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部省份江西因为没啥存在感,经常被调侃为阿卡林省。但在做面包糕点这件事上,江西省的存在感可太强了。据媒体报道,中国内地一千多个城镇里,江西的面包军团开出了16000多家面包蛋糕店,年产值超300亿,占据70%的市场份额。
中部省份江西因为没啥存在感,经常被调侃为阿卡林省。但在做面包糕点这件事上,江西省的存在感可太强了。据媒体报道,中国内地一千多个城镇里,江西的面包军团开出了16000多家面包蛋糕店,年产值超300亿,占据70%的市场份额。
毫不夸张的说,无论你在国内什么地方,去街头巷尾的面包店聊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和江西人的关联。就拿今年春天火遍全国大江南北的黄油年糕来说,源头就来自江西的资溪县,这个小县城也是江西面包糕点的发源地。靠做面包糕点,小城走出了4600多户百万富翁、二十多个亿万富翁,鲍师傅、泸溪河、詹记、麦香园、亚细亚、开口乐、京都等知名中式糕点品牌的发迹,全都源于这座小城。
但神奇的是,江西不产小麦也不是面包消费的前沿之地,资溪县更是被大山环绕,交通绝对称不上便利。这么一个跟面包不搭边的地方,为何能在面包行业称霸全国呢?江西的面包故事要从两位退伍军人说起。1984年,资溪小伙张协旺和洪涛应征入伍,两人被分配到福建漳州做消防队给养员,给养员的职责之一就是采购后勤物资,调剂好伙食。那时,张协旺经常到消防队附近的鹭岛面包店采购面包,作为队里的早餐。久而久之,张协旺发现做面包是一门十分赚钱的生意,投资小且利润高,心中暗暗萌生了退伍后开面包店的想法。
1986年,队里为解决退伍兵生计问题,搞了个人才培训班,张协旺和老乡洪涛一起果断报名选择了学做面包。次年,两人退伍回到老家,决定各自出资6500元开面包店。1987年10月,两人的面包店在资溪隔壁的鹰潭市正式开业。这个800元月租金、40平方米的小店名为怒江面包店,取名传承于当年张协旺学习技术的鹭鸣面包店。小店生意非常好,仅半年后就实现了两万余元的盈利。
要知道,1988年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1200元,卖面包竟然这么赚钱,老家亲朋好友们听了羡慕不已,一批批的过来学技术。张学旺也不藏着掖着,来了就教带出了不少徒弟,其中有个叫钟启文的,则是众多徒弟中的关键。他在1989年找到张协旺拜师,学成归来后,在江西广昌开出了第一家面包店。值得一提的是,钟启文也像师傅一样,把自己的技术无偿向亲戚、村民传授,甚至还提供资金扶持开店创业。
在两人的影响下,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逐渐开枝散叶,到1990年时,就有超过3000资溪人加入了面包行业。但江西市场就那么大,想要混得好,就得在面包口味上出奇制胜。于是,初代资溪面包师们便去全国范围内求学,再将更成熟的经验带回消化吸收后推出新品。面包产业也不仅仅局限于面包,逐渐变成了各类烘焙制品,还有一部分人则离开江西专门去外地开店。
到了90年代中期,资溪已经有两万多人从事面包行业,在全国一千多个县市开了三千多家门店,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东至上海、江浙,西达新疆、西藏,随处可见资溪面包大军的身影。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地政府的支持。资溪全县80%多的面积都是山林,地少,交通也不便。眼看老百姓能靠手艺出去挣钱,政府当然全力支持。
资溪面包刚起步不久,当地政府就开设了小额的面包贷款,只要想去外地开面包店,走个正常程序很方便就能贷到几万元。其次,当地有个传统或者说行规,如果有资溪人想开面包店,不管是哪个城市,只要去资溪人开的面包店里说上资溪方言,能证明是老乡,店主会无条件帮忙,甚至资金有压力也会伸手相助。如此多的从业者,自然诞生了一些知名品牌。下面我们就以鲍师傅、詹记、泸溪河三大典型品牌为例,看看他们的故事。
要说这三个中卖的最火的当属排队之王鲍师傅,一个估值百亿的糕点品牌,创始人鲍才胜1974年出生于资溪县,父母亲友都是做面包的。读中学时,鲍才胜就在寒暑假里去叔叔的面包店帮忙干活,后来随父母到安徽、江苏等地开面包店。1997年,鲍才胜从家里拿到一笔钱,跑到郑州陇海路独自开了一家新店。当然,他的野心很大,不满足于只开面包店,还做起来了面包原材料的生意。结果万万没有想到,他搞砸了,生意不但没有做起来,反而亏了将近近百万,父母赚的钱打水漂了不说,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为了还债,鲍才胜想了很多出路,但想来想去,自己只有做面包的手艺。于是,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在妻子老家河南信阳的息县重新开了一家面包店。经过多年的打拼,到2004年,已经30岁的鲍才胜终于还清了债务。没有了顾虑,他也不甘心呆在小县城了,决定到北京闯一闯。不久后,中国传媒大学旁边的定福庄北街上,一家名为鲍仔西饼屋的小店开业了,老板正是鲍才胜夫妻俩。
