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店间高频次的非计划性存货调拨,表面上是供应链弹性的体现,实则暴露了企业在需求预测、库存控制、数据治理等核心环节的系统性缺陷。
在连锁餐饮行业,门店间“借货”看似是应急的常规操作,但许多管理者却忽略了背后的隐形成本和管理危机。
门店间高频次的非计划性存货调拨,表面上是供应链弹性的体现,实则暴露了企业在需求预测、库存控制、数据治理等核心环节的系统性缺陷。
当临时借货从偶发应急措施演变为常规操作,不仅意味着企业经营数据的严重失真,更反映出供应链与门店之间的管理协同机制的失效。
经验主义式要货很多门店日常开货都是后厨厨师长或店经理负责,但开货时经常会秉持着个人经验主义或者照抄以往数据,“上周卖多少这周就定多少,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遇到节假日或特殊天气变化就无能为力了,只好找最近的兄弟门店帮忙;
系统显示库存充足,真的假的?门店库存管理混乱。供应链配送到门店的存货缺少验收环节,或者收货流于形式,经常“早上收货,晚上入库”,员工看着系统数据进行报货,却不知系统库存与实际库存已差出天际。订多了怕过期,订少了怕挨骂,权衡利弊,还是少订吧,不够了找“兄弟”。
门店考核指标中存在“库存周转率”的相应指标,库存周转高,说明门店库存管理能力强,经营业绩好。部分门店为规避总部绩效考核中的"库存周转率"扣分项,普遍采取“少订多调”的策略,而“多借货”往往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供应链配送半径小,无法有效响应所有门店部分门店由于区域位置距离供应链较远,一旦日常开货不准,供应链无法做到及时响应。而又因为企业规模无法配置区域分仓,导致这部分门店偏爱向身边的“大店”借货,而身边的“大店”为了保证自身的需求,每次开货时就会向供应链多要存货作为备用,无形中增加企业人工、运输等成本。
显性成本增加各店间调拨往来,其物流成本、人工搬运成本、商品转移带来的损耗直接会蚕食门店的利润。
账务处理不当引发税务风险很多餐企门店多为个体户或子公司组织形式,一旦门店间出现调货,大部分门店都以库存调拨的形式进行账务处理,存在重大风险隐患。无论是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从税务角度看,存货在门店间进行转移均应作为“销售业务”。
借出门店应当确认销售收入并按存货销售开具增值税发票,借入门店应以库存采购业务进行入账,部分餐企因未关注“借货”问题从而引发补税风险。
顾客满意度下降频繁的门店间“借货”必然会影响菜品出餐速度,而部分存货因为“借”来的,又存在临期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整体影响到顾客的就餐体验,直接会导致门店差评率上升,复购率下降。
究其背后真因,总结如下:
信息化系统与预测需求体系的不兼容信息系统落后于业务需求,系统无法动态响应市场变化,导致“数据打架、预测失灵”。开货依赖静态历史数据,缺乏对动态因素的考量。系统设计效率低下,员工反感繁琐操作造成数据生成不及时。
运营管理逻辑与制度规则的冲突企业追求标准化管控,但员工为生存被迫“灵活变通”,制度沦为摆设。总部考核库存周转率,门店为达标刻意少订货,缺货时依赖借货填补。借货责任未明确划分,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
供应链协同效应失效供应链各环节各自为战,资源无法高效整合。区域仓覆盖不足,紧急调货依赖第三方物流,成本高且时效差。因协同不足导致的重复采购、冗余调拨增加门店管理成本。
打造“数字化”基建,库存透明化接入ERP系统,实施监控各门店库存水平,同时借助人工智能与AI系统对库存进行实时预警及分析,让店长能够清楚库存情况,并做到科学开货。
供应链协同功能优化,增加区域仓+自动补货功能针对不同区域门店依据销售情况设立周转仓,覆盖80%以上高频调拨产品,实现各店同城“N小时送达”。采用“ABC分类法”划分存货优先级,A类品项准备前置仓储。
建议将“借货率”“开货准确率”纳入门店绩效考核,借货超标扣分,达标奖励。同时,提升财务核算专业度及准确率,设定统一成本及费用分摊规则,比如借货成本要求让借出门店承担,同时借入门店需要额外承担因借货产生的各项管理成本及税负成本。
门店间借货的本质是供应链管理存在漏洞。在餐饮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唯有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区域柔性供应、全员目标协同,才能从根本上告别“借货依赖症”,让餐企利润回归健康增长轨道。
来源:小博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