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烂梗,彻底「梗住」一代中国孩子的思维与表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8:47 1

摘要:恐怕你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文化自豪感的词语,如今却在一些孩子的口中,变成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暗号——它被扭曲成了影射别人像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侮辱性网络烂梗,一个同学之间互相攻击的“武器”。

看到“唐人”这两个字,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是“唐人街”里那个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是唐诗唐装中传承千年的历史底蕴?还是海外游子口中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恐怕你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文化自豪感的词语,如今却在一些孩子的口中,变成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暗号——它被扭曲成了影射别人像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侮辱性网络烂梗,一个同学之间互相攻击的“武器”。

以上,是重庆一名初中历史老师近来发现的真相。当她察觉有学生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过查证后,她随即在班上进行了一次严肃而有力的批评教育:“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用疾病的名称作为梗来攻击别人,无论对象是谁,都是极大的不尊重。”

这段被她发在社交平台上的视频,标题直指核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并迅速引发全网广泛关注。无数网友为这位老师点赞,称其“做到了教育的本质”。而评论区里,更多是忧心忡忡的感慨,“现在的网络烂梗,实在太多了”,它们无孔不入:

「那咋了;包的包的;奥德彪;你被资本做局了,因为他善,他不吃牛肉,阿玛特拉斯,我心匪石不可卷,CPU/KTV/PPT/ICU……」

这些词句,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孩子之间传播,甚至神奇地实现了“全国统一”。但作为父母,你真的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吗?当孩子脱口而出“因为我善”,他真的是在说自己善良吗?当他说“那很有生活了”,所谓的“生活”又指的是什么?

“那咋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和家里那个半大孩子的沟通,成了一件需要破解密码的事。

你关切地提醒他别总是近距离看书,他头也不抬,抛来一句:"那咋了?"你顿时语塞,这明明是善意的关怀,怎么就变成了一种需要防御的"干涉"?

你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点妈妈牌作业,他听完吹胡子瞪眼睛,来上一句:“中式教育你赢了”。你愣在原地,准备了一肚子的道理,突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有点可笑。

你让他下楼扔垃圾,他似乎答应得很痛快:"包的包的!"可看其不耐烦的样子,你内心一点底都没有,他到底是“包去”还是“包不去”。

这些词句,像一层透明的屏障,悄无声息地竖在了两代人之间。父母在这头努力地说着规整的、带着情感和逻辑的话,孩子们却在那头,用一套我们半懂不懂的“黑话”,简洁地、甚至敷衍地回应着一切。细细分辨,这些流行在孩子们中间的"梗",按其功用与意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有的梗如同"对话终结者"。像"那咋了"、"如何呢,又能怎",“666,孩子你无敌了”...... 它们早就不再是单纯的否定或疑问,更像是一种防御姿态,一种带着距离感的休止符,言下之意是让对方就此打住,别再继续了。一句话抛出来,轻易就将进一步解释、沟通的路给堵死。

有的梗堪称"意义消解器"。无论多严肃、多深刻的话题,都能被他们轻巧地拉进戏谑的漩涡。

你跟他分析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他嘿嘿一笑:“因为他善,他不吃牛肉”。你跟他讲生活的不易,他满不在乎的回你:“哎呀,这是谁的一辈子啊”。甚至当你表达关心时,他们还会用“阿玛特拉斯”(“啊我死了”的谐音)这样的夸张表达来转移话题。在这种氛围里,庄重感和意义感被悄然消解,世界上仿佛不再有值得他们认真对待的事。

有的梗喜欢表演“伪深刻”。

比如你和他聊社会经济现象,他一句“你被资本做局了”,就把复杂的现实简化成了一个简单的对立框架;你没有满足他一些过分的物质要求,他幽幽来一句"生养不是恩,兜底和托举才是恩",让你怀疑十几年的养育情分是假是真。

这些梗单个看,似乎无伤大雅,甚至带着点令人莞尔的机灵。但当它们成体系地、高频率地取代了正常的、丰富的语言表达时,我们就不得不警惕:这面语言的镜子,映照出的可能不仅是代际的隔阂,更是一代人在思维模式与情感表达上正在经历的微妙转变。

当简洁变成了简陋,当幽默变成了回避,当调侃变成了冷漠,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让孩子不说这些梗",而是这些看似无害的流行语,正在如何悄悄地改变着孩子们的思维和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网络烂梗,

正在“梗”住一代人的思维与表达

青少年语言“梗化”背后,危害远不止于表达能力的退化,它正悄无声息地侵蚀多个层面,从语言生态、社交边界,到思考能力与价值观塑造。

1. 语言贫瘠:表情达意失去纹理

网上有老师晒出孩子们的作业,作文里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有人用“心里慌得一批”;模仿造句“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有人回答“不要998,不要998,不要998,只要99.8,新鲜手机带回家“。

虽然我们自己的青春岁月,也爆改过港台流行音乐的歌词、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也玩过“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样的语言梗,也文不对题过,牵强附会过,但看看如今孩子们表达疑问一律用"尊嘟假嘟",表达赞美只会喊"绝绝子",曾经的“粗粮”相比之下竟成了的”细糠“。

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细腻、精准的汉语词汇被简单粗暴的梗大面积替代,随之而来的,是考虑事情的深度与广度也在悄悄萎缩。

2. 社交失界:冒犯被当成幽默

一些孩子开始不分场合地使用网络烂梗,甚至将冒犯当作幽默,比如对长辈随口说出"你个老6",却意识不到这句话中的不敬,对同学说"你好唐啊",却忽略了这句话对特殊人群的羞辱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带有明显性暗示意味的梗,比如随意造黄谣"你和××睡了",不仅在青少年当下的社会交往中造成伤害,更可能潜移默化地扭曲他们对关系亲密的认知,导致往后异性交往缺乏应有的尊重感和分寸感。

