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的湘潭,气温凉爽宜人,一方明亮的推拉窗时常开着,窗外几株浓郁婆娑的菩提树枝叶几乎要伸进屋里来了。每每一夜新雨之后的清晨,和着泥土和树叶清香的空气透过窗纱,弥漫在舍间。 每日凌晨的五点,一只黄鹂便准时对着窗口抑扬顿挫地高唱起来。其声音真好像是经过严格训练出来
麻柳树下
自北方的龙城,来到位于湘潭的党校学习几日,宿舍就在校园新建的二号楼三层的西侧。
菩提与黄鹂
初夏的湘潭,气温凉爽宜人,一方明亮的推拉窗时常开着,窗外几株浓郁婆娑的菩提树枝叶几乎要伸进屋里来了。每每一夜新雨之后的清晨,和着泥土和树叶清香的空气透过窗纱,弥漫在舍间。 每日凌晨的五点,一只黄鹂便准时对着窗口抑扬顿挫地高唱起来。其声音真好像是经过严格训练出来的那样,时而清脆短促、时而婉转悠长,时而叽叽喳喳如人絮叨、时而念念有词似在赞叹美景。最可贵的是,每一 段鸣叫都各不相同,各具风韵。又似十分严谨而卖力,不知疲倦,几乎要延续整整一个时辰之久,不禁让人生出几分怜惜之情来了。
一株麻柳树
向南的宿舍门外是贯通整层的长廊式阳台,砌有高高的可达胸部的结实的围栏。出得宿舍站在阳台上凭栏远眺,宿舍楼前的大操场一览无余。 操场上设有四个完整的篮球场,操场靠近宿舍楼近便有一株合抱粗细的麻柳树,树干高大,树冠茂密,生机勃勃。树冠的高度甚至超出了这座五层的宿舍楼。站在阳台上,麻柳树的侧枝延伸过来郁郁葱葱,触手可及。麻柳树显然过了花期,枝丫间缀满了一条条浅黄色的狗尾巴样子的果实便是见证。 经过百度,很难找到关于麻柳的词条。后来还是看到有热心人粘贴了一条这样的资料 :枫杨,胡桃科,属落叶乔木,又称麻柳。小枝有片状髓心。羽状复叶,叶轴有翅。春末开花,雌雄同株,柔夷花序下垂。坚果两侧有翅。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常生于溪边或河谷低地。木质轻软,可制箱板、火柴梗等用。树皮可取纤维制绳索,种子可榨油。 原来麻柳树的学名为枫杨,倒是颇具诗意,起码要比麻柳两个字好听洋气许多。
老家的麻柳树
看到这颗高大丰茂的麻柳树,一则是感到亲切,因为老家就曾经有一株和这棵大小和样子相仿的麻柳树,而且在那些漫长的小学时光里,每天会有四次和她的擦肩而过。二则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还珍藏着一段与那颗麻柳有关的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颗麻柳树,自我记事起就长在我们去学校的必经之地的小路旁的水渠边,粗壮、高大而茂盛。也曾揪下过麻柳树的叶子玩耍,有一股非常难闻的说不清的味道,就是在远处也能闻见,因为心生厌恶便再也没去动过她。直到后来升入中学,以至于成年后外出闯荡,在本乡本土我知道或见过的范围内,再也没有第二颗关于麻柳树的印象。那是从我们第二生产队进入第三生产队的必经之地,而学校则位于穿过第三生产队刚进入第四生产队的地方。学校往北是大队里的 最后一个生产队——八队 ;而学校再往西就是与本域眉坞一渠之隔的岐山了。我们属于河滩地带,以种植水稻闻名关中。其间大小各色水渠纵横交错,水渠里常年清流不止。麻柳喜水又长得极快,这颗麻柳就长在水渠边,其高大茂盛自不必说。
麻柳树事件
我上小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文革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高潮阶段, 全国一片红色的海洋。学生乃至于百姓都把对伟大领袖的一腔热爱和崇敬之情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的大串连活动已经结束,但红领巾、红袖标、红像章、红宝书、忠字舞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仍弥漫 于大小学校的各个角落。当时最普遍、最能代表人民心声的口号就是 :毛主席万岁!即就是时至今日,像我们这些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依然对老人家十分的崇敬,甚至容不得任何人对老人家稍有不敬。