起初,店里卖的是普普通通的散装糕点和面包,生意并不好。夫妻俩只好不断研发新产品,甚至飞去当时烘焙业比较发达的台湾省考察,研究凤梨酥、太阳饼等特色糕点。一年后,鲍才胜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将肉松蛋糕和传统小贝相结合,改良出一款名为肉松小贝的新品糕点。肉松小贝深受附近学生喜欢,销量占到门店的一大半,门店也从一开始的冷清到排起长队。这也让鲍才胜有了新想法,既然传统面包不好卖,那就干脆不做了,专供糕点。
由此,鲍仔西饼屋改名为鲍师傅糕点。随后扩大经营,在北京连续新开三家店。不过彼时的鲍师傅名声仅小范围传播。直到2013年北京电视台美食地图的一次采访,当时记者来到雍和宫鲍师傅门店探店,并对鲍才胜进行了采访。节目播出后,从没做过广告的鲍师傅迅速走红,成为北京远近闻名的糕点品牌。随后的2014年,鲍师傅开始了全国扩张之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店就是2017年2月开业的上海人民广场店,当天创造了排队4小时的行业记录。
甚至鲍师傅后来越来越火,很大程度也依赖于当年上海首店的开业。要知道2017年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已经很发达了,各类热点话题很容易登上热搜。当时就有一篇名为火爆京城的鲍师傅来上海了,队伍排的比迪士尼还长长长的媒体报道,让全国不少网友认识了鲍师傅。据报道,在2017年,仅有26家门店的鲍师傅估值就达到了10亿元。然而就是这次爆火,给鲍师傅带来了困扰多年的山寨危机。
由于火得太迅速,没来得及注册商标,自2017年到2019年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全国开出了至少1000家山寨的鲍师傅。山寨店的名字五花八门,经典鲍师傅、精品鲍师傅、鲍大师傅、鲍老师糕点等等,甚至有个叫北京易尚的餐饮公司,直接做了个几乎是完全复刻的山寨店,内外装修和名字全都一模一样,唯一区别就是在鲍师傅糕点5个字前面加了一个头像。
更离谱的是,这个山寨店竟然开放了加盟,在全国两百多个城市开了两百多家店。当时正牌鲍师傅糕点的微博粉丝只有1万,而山寨品牌竟然有24万之多,大有取代正版的趋势,更让鲍师傅没想到的是,他在打假的过程中,竟然收到了对方的恶意举报和死亡威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鲍才胜都不敢一个人出门,最绝望的时候,他甚至想换掉鲍师傅品牌名字。转机发生在2018年5月,武汉一家新开业的鲍师傅因为生意太火爆,排长队上了热搜。
结果网友发现这家鲍师傅是山寨店,排队也是雇的人作假。这一事件的曝光,让吃瓜群众纷纷关注到鲍师傅的真假问题,各大媒体集体报道,山寨品牌运营方北京易尚不得不公开道歉。至此,一向低调的鲍才胜选择亲自上阵,召开新闻发布会为自己的品牌正名。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布了对方的商标无效,属于不正当竞争,山寨品牌逐渐走向消亡。值得一提的是,山寨店的泛滥还无形中打开了鲍师傅的名气。
山寨店虽假,但都打着鲍师傅的旗号,几千家山寨店的宣传力量远远超过了鲍师傅的直营店。所以,在山寨风波结束后,鲍师傅反而更火了。到2021年,鲍师傅不仅门店数量突破100家,一年卖出1亿个肉松小贝,品牌估值也达到100亿元。当然,一家糕点店能火到这种程度,肯定不能单靠一款爆品,鲍师傅还有不少绝活,比如对爆品的改良。肉松小贝只要简单的改变酱料,就能延伸出更多的口味,海苔酥松小贝、蟹黄酥松小贝、牛肉酥松小贝等热门产品,都是通过改变酱料形成新的单品。鲍师傅的用料也是出了名的下本,就一个简单的糖都能搞出花样。肉松小贝用韩国幼砂糖,绿豆冰糕则用海藻糖。
此外,鲍师傅的门店都是透明式厨房设计,现做现卖。在街边,透过门店玻璃可以看到柜台后的售货员忙着称重、收银。走进店里,烘焙师傅们站在案板炉边,静悄悄的发酵、制坯、烘烤。这些场景和店里氤氲的香气一起,成了鲍师傅最好的标志。目前的鲍师傅门店覆盖21个省份,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华南和西南省份,但如果翻看分布地图,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安徽省竟然被环了一家店都没有,难道鲍师傅对安徽省有意见?
