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捶西贝,网民是抗拒预制菜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5:55 1

摘要:西贝预制菜风波,与罗永浩有关也无关。汹涌的网络舆情,看似由某人某事有意或无意挑起,推波助澜的亿万吃瓜群众,嘴上讨伐着预制菜,其实内心没那么在乎预制菜,大家之所以一哄而上,暴捶西贝,不是站队罗永浩,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网络投射。这其中既有人们对预制

暴捶西贝,网民是抗拒预制菜吗?

秦玉龙/文

龙叟生活在一个五线小城市,这里没有西贝连锁店,但是小城里也有很多“西贝”餐饮店,只是价格没西贝卖得那么贵。

西贝预制菜风波,与罗永浩有关也无关。汹涌的网络舆情,看似由某人某事有意或无意挑起,推波助澜的亿万吃瓜群众,嘴上讨伐着预制菜,其实内心没那么在乎预制菜,大家之所以一哄而上,暴捶西贝,不是站队罗永浩,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网络投射。这其中既有人们对预制菜大面积推广的莫名担忧,也有对餐饮业巨头逐步挤压蚕食烟火小餐馆生存空间的不忿,更有不少人乐看行业大佬一夜坠落的快感。

你点开手机,满屏都是讨伐之声。乍一听,大家好像都在为“吃饭的尊严”而战,为“烟火气”发声。然则细品,发现这些义愤填膺的网友,没几个去西贝吃饭的,没几个是冲着“现炒现做”专程去打卡的,大多数人包括龙叟,压根从没吃过西贝,但并不影响我们在网上七嘴八舌热烈议论这件事儿。

正如罗永浩所说,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问题不全在预制菜,而是在“落差感”。西贝早年靠“莜面现搓”“羊肉现烤”打出名号,成了中产家庭聚餐的“体面之选”。它把自己包装成“有温度的餐饮品牌”,结果一转身,开始推“中央厨房配送”“常温预制菜”,价格还不便宜。这在消费者眼里,就从“为你做一顿好饭”变成了“为你热一顿饭”。信任感崩塌了,不是因为预制菜本身,而是因为“你变了,还变那么贵”。

我们真那么在乎“现做”吗?网民骂的从来不是技术进步,而是“被收割”的感觉。

罗永浩吃了一顿饭,发了一点牢骚,看似点燃了这把火,其实他只是递了根火柴。真正烧起来的,是大家对整个餐饮生态的焦虑。小餐馆越开越难,房租涨、人工贵、平台抽成高,最后只能关门。而大品牌转身做预制,铺全国渠道,搞资本运作,还能上头条、卖情怀、讲故事,生意红火,财源广进。

更扎心的是,这些行业巨头连“回锅货”都卖得比小餐馆贵。于是,骂声四起,不是因为预制菜不好,而是因为“凭什么?”

全民声讨,集体踩踏,体会的是那种微妙的爽感。你看西贝,当年多风光,饭点排长队,中产来扎堆。结果现在,被舆论围攻,创始人出来道歉,态度傲慢,再次引火烧身。

说白了,大家忧虑的不是西贝做不做预制菜,而是怕整个城市变成“预制菜帝国”。街角那家开了20年的夫妻面馆,会不会哪天被连锁预制品牌取代?我们怀念的,不是某一道菜是不是现炒,而是那种“人和食物之间有温度”的感觉。预制菜可以高效,但别让我们觉得,连吃饭都变成一场冰冷的交易。

老百姓排斥预制菜,并非认知问题,而是国人传承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的熏陶,必须新鲜食材现做现炒,才是美味佳肴。吃西贝、肯德基、麦当劳的人,基本上都是中产阶层,他们在乎时间与效率,在意环境与服务,认为贵有贵的道理,却没人注意菜是怎么做出来的,牛羊肉是上周还是上月宰杀的。一旦得知后厨真相,心里还是有点嗝应的。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旧视频,一位卷毛女主播探店西贝,标题就叫《西贝预制菜3.0》,其实就是去宣传西贝预制菜的,而且店长也大方承认就是预制菜,还卖力推荐八十多种预制菜。这说明西贝卖预制菜不是行业秘密,不明白贾老板为啥现在又不承认西贝有预制菜?

说到底,这场风波不是关于预制菜,是关于“我们还能不能相信点什么?”

来源:秦玉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