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面,“卷”学历的性价比正在持续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之后,不只专、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教育部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共招收本科、高职(专科)学生376.76万人,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到了2023年,我国普通本科、
本文转自:中国财经报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88万,继2024年之后连续第二年下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火爆多年的考研“热”连续踩下“刹车”,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重新审视考研的价值。
一方面,“卷”学历的性价比正在持续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之后,不只专、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教育部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共招收本科、高职(专科)学生376.76万人,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到了2023年,我国普通本科、职业本科、高职(专科)共招收1042.22万人,研究生招收130.17万人。以此测算,过去20多年间,我国专、本科教育扩招1.77倍,研究生教育扩招9.13倍。与此同时,研究生招录越来越多地向专业硕士倾斜,动辄每年5万、10万的学费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进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一系列新兴岗位与产业领域的诞生为求职者开辟了多元化的职业路径。例如,近年来兴起的直播带货、民宿管家等职业,更加注重个人的创新思维与实战技能,而非仅仅依赖传统的学历资质。此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个体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纯依靠书本知识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工作需要。因此,不少青年学子倾向于毕业后即投身工作实践,在实际操作中磨砺自我,不断增强职业素养与竞争力。
其实,在外部环境和个人选择的综合影响下,考研“热”退潮并非坏事。考研人数减少意味着教育与职业规划正向更加多元、开放的方向迈进。当下的高校毕业生们,在理性思考下,更加审慎地考量深造与就业的天平,倾向于绘制贴合自我兴趣与发展潜力的职业蓝图。这一转变,不仅为研究生教育注入了提质增效的新动力,也促进了社会人才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不过,考研“热”可以降温,人才培养不能“冷”。坚守教育初衷是任何教育阶段的根本发展要求。如果追求学历的需求超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将研究生教育视作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缓冲区”,那么研究生教育就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真正轨道。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绝非简单等同于高学历的普及体系。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升学教育模式如果延伸至研究生阶段,不仅会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而且也难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难以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考研“热”可以降温,学术思考不能“冷”。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单纯的记忆与复述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挑战,唯有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能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因此,即使考研的热度有所调整,学术界和教育界也应确保学术思考的“炉火”不熄。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支持学生跨学科交流,拓宽视野,促进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否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思考内化为一种习惯,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真理的追求。
透过万千个体的决策,能够洞察当前青年在求学、职业等关键节点上越发成熟、理性的选择。在考研“热”降温,提前步入职场、积极创业、选择自由职业等成为新趋势的背景下,激发经济动能、改善就业生态,让青年能够更无畏地投身市场洪流,更自由地追寻心中梦想,也是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来源:欣欣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