当然不是,因为安徽省的糕点市场已经被另一个品牌霸占了,那就是詹记。凭借小小桃酥创造出单日售出75万片神话的詹记,被称为安徽糕点之光。而詹记的老板是江西鹰潭人詹振华。前面提到过,鹰潭紧邻资溪县,也有很多学做面包的。1999年,正值江西人外出开店的浪潮,詹振华带着为数不多的家当来到合肥,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彼时的宿州路是合肥不容置疑的市中心,他的第一家店就开在那里。最初,他的店只卖桃酥一种产品,但时间久了,他发现年轻人对传统桃酥越来越不感兴趣,再卖下去可能要凉凉。
对此,张振华把传统桃酥的工艺和配方都进行了改良,使得詹记桃酥在口感和酥脆度上区别于市面上其他任何桃酥。2003年,詹振华又研发了新的爆品,无水蜂蜜蛋糕一度风靡全省。靠着两款爆品,詹记逐渐霸占了安徽市场,并向外省扩张。2022年是詹记的高光时刻,桃酥实现了月销75万片的记录,无水蜂蜜蛋糕更是年售1.3亿枚。目前的战绩,全国门店250家,覆盖十省份,但超80%的店铺集中在安徽省内。
Ok, 既然提到了詹记,那就不得不聊聊他的羁绊——泸溪河。泸溪河的大本营在合肥隔壁的南京,同样以桃酥为卖点,老板同样是江西鹰潭人网传两家曾定下规矩,互相不进入对方的势力范围,看似有矛盾,实则不然。甚至泸溪河老板黄进严格意义上还是詹记詹振华的徒弟。黄进最早的师傅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江西面包行业的祖师爷张协旺。他15岁就跟着张协旺学艺,17岁拿着师傅给的银行卡外出到河南、浙江、江苏等多地开店卖面包。可惜在他创业的前十年,一路跌跌撞撞,没搞出个名堂。
直到2013年,他去合肥短暂入职了詹记。或许是老乡的互帮互助吧,他从詹振华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离职后,他火速跑到南京,在中山东路创办了泸溪河,主营桃酥和中式糕点。师承詹记的桃酥口味肯定不差,自然在南京也打开了市场。而且泸溪河在其他糕点的研发上也很有水平,鲜肉月饼、松松小贝、绿豆饼、泡芙、麻薯都是店里的顶梁柱,特别是口味比较讨好年轻人,仅泡芙就有咖啡爆珠和杨枝甘露这种流行款。
不过要说泸溪河的大杀器还得是价格,同样的产品,泸溪河永远比竞品更便宜,比如他家的原味桃酥,均价一元每片,普通糕点店一般卖两元左右,鲍师傅则在1.4元左右,肉松小贝这块,泸溪河卖3至4元一枚,鲍师傅通常要5至8元。别问为什么不和詹记对比,因为南京没有詹记,但真的有鲍师傅。目前泸溪河整体规模已超越詹记和鲍师傅。接近600家门店,分布于12个省份。
文章看到这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江西那么大的面包产业,为什么走不出一个超级大品牌?最强的鲍师傅也不过二百多家门店,其他品牌虽门店多,但又划分地域,单打独斗相反,沙县小吃,兰州拉面这种带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却能用统一的名称开出几万家店,让全国人民都记住它,其实资溪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早在2004年底,为整合资源,资溪县就成立了资溪面包公司,注册了“资溪面包”的商标2018年,以张协旺,钟启文等祖师爷人物为核心,以面包协会为名义当地又重新设计了LOGO,以直营,联盟为主的品牌形式运作,统一了品牌标识,CI设计,技术标准,包装和管理程序,说人话就是,大家都可以用统一的“资溪面包”这个品牌IP到全国各地开店,就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一样,但这套方案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实施,直到现在,资溪面包品牌的直营加盟店全国也就一百多家,而资溪人自己开的面包店,通常也不会带上任何和资溪有关的印记。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