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5日,迎驾贡酒正式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1.60亿元,同比下滑16.89%;归母净利润11.30亿元,同比下降18.1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0.93亿元,同比降幅达19.94%。其中,第二季度单季营收1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2025年8月25日,迎驾贡酒正式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1.60亿元,同比下滑16.89%;归母净利润11.30亿元,同比下降18.1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0.93亿元,同比降幅达19.94%。其中,第二季度单季营收11.13亿元,同比减少24.13%;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5.20%;扣非净利润2.77亿元,同比下滑40.24%。这一系列数据延续了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行趋势,尽管市场对白酒行业整体调整已有预期,但迎驾贡酒的业绩表现仍显疲态,不仅未能逆势稳增,反而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加速下滑,暴露出其在增长动能、区域拓展与产品结构方面深层次的挑战。
从业绩构成来看,迎驾贡酒的下滑并非全品类、全区域的均质化衰退,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分产品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中高档白酒实现收入25.4亿元,同比下降14.0%;普通白酒收入4.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2.5%。进入第二季度,中高档白酒收入为8.17亿元,同比减少23.6%;普通白酒收入2.10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32.9%。尽管公司管理层将此归因为“主动控货”“去库存”等策略性调整,但从数据趋势看,中高档产品线的下滑速度在加快,尤其是作为核心增长引擎的“洞藏系列”,其动销已明显承压。
尽管部分分析认为洞藏系列仅实现个位数下滑,但这一说法缺乏直接数据支撑,且与中高档整体23.6%的降幅存在逻辑矛盾。更可能的现实是,洞藏系列的增长势能正在减弱,其在安徽市场100-300元价格带的渗透已接近阶段性瓶颈,新增量难以弥补存量市场的萎缩。
与此同时,以“金银星”“百年迎驾”为代表的中低端产品则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这些产品多集中于百元以下价格带,产品老化、品牌力弱、渠道推力不足,在消费降级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下,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公司虽宣称“有序优化产品序列”,但从实际经营看,更多表现为被动去库而非主动升级。老品加速出清的背后,是新品尚未形成有效替代的尴尬局面。这种“断档式”调整虽有助于短期价格体系维护,但长期来看,若无法及时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品,将导致收入结构进一步失衡,削弱整体盈利能力。
从区域布局看,迎驾贡酒的“大本营”优势正在被侵蚀,省外扩张则陷入停滞。2025年上半年,安徽省内市场实现收入23.6亿元,同比下降12.0%;省外市场收入6.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3.0%。第二季度,省内收入7.30亿元,同比下降20.29%;省外收入2.96亿元,同比降幅高达36.38%,省外市场表现显著弱于省内。这一差距不仅源于省外市场中低端产品占比较高,更反映出公司在省外渠道建设、品牌培育与组织管理上的系统性短板。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省内经销商数量为761家,较年初净增10家;省外经销商622家,较年初减少4家。经销商数量的微弱变化,暴露出公司在渠道扩张上的保守与乏力。尽管公司持续推进“1233”工程,强化核心终端管理,但其组织下沉更多集中于环六安、合肥等传统优势区域,在皖北、皖南及省外市场的渗透仍显不足。省外市场不仅收入占比持续下滑(2025年Q2省外收入占比28.85%,同比减少4.84个百分点),且对中低端产品的依赖度更高,导致其在行业调整期抗风险能力极弱。当省内市场增长放缓时,省外未能成为有效增长极,反而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短板”。
盈利能力方面,迎驾贡酒在2025年第二季度面临毛利率下滑与费用率上升的双重挤压。Q2毛利率为68.33%,同比下滑2.62个百分点。尽管公司上半年整体毛利率微升0.18个百分点至73.6%,但这一“稳定”更多得益于中高档产品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提升(Q2中高档收入占比79.5%,同比提升2.19个百分点),而非产品本身盈利能力增强。实际上,洞藏系列的毛利率增长已趋于停滞,而普通白酒毛利率同比下降1.6–1.7个百分点,反映出低端产品在价格战与成本压力下的盈利困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费用端的刚性增长。2025年Q2,公司销售费用率同比上升3.43个百分点至13.41%,管理费用率上升2.01个百分点至5.51%。销售费用增长主要源于广告宣传费同比增长13%以上,以及租赁费等市场投入增加;管理费用上升则与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固定成本增长有关。在营收下滑的背景下,费用率被动抬升,直接拖累净利润表现。Q2归母净利率为27.1%,同比下滑4.6–4.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显著弱化。尽管公司强调“全年费用预算基本平稳”,但在收入规模持续萎缩的情况下,费用的刚性特征将长期制约利润修复空间。
从现金流与渠道健康度看,迎驾贡酒的表现看似稳健,实则暗藏隐忧。2025年Q2,公司销售收现12.78亿元,同比减少17.87%,收现比达115%,优于营收降幅,表明渠道回款质量尚可。但合同负债(预收账款)余额为4.40亿元,环比减少0.16亿元,同比减少0.22亿元,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这一“蓄水池”的缩水,反映出经销商打款意愿趋于谨慎,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结合“真实营收”测算(营收+合同负债变动),Q2真实营收约10.97亿元,同比下滑22.1%,与表观营收基本一致,说明业绩下滑主要源于真实需求走弱,而非单纯的发货节奏调整。这进一步印证了公司所面临的并非周期性波动,而是结构性增长乏力。
此外,公司在渠道管理上虽强调“优化经销商结构”,但实际动作有限。2025年上半年,经销商总数仅净增4家,其中省内增10家、省外减4家,反映出省外渠道网络仍在收缩。直销(含团购)渠道收入在Q2实现1.46%的微弱增长,但占比仅为7.4%,对整体业绩贡献微乎其微。批发代理渠道收入同比下滑27.40%,占比高达91.98%,渠道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依然突出。
在战略层面,迎驾贡酒提出“文化迎驾”“聚焦洞藏”“深耕省内”等方向,但执行效果有待观察。公司将迎驾商务酒店100%股权转让予关联方,虽有助于聚焦主业,但也暴露出多元化尝试的失败与非主业资产的低效。在产品升级上,公司虽规划对100元以下老品进行更新换代,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新品推出计划与市场反馈,产品迭代的滞后可能进一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迎驾贡酒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表面上是行业调整期的“主动出清”与“稳秩序”之举,实则暴露出其在增长动力、区域拓展、产品结构与费用管理上的多重困境。洞藏系列的增长势能正在减弱,中低端产品加速出清却无有效替代,省外扩张陷入停滞,费用刚性制约利润修复,渠道信心趋于谨慎。尽管公司在省内市场仍具备一定基本盘优势,组织管理也相对稳健,但这些优势在行业深度调整期正被逐步侵蚀。
市场普遍认为,迎驾贡酒凭借其在安徽市场的渠道深耕与品牌积累,有望在消费回暖后实现“低基数反弹”,并给予“买入”或“增持”评级。然而,这种乐观预期建立在宏观经济快速复苏、消费场景迅速恢复的假设之上,忽略了公司自身在产品创新、省外突破与费用效率上的系统性短板。若行业调整期延长,或竞争格局进一步恶化,迎驾贡酒的复苏之路将远比预期艰难。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PE约17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看似具备安全边际。但低估值本身并非买入理由,关键在于企业能否走出增长困局,重塑增长逻辑。对于迎驾贡酒而言,短期的“稳秩序”只是止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造血”——通过产品升级打开价格天花板,通过省外突破打开市场空间,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否则,所谓的“主动调整”可能演变为长期增长停滞,而“洞藏韧性”也可能只是存量市场的最后坚守。
来源:财访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