比如前不久因为一次酒局而下课被查的著名央视名嘴毕某,尽管以前非常喜欢他的节 目,就因为有了对老人家大为不敬的言论,以前的良好印象被顿时一扫而光。想必持此观点者不在少数。 在那些红红火火的年代,人们的感情纯洁而炽烈,就连上小学的我等也概莫能外。一年级语文第一课就是 :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老人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神圣而高大。
但是有朝一日,不知谁对老师报告了一件事。 就在麻柳树下水渠边的一块石头上,不知是谁胆大包天,竟然用粉笔书写一条反动标语,简称反标,对老人家进行无情诅咒。这还了得!对于学校而言,这在当时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挖地三尺,天翻地覆也要揪出这个写反标的人。途经此路上学的都是我们二队上半片的学生,放学后,校长、老师便如预料之中的那样,把包括我在内的十二个可疑学生统统留下来,逐个“过堂”进行审问。一时间大家人心惶惶、面面相觑、人人自危,犹如惊弓之鸟。一直审问到半下午,就连看守和审讯我们的老师也熬不住了。只好统统臭骂一通,要求大家继续检举揭发之后,不了了之。 经此一劫,每次经过那颗大麻柳树时,自然多了一份发怵的心跳。若干年之后村里陆续修起了大路,后来又筑起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谓之村村通。那条早先通往三队的羊肠小路早已成为一片稻田了,麻柳树也不知何时被砍伐做了修房的材料,还是做了劈柴烧火做饭也未可知。总而言之,村里早已没有了那颗让人闻之难受,见之发怵的麻柳树了。
2016 年秋 闫家沟
西河滩旧事
石头河,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一条分支,发源于秦岭主峰太白山。 她由小及大,迂回于秦岭北麓的褒斜峡谷之间,一路蜿蜒跌宕、顺势北上,沿途裹挟了几十上百条山泉溪流,至峡谷北口的斜峪关奔腾出山,一泄而下,蔚为壮观。
西河滩
秦岭北麓的斜谷口至渭河平原之间,为秦岭山系的延伸地带,沟壑纵横,森林密布。经过石头河数千年的冲积,形成了一个偌大的扇形冲积 平原,这便是关中颇负盛名的西河滩。西河滩盛产优质大米,据资料显示, 明清时节,西河滩的大米价格曾经左右着中原米市的价格。
秦岭主峰太白山及周围 9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遍布着堆积如山、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碎裂体。这些棱角分明、奇形怪状的石头,源于一亿七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由地壳深处涌出的酸性熔岩凝结后形成,在漫长的自然变化中不断运动。加上季节的变换更替、洪水连年不断的冲击使之摩擦碰撞,其棱角逐渐被磨去,形成了各种不规则的圆形鹅卵石。这些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混合着大量泥沙,随着经常爆发的山间洪水,不断从上游输送下来,经过峡谷口地带的剧烈沉降下移,都沉积在了秦岭出山口至渭河河床以南的缓冲地带。
历经千万年的自然变迁,河道流经之处积聚了大量的沙石。到了春秋雨季来临,河水暴涨,沿岸十里开外的人们,都听得到洪水冲击石头猛烈撞击发出的震天吼声,好似天崩地裂一般。随着淤积层的不断增高,迫使原河道又改道地势较低的区域。如此循环往复,河滩地带的冲积平原就此形成。这便是称其为石头河的原因之所在。河道在关口以内属于太白县域, 出山后进入八百里秦川内的扇形冲积区。冲积区包括眉县和岐山的部分区域,统称为西河滩。与之相对,亦与之地形相仿的眉县东部地区的红河流域,被叫做东河滩。
西河滩之水
