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应如何防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5:09 1

摘要:从水体环境来看,9 月白天水温仍维持在 25-30℃的适宜区间,而夜间水温骤降 5-8℃,剧烈的温差让水体分层现象频繁出现 —— 上层水体溶氧偏高、下层却因有机质分解积累大量有害物质,这种 “水质动荡” 为病毒滋生提供了温床。同时,秋季降雨减少,养殖池换水频率

从水体环境来看,9 月白天水温仍维持在 25-30℃的适宜区间,而夜间水温骤降 5-8℃,剧烈的温差让水体分层现象频繁出现 —— 上层水体溶氧偏高、下层却因有机质分解积累大量有害物质,这种 “水质动荡” 为病毒滋生提供了温床。同时,秋季降雨减少,养殖池换水频率降低,残饵、粪便等污染物不断堆积,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病毒随浮游生物扩散的速度显著加快。

从水产动物自身来看,经过夏季高温期的摄食与生长,多数养殖品种进入生长中后期,机体能量消耗较大,免疫器官活性有所下降。尤其是高密度养殖环境中,鱼类、虾类等群体易因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波动,此时若病毒入侵,更易突破机体防御屏障,引发大规模发病。

病毒性疾病高发的特征

已经证实引起异育银鲫的“鳃出血病”的病原,是属于疱疹病毒属的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herpesvirus2,CyHV-2)。苏北地区异育银鲫疱疹病毒病主要在4~6月和8~11月初流行,其中5月和10月分别为两个流行期的高峰期。主要感染对象是鲫、金鱼。当水温处于上升期时,异育银鲫疱疹病毒病流行的适宜水范围为15.0℃~28.0℃,即当池塘水温自然上升至15.0℃时,疾病开始发生,而继续上升至28.0℃或者以上时,这种疾病就几乎停止发生;但是,当进入9月中下旬以后水温开始下降时,这种疾病又会再度发生。

具有同样类似流行性特征的病毒还有鲤痘疮病毒[也被称为鲤疱疹病毒一型(CyHV-Ⅰ)]、锦鲤疱疹病毒[也被称为鲤疱疹病毒三型(CyHV-Ⅲ)]。都会随着气温的下降,传染性变强。

病毒性疾病的防控策略

针对病毒性疾病,由于目前尚缺乏高效的防控方法,加强检疫和免疫防控仍是防控鲤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常规的防控策略主要是以下几点:

1免疫预防(使用免疫增强剂)

在病毒病流行的前28D使用含有免疫增强剂的饵料,通过增强养殖异育银鲫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提高抵抗病毒性病原感染的能。

2精选高效药物

为了提高控制细菌、寄生虫病的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对可能潜伏感染病毒鱼类的应激性刺激,坚持对养殖池塘中致病生物药物敏感性变化的监测。

3合理混养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利用病原菌感染不同鱼类的试验结果,选择不同龄的鱼虾混养。

4投喂膨化饲料

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避免残饵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同时扩大投料的面积,减少集中摄食导致的缺氧。

5优化环境维持养殖环境稳定

在高温季节采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池塘水质,尽力做到保持水质稳定,避免急剧改变水质对养殖动物造成应激性刺激,制定养殖池塘水质的管理方案,保证养殖期间始终有良好的水质。

酵母细胞壁多糖的应用效果

研究证明,酵母多糖能有效增强动物机体免疫能力,是具良好应用潜力的免疫增强剂;酵母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能刺激水产动物免疫细胞,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强化其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水产动物抗应激能力,减少应激反应;并减少肠道病原菌数量,促进有益菌繁殖,调节肠道功能;预防及辅助治疗疾病,减少抗生素用量。

因此,已有广大的水产养殖户,会在白露节前后,针对病毒性疾病的高发,提前使用含有酵母多糖的饲料进行饲喂(每吨饲料添加4公斤),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提高存活率。

通过一些实验验证,可表明饲喂酵母多糖对水产动物的保护效果。陈昌福教授在饲喂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的饲料28d后,南美白对虾肝胰腺的ACP和ALP酶活性显著提高,对哈维弧菌感染的抵抗能力明显增强。以草鱼养殖为例,9 月是草鱼出血病病毒的高发期,若在饲料中提前添加 0.2%-0.3% 的酵母细胞壁多糖,连续投喂 15 天,可使草鱼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提升 25%,抗体水平显著提高,发病死亡率能降低 40% 左右。对虾养殖中,针对白斑综合征病毒,在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后,对虾的肝胰腺健康度提升,免疫细胞活性增强,即使水体中存在病毒,也能减少病毒对肠道和鳃的黏附入侵。

下表显示,通过添加酵母细胞壁可显著提升异育银鲫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和溶菌酶活力,降低因感染CyHV-2造成的死亡率。

来源:科学嘚吧嘚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