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行之——力行(搬运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07:00 3

摘要:民间俗语: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其它行业出不出状元,不敢定论,但这个力行,我认为几乎不可能有出状元的机率。其原因,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没什么文化的莽夫,是靠气力吃饭的。充其量力气出众,亦或会使点巧力罢了。

民间俗语: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其它行业出不出状元,不敢定论,但这个力行,我认为几乎不可能有出状元的机率。其原因,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没什么文化的莽夫,是靠气力吃饭的。充其量力气出众,亦或会使点巧力罢了。

故乡是个传承久远,临江(涪江)而建的古镇,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作为水陆码头的市集,为商贾服务、装卸运载货物的力行——搬运工,应运而生,乃是一个有组织、纪律的团体。

记忆中,镇上该组织不少于五、六十人,除了一位刘姓的瘸子(跛脚)掌管财务、账目结算,其余的人出工出力,是没有人搞管理、吃闲饭的。

那时的公路运输都是长途,且量小,大宗货物主要靠水路船运。象千家万户需要的燃料——煤,修房造屋,制作农具的木材,都是从涪江上的平武、绵阳等地运来;日杂用品则从下游的重庆等地运来,在此集散。当地生产的粮油、皮棉、果木,及城市建设需要的石料等等,也需从水路输送出去。所以当归桥水陆码头异常热闹、拥挤,经常都是帆樯林立,人声鼎沸,力行们的身影穿梭往来,络绎不绝。

要说干力行的人,真的是辛苦。象拆木筏、抬木料,动辄上立方米的水料,其重可想而知。要从湿滑的水岸抬到公路上、装车,不费大力气怎行?煤炭则用箩筐挑,船仓底部的煤水份重,一担两百斤起步,三百斤不鲜见,从陡峻的堤坎,挑到煤建公司的堆放场地,四、五百米的距离,真不是玩的。

打包厂打包的皮棉包应该在两百斤左右,都是他们用肩、背扛上船。麻条石大小轻重在五、六百来斤一根,四人抬着上船都是轻松活。食用油桶(标准容积200升)、桶装红糖的重量,毛重应在四百斤上下,囿于体积,都是两个人对扛上下车、船。在下乡当知青前(十六周岁),我曾和成年人们对扛过食用油桶装车,压在身上的重量,至今犹有印象。粮包标准一百五十斤,食盐标准二百斤,搬运起来都是小儿科。

汗如雨下是力行工作的衍生物;由于是结对、集体劳作,杭哟、杭哟的号子声成为他们协力的伴奏曲。年龄稍大些人,在重物的压力下,想不弯腰都不行。让人不能直视的是,力行的队伍中竟然还有妇女,同班同学的母亲就是力行的一员。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让原本柔弱的人妻孩母们从事这种劳动?在当时的家庭里,生养五、六个小孩的普遍,吃穿用度需要钱。古镇没有什么企业,能进入力行挣钱已经很不错了。当然,力行叔辈们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

重体力劳动对身体的消耗极大,一天的劳作让人极度疲惫,回家休息时喝点酒解乏,睡个好觉,第二天才有气力挑重担。但多子女的家庭,家务事一大堆,又岂能让他们如愿?在当时那个氛围下,力行的叔叔、阿姨们真的是体力、心力交瘁,又有什么精力去傍务,或提升自己?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底层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不独古镇的人们如此。

来源:北望文化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