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一个漫长的生态的演变过程。河滩地带地表很浅的淤土层下面,全是厚不见底的砂石层。还记得童稚时节的 20 世纪 70 年代,当地生态就非常优越,河滩地带星罗棋布着许多泉眼,泉眼里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清澈见底、甘之如饴的泉水。盛夏时节,拘一捧刚冒出来的清泉入口,沁人心脾,暑气顿消。
那时,家家户户门前遍布着纵横交错的水渠。水渠里一年四季流淌着清冽纯净的活水。每天一大早,最早起来的妈妈,会从门前的渠里舀回一桶干净水备用。家里平时洗菜、淘麦、淘米之类也会在渠里直接解决,非常方便。偶尔断水或者水浅的时候,淘气一些的孩子便三五成群跳进渠里摸鱼捉蟹。鱼儿都是些最多有巴掌大小的泥鳅和小鲢鱼,鱼儿们大都藏在浑浊一些的水坑里,有时候需要将小手伸进淤泥里寻找,往往收获颇丰。
螃蟹们总是藏在稍大一些的鹅卵石下面,需要将渠里那些石头逐一掀翻或者挪开,有时一两只,有时一窝好多只挤在一起。螃蟹最大的也有鸡蛋大小,螃蟹的大腿上有尖利的钳子,一不小心被蟹钳夹住,那可不是好玩的。只有经验丰富、胆子大的伙伴才敢动手去抓,面对张牙舞爪、横行霸道的螃蟹,主要经验就是眼尖手快,下手要准,迅速用拇指和无名指从蟹盖两侧用力紧紧捏住即可。螃蟹的两条大腿、八条小腿可以直接掰下来嚼着吃,咸咸香香,略带腥味。童稚时那些无所顾忌的做派,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有些残忍。那些大小鱼儿捉回家,只是养在盛了水的脸盆里看着玩,最后往往都成了家鸡们的美餐。
河滩之变迁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国家在斜谷口上建起了百米大坝的石头河水库。石头河被拦腰截断,拦截起来的河水,被输送到了百里以外的省城西安,成了省城人民的饮用水源。这样一来,河滩地带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的“近水楼台”之便。不时生出些因争抢灌溉用水,邻里之间大打出手,反目成仇的见闻传到耳边,此为后话。
随着大坝的修建和当地水源的输出,河滩地带的自然生态随之失衡。 首先是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原来随处可见的泉水渐次干涸枯竭,需要四 处打井,从很深的地下取水来解决社员饮水之困。粮田灌溉用水受到严格控制,需要付费不说,每到季节来临,限供的水量难以满足河滩水稻种植的需要。这些水井还承担了部分农田的补充灌溉之用。还有那些遍布河滩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的竹园,也因为地表水缺乏,气候等生态恶化而相继大面积开花枯萎。作为关中区域不可多得的水稻传统主产区的西河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打井
打井,实际上是一种应变求生的无奈之举。生产队举全队之力组织社员集体开凿水井,用以解决社员饮水和补充灌溉之需。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全是大小不等的白花花的石头。大的有碾盘、磨盘那么大,需要在井下破碎成若干块,再逐一用滑车或者倒链吊上地面。像脸盆大小的最多,也有如西瓜、如拳头般大小的。到水井挖成之时,水井边开挖出来的各色石头也便堆积成了一座小山。一眼水井打下来,浅一些的也要十几丈深,深的超过了二十丈,下面深不见底的全是砂石层,足见原来河道流经的岁月沧桑。
紫云英
河滩属沙土地,又临近河流水源,用水相对方便,适宜种植水稻。河滩地土脚过于浅薄,水分透过较浅的淤土层后,下面的砂石层与漏筛无异,一些水分养分随之渗漏流失。河滩地保墒保肥能力低下,土壤贫瘠。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农业的科技化水平有限,在此情况下,河滩稻谷产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了强化土地肥力,提高水稻亩产,当时的对策就是 大面积种植一种植物——紫云英。
