹备委员,继续进行俄罗斯研究会的筹备工作。

9月,他应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聘请,毛泽东被聘为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称呼为:班任)。

9月15日,俄罗斯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文化书社召开。 何叔衡宣读了研究会章程。

会议推举姜济寰为总务干事,聘请船山学社社长仇鳌为指导员;毛泽东为书记干事, 负责记录及文书事务;彭璜为会计干事,驻会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俄罗斯研究会研究成立后,其会员在报纸上发表了不少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毛泽东还将外地进步报刊上的重要论文,推荐给长沙的有关报纸转载。

如上海《共产党》月刊上登载的《俄国共产党的历史》 《列宁的历史》《劳农制度研究》等, 都在湖南《大公报》上转载过。 这些文章, 对湖南进步青年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俄罗斯研究会千方百计地介绍一些进步青年,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然后赴俄国留学。

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任作民等就是通过俄罗斯研究会介绍,去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俄文,然后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俄国。这些进步青年学习回国后,大都成了中国共产党重要骨干。

俄罗斯研究会,为后来成立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20年10月,毛泽东同时接到了上海和北京团组织,寄给他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

在上海的陈独秀和李达还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通报了他们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情况,要求毛泽东在湖南也建立同样的共产主义组织。

后来,他们又先后寄给毛泽东很多《劳动界》《共产党》月刊和在上海正式出版的《共产党宣言》。

就这样,毛泽东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和委托下,他与何叔衡等人立即开始筹建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开始了共产主义小组工作的酝酿筹备工作。

在1920年11月,毛泽东经过慎重物色,他和何叔衡等5名新民学会中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建党文件上签了名,在长沙创建了秘密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最早的成员有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彭璜、陈子博、贺民范,一共6人。

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最初的6名成员

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毛泽东采纳蔡和森的建议:“组织此事项需秘密”,活动必须“潜在从事”,常以群众团体或个人名义,领导和从事组织、宣传等活动。

在宣传方面,毛泽东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开展工人运动。他与何叔衡等除了运用文化社和俄罗斯研究会扩大宣传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外,已开始注意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

与此同时, 毛泽东在湖南组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毛泽东与何叔衡一开始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商业专门学校、第一中学学校的先进学生中,寻找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的对象。

毛泽东还邀周世钊到文化书社,他将陈独秀关于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来信,拿出来给周世钊看, 他提出要周世钊做这方面的工作。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21年1月13日,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成立时有团员16人。

截止到1921年7月, 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员和青年工人及学生中发展的青年团员已经多达39人, 长沙成为全国团员较多的地区之一 。其中就有毛泽东的三弟毛泽覃。

当时,毛泽东父母都已经去世,他先后把三弟毛泽覃和从小在他家里长大的堂妹毛泽建接来长沙读书,只留大弟毛泽民在家理事。毛泽东把自己献给了革命,对家庭也有了新的想法。

1921年2月,他带着毛泽覃回韶山过春节。除夕晚上,毛泽东和弟妹们围着火塘守岁。

毛泽民告诉哥哥,家里起了一次火,修屋用了不少钱,前些时候又遭败兵勒索和坏人抢劫,家事已是一年不如一年。毛泽东听后开导说,国乱民不安生,要舍家为国,走出去干点事。

过完春节,毛泽民就随毛泽东离开韶山到了长沙,被安排在第一师范附小做校务,同时在工人补习学校学习。

从此,毛泽东全家投身革命活动,毛泽建、毛泽覃、毛泽民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电视剧《毛泽东三兄弟》

1920年8月至1921年5月,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法国、日本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赴中国,指导创建中国党的事宜。于是,陈独秀、李达领导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就担负起了发起、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李达、 李汉俊分别发函给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请他们各派代表2人,于7月间到上海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6月下旬,毛泽东接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关于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

毛泽东接到上海发来的开会通知后, 立即到湖南通俗报馆, 找到通俗教育馆馆长兼湖南通俗日报经理何叔衡, 召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开会。

湖南同志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 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

可见,毛泽东与何叔衡是一对志趣相投、相辅相成的革命老搭档。

经过大家商议,决定派毛泽东与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 到上海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4日以后,毛泽东和何叔衡到达了上海。

1921年7月23日至8月4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毛泽东担任会议秘书,负责记录工作。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了党的建党原则,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随后,毛泽东和何叔衡回到长沙,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省级党组织。

开天辟地第一回。

从此,毛泽东踏上了中国革命的征程,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来源:全营一杆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