3. 思维趋简:个体真实缺失下的早熟悲观

当孩子脱口而出“中式教育你赢了”时,不仅仅是在回避当下的学业压力,更折射出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深厚人际连接和丰富体验的情况下,过早地透过网络片面认知所谓的“社会现实”。

这句话背后,是孩子以他人的抱怨或梗中的消极态度,替代了自身真正的思考与感受。尚未真正参与世界、尚未深刻体验奋斗与收获的联结,就已学会用“赢家-输家”的对立框架来看待教育乃至社会关系。这种被网络放大的“早熟悲观”,使他们误将复杂现实简单归化为压迫与不公,过早沉溺于无力感和抱怨,失去建立积极认知和真诚沟通的意愿与能力。

4. 价值观冲击:模糊是非,解构传统价值

许多烂梗不仅传递消极认知,更无形间消解着传统的是非观念与价值秩序。比如“生养不是恩,兜底和托举才是恩”这句话本意是在告诫父母自身,要负责任的养育,要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情感、经济、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但实际在自媒体平台上,许多年轻人将“托举”狭隘定义为物质资源的给予,有意模糊正常养育与尽力托举的界限、忽视不同家庭间的个体差异,更绝口不提成长的自主责任。

如此,亲情异化为一种纯粹功利性的交换关系,它隐含了一个危险逻辑:养育之恩若有价值,必须以不断的物质“托举”为前提。这不仅漠视了情感付出与血缘亲情的内在价值,更暗示了爱需用外在条件来衡量。

青少年反复使用这类梗,极易削弱其对家庭责任与亲情纽带的天然认同,甚至演变为对父母索求无度的合理化借口,失去对亲情与生命严肃性的正确感知。

这些变化是渐进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当语言简化束缚思维,轻浮调侃侵蚀交往底线,消极论调解构奋斗价值,我们必须追问:为什么这些“烂梗”对年轻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又是什么样的土壤,让这种表达方式疯狂生长?

当烂梗成为青少年的“新母语”,

谁是背后推手?

孩子满口“包的”“那咋了”,若只简单归结为“学坏了”或“变懒了”,就忽略了其背后的复杂性。这些“烂梗”成为青少年的“新母语”,其实是几股力量合力的结果:

1. 手机滥用:算法偏好 + 刻意造梗

手机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依托算法逻辑,往往更推荐高刺激、易传播、带有情绪冲击的内容。而许多“梗”,比如“鸡你太美”、“我真的栓Q”,就诞生于这样的环境——它们简短、带节奏、易模仿,极其符合算法的分发机制。

并且不少烂梗不是自然流行,而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自媒体博主尤其喜欢搞PK的博主、MCN机构、营销号甚至品牌方,常通过批量生产、购买推广等方式“造梗”,追求短期爆发流量。例如某些审美梗带有明显性暗示,如“我来站街了,看起来很贵哦,像一晚8千的那种”,精准渗透青少年群体,以便将身份焦虑转化为消费需求。

2. 社交货币:寻求认同 + 圈层归属

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极度渴望群体接纳。而这些梗,就像一种隐形的社交货币、一种圈层内的身份暗号。

一句“如何呢,又能怎”,能快速引发共鸣;一句“中式教育你赢了”,可迅速获得认同。握着这些梗,就意味着进入某个圈子;不使用,则可能被视作“局外人”而被孤立。很多时候,说梗不仅是表达,更是一种身份建构和社交策略。

3. 心理缓冲:柔性抵抗 + 自我保护

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家庭期待、社交紧张,常常喘不过气。而这些梗,成了他们一种幽默化、轻量级的心理防御。

一句“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如何呢,又能怎”不是顶撞,更多是一种试图缓冲的表达,它以戏谑的方式,为难以直接反驳的压力提供了一个出口。

4. 体验匮乏:真实经历缺失,情感依赖代餐

当代青少年很多时间被校园、培训班、电子产品占据,缺乏多样化的真实经历。当他们不曾体会过田间劳作后的默契、夕阳交心的深刻,怎会真正理解“一诺千金”“携手共进”的正确语境?

语言的贫瘠,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体验的贫瘠。没有真实接触,就难以建立细腻的情感反馈;没有亲手实践,就难以理解抽象概念背后的实感。

而这些网络梗,恰恰填补了这份空白。它们不完美,但易得;他们不深刻,但安全,所以成了一种全国中小学校园统一的“情感代餐”。

说到底,孩子们拥抱“网络烂梗”的背后,是手机的过度使用、算法无孔不入的推送、圈层认同的压力、无处释放的情绪,以及真实体验的日渐荒芜。它们不只是语言游戏,更是一代人在现实缺位后的代偿性出口。

但我们真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坠入“梗宇宙”吗?

或许我们该回过头来看看,当孩子用“那咋了”敷衍我们的关心,是不是因为我们曾无视过太多次他们欲言又止的瞬间?当孩子用“CPU我”调侃我们的说教,是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讲道理、从未尝试先听情绪?当孩子用“阿玛特拉斯”逃避对话时,是不是因为我们曾有意无意用“嗯嗯啊啊”来搪塞过他们?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说了什么梗,而在于他们为何只剩下梗可说。当我们抱怨孩子沉默敷衍时,也许正是我们日复一日的匆忙和忽视,让他们逐渐关闭了真实表达的门。

代际沟通的的本质,从来不是禁止说什么,而是如何让对话值得继续。当我们愿意尝试把“烂梗”变成“桥梁”,去理解孩子内心的处境,他自然会逐渐放下那些看似时髦却空洞的表达。因为他们终将发现,真实的交流和温暖的陪伴,远比屏幕里的梗更有吸引力。

来源:小楼在这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