资料显示,“紫云英是一种重要的绿肥作物,其固氮能力强,利用效率高,因此在植株腐解时可以大量激发土壤氮素,如此一来便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维持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尚处在童玩的我们,既不知道这种常见植物竟有紫云英这样好听的名字,更不知道她还有如此好处,只知道她叫苕子,是队里用来沤肥的。还知道苕子的嫩尖可以掐来做成好吃的麦饭和菜干饭,只是枝蔓上结出来的豆荚太小,没有豌豆荚好吃。
夏秋交替,大片生长成熟的苕子收割备用。 先是用铡草机将其铡成段,然后根据地块肥力差异,将其按一定数量 抛洒于即将插播秧苗的水田里,最后由社员们集体排成一排,用赤脚将其踩入泥水深处。这一过程称之为施作青肥。要不了几天,这些苕子便在泥水中发酵成功。秧苗栽种后,苕子沤成后的植物纤维和肥力会持续发挥作用,既可防止水分渗漏,也为水田提供了较为持久的肥力。
农村生活非常清苦,日常简单清淡的饭食即便稍有变化,也会让孩子们欣喜异常。春暖花开的季节,苕子生长旺盛起来,苕子的根系枝蔓吸足了养分,便在田里恣意伸张蔓延。不几天工夫,荒凉了一冬的土地,便被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毛毯。谷雨过后,气温升高,绿毯上便陆续冒出了好看的紫色的花苞花串。妈妈抽空把掐回来的嫩苕尖做成好吃的麦饭或菜干饭,算是一顿“改样饭”,令全家稍感欢欣。苕子麦饭、菜干饭的做法都简单。麦饭,只需将洗净的苕子嫩芽适量拌上面粉,上蒸笼蒸熟即可。吃的 时候,浇上用老醋蒜泥辅以辣椒油制成的浇头便可入口享用,味道清香绵柔,百吃不厌。既可佐餐也可当主食,是那个年代令人难以忘怀的一种美味 ;菜干饭,闷干饭前,将洗好切段拌了调料的苕尖铺一层在捞米之上, 干饭闷好苕子也熟了,将大米和苕子拌匀即可入碗享用,口味自是清香独特,节省了米粮,甚至不用就菜。
苕子有两种,一种是光苕子,枝叶表面油绿光亮,植株和枝蔓较小, 生长较慢 ;另一种叫做毛苕子,其枝蔓和叶子上长满了细嫩的绒毛,生长较快,枝蔓和叶子也比光苕子显得肥大许多。两种苕子性状相似,可以同样方法食用,口味相差无几。
后缀
曾经名闻遐迩的西河滩,自从失去了用水之便,其衰落之态愈发不可逆转。昔日四季流淌着清水、纵横交错的水渠常年干涸,无水可流,仅剩可有可无的雨季排水和偶尔灌溉的临时输水功能。继之地表、地下水位收缩,区域生态恶化,几乎所有的竹园都开花枯萎,泉水溪流随之亦难觅踪迹。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石头河水库除了为西安输送优质饮用水外,还向六十公里外的宝鸡市民提供饮用水。近在眼前,伴随着历史一起走过了上千年的石头河,能够提供给西河滩的灌溉用水捉襟见肘。到了灌溉时节,水价奇高,水量拮据,邻里之间为了浇地纷争四起。河滩缺水一时间成了三秦大地上的一则笑话。因为缺水,享誉关中的水稻主产区西河滩,延续了上千年的种植水稻的历史辉煌不再。
素以勤劳坚韧著称的河滩人,以无私担当的襟怀接纳着变迁,但不甘就此沉沦。他们穷则思变,浴后重生。先后在这片贫瘠的沙土地上试种苹果、樱桃、猕猴桃获得成功。河滩所在的秦岭北麓地带,四季分明、温差 显著,尤其适合种植樱桃和猕猴桃。土地条件的先天不足,是一道没有结 果的单选题。无论种植猕猴桃还是樱桃,即就是付出再多的辛劳,产量依 然受限。在此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在品质上做文章,选用优良品种,经常年精心务作,终于取得了预期成效。重义守信的河滩人,硬是把这道难以破解的死棋,下成了左右逢源的活棋。
如今的西河滩,开春之际,成片的大樱桃园里,洁白如玉的樱花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一望无际的猕猴桃架上,串串花朵金光璀璨,在枝叶的葱翠欲滴中愈加耀眼夺目。这片古老而饱含深情的河滩,到了秋天,将会一如既往回馈给河滩人新的憧憬与希望。
2018 年春 惠远街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