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为什么一工作就读不进书了?”这句感慨频频出现在日本社会各个角落。根据日本文化厅2023年发布的数据,62.6%的民众一个月读不到一本书,比五年前增长近15%。
近年来,“为什么一工作就读不进书了?”这句感慨频频出现在日本社会各个角落。根据日本文化厅2023年发布的数据,62.6%的民众一个月读不到一本书,比五年前增长近15%。
这种“本离れ”(远离书本)现象,不仅困扰着职场人,也让出版行业愈发焦虑。有人说,日本不是“读书大国”吗?电车里捧书看书的乘客、街头巷尾的实体书店,怎么突然就“读不进去了”?
对于“为什么工作后就读不进书”,日本评论家三宅香帆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反问:不是没时间精力,而是为什么下班后还能刷短视频、打游戏,却唯独拿不起书?
放到历史维度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阅读曾是社会“刚需”。当年畅销书《西国立志编》,累计销量达100万部,成为职场人士自我提升的“必修课”。那时,读书被视为阶层跃迁的阶梯,读者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努力通过阅读实现自我价值。
步入大正、昭和时期,随着白领阶层壮大,读书的内容转向了“教养”——哲学、历史、文学等成为主流。对他们来说,书本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彰显身份、积累文化资本的象征。日本实体书店数量迅速增长,阅读氛围遍及城市与乡村。
但随着社会结构变化,阅读逐渐娱乐化和市场化。1920年代的“一元本热潮”,引发了“全集”式消费,买书变成了彰显品味和社交资本的新方式。战后,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崛起,阅读不再垄断娱乐与知识获取。
数据表明,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日本家庭电视普及率已超八成。图书销量逐渐被影视、短视频等分流,读书变得“不紧不慢”,甚至成了部分人眼里的“噪音”。
或许有人认为,短视频、社交媒体是让日本人读不进书的“罪魁祸首”。但事实并不简单。三宅香帆指出,哪怕在“自我启发”类书籍盛行的今天,人们依然渴望通过阅读获得成长。
只不过,现代“自我启发”书籍更注重“立竿见影”的技巧和方法,而不是宏大的社会叙事。战后的“记忆术”“交流术”“断舍离”等图书风靡一时,反映出社会中产化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变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短视频成了信息获取的新宠。工作压力下,许多人倾向于用最短时间获取所需内容,对其余信息一律屏蔽。传统“安静读书”的场景逐渐被“快节奏输入”取代。三宅提出“阅读噪音化”概念,认为社会变得“全身心”,每个人都被要求百分百投入工作,阅读成了被边缘化的选择。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新媒体也为阅读带来了新活力。比如,社交平台上的“BookTok”话题,2023年累计播放量达2090亿,投稿和转发互动高达5200万次。
年轻人在TikTok、X(原Twitter)上用短视频、快评方式介绍图书,反而带动了阅读潮流。美国作家Colleen Hoover因“BookTok”走红,2022年有6部小说进入全美畅销榜。日本的“网红荐书”现象同样明显,不仅带动销量,也让出版社和读者形成新的互动。
日本实体书店的困境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如今全国无书店的行政区比例已达27.7%,几乎一半城镇只有一家书店。
价格规制和剩货返还制度,虽然短期内维护了实体书店的生存,却导致利润微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而杂志销售额从巅峰期跌至四分之一,图书物流也日益受限。网络书店凭借快速配送和多样选择,逐渐拉开与实体书店的差距。
或许有人会质疑,阅读还能恢复“黄金时代”吗?三宅香帆给出的答案是:学会“半身心”生活。在“全身心”工作压力下,主动放慢节奏、以轻松心态重新拥抱阅读,也许是找回阅读乐趣的出口。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崛起,正好提供了与过去不同的“半身心”读书方式,让碎片化时代的阅读变得更自由、更包容。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