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土大学,靠一瓶奶征服了广东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9:22 2

摘要:一到放假,在学子的行囊里会看见各式的华农酸奶,曾有学生,不远千里地带着一箱酸奶回山东;

头图、封面|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高校江湖里的扫地僧

在广东高校江湖里,有所大学画风清奇:

偌大的校园,左手牧场,右手稻田是它的标配;

三番五次因“校园惊现黄牛散步”上了热搜;

在军训场上,新生们的教官竟是自家的学生;

一到开学季,它的学生朋友圈画风突变:又是种田、又是做手工皂……

这所大学,就是:华南农业大学。

图 | 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宣传片

说起华农,第一印象是这杯酸奶。

图 | 源于@

它,成就了舌尖上的华农,也成了无数校友的校园情结。

校巴伫立着一个白色大桶,里边装的就是华农酸奶;

图 | 谁见过在校巴上卖酸奶?

广州的学子在饭前饭后,一定会来上一杯华农酸奶;

一到放假,在学子的行囊里会看见各式的华农酸奶,曾有学生,不远千里地带着一箱酸奶回山东;

这杯酸奶,也成了一种仪式。

华农在开学、毕业都会给学子送上华农酸奶,美其名曰:母校的味道。

它还出现在华农的首届校友婚礼。在婚礼上,一对对新人拿起酸奶,交杯庆祝。

图 | 干了这杯交杯奶

甚至,还有人为了这杯酸奶而报考华农。

无疑,华农把酸奶做成了一种品牌:“华农酸奶,梦想的味道”,

每年的紫荆文化节上,华农酸奶总是卖到脱销,单日销量可达20万瓶。

曾有学子细心计算:“20万瓶华农酸奶可绕华农两圈”。

前几年,华农酸奶还在“高校科研美食赛”上,以130万的票数夺得冠军。

图 | 科研美食赛图

如今的华农,从牧草、奶源到酸奶,全都靠自产。

这个酸奶配方简单,仅有白砂糖、牛奶和各种乳酸菌,

最简单的味道,也最单纯。

正如一位厂长所说的:

“我们的酸奶就像自家人做的饭菜,可能在口味上不如饭馆的那么吸引人,但是我们相信,简单也可以做到最好。”

图 | 源于广州吃货联盟

小小一杯华农酸奶,大有来头。

在漫长的116年校史中,它足足占据了73年。

1952年,华南农学院的李永禄教授,决心要研发一个新的产品:酸奶。

他带头研发酸奶工艺,创建了乳品加工实验室。

华农,成了最早研究做酸奶的那一批。

这种做酸奶的基因,从116年前的“振兴农务“使命传承下来。

清末,中国仍处在传统农业社会,远远被西方国家甩在后面,

一群有识之士欲救亡图存,提倡实用科学。

其中,来自广东的唐永恒,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农为实业之母,必先振兴农务。

他认为,广东物产不饶,粮食紧缺,皆因人们仍在使用落后的耕作方法。

1909年,为培养专业人才,他筹建起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附设农业讲习所。

图1 | 农学院图 :当时的地址在东门外鸥村,即如今的区庄

图2 | 广东农事试验场办公室

两年间,他不断奔走于南北,在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之间往返,只为进一步考察各地农场,促进了农场的建设。

小小的种子,就此埋下。

图1 | 农林试验场

图2 | 广东农事试验场实验室

他开创了广东近代的农业科教事业,也为后来的华农奠定了基础。

一代又一代的华农人,接下强农兴农的使命。

被称作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院士,出身贫苦。

他深知温饱于农民的重要性,选择一生扎根于稻田里,肩负兴办农学的使命。

图 | 左三丁颖,左四卢永根

卢永根,曾是华南农学院的第一批学生,也曾是华农的校长。

他接下了丁颖院士的7000多份稻种,逐步扩大成一万份稻种。

即便年逾古稀、腿脚不便,卢永根仍不辞艰辛,野外跋涉,去到广东博罗、高州、惠来等地采集野生稻种。

正是这一步步,成就了华南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他,被人称为“布衣院士”。

只因生活十分节俭,家里全是破旧的家具,椅子破到用铁丝稳固,一件绿毛衣反复穿了好几年……

但在教育上,他却“一掷千金”。

2017年,他将积蓄880万元全数捐给了华农,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扶持农业教育。

图 | 卢永根

经过一百多年的沉淀,华农从当初的农业讲习所,蜕变成了如今的211重点综合性大学。

华农,早已担起了振兴乡村的重担。

一代代华农人下基层,去到偏远的农村,给农民派发优良的稻种,振兴当地的农业。

图12 | 开展春耕实践活动

2020年,华农开发出首个“无人农场”,在耕、种、管、收全程均使用无人驾驶的农机,预计在未来得到推广。

图 | 无人机收割现场图

华农也在航空育种上,踏出了重要一步。

他们研发的水稻,随着嫦娥5号一起上空揽月,完成“太空旅游”,安家在增城研究所的试验田。

2021年七月,这些太空稻也迎来了第一波收割。

图 | 太空种子

在华农,“振兴中华农业”,从来都不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对于华农而言,左手牧场,右手稻田,远远不够。

它布下了最大的局:五湖四海一片林。

“五湖”为:西湖、洪泽湖、鄱阳湖、宁荫湖、昭阳湖。

图1 | ©喻心宏,洪泽湖

图2 | 鄱阳湖,六月开出一大片睡莲

“四海”为竹铭草海、茶山草海、稻香花海、千穗草海。

图2 | ©诶呦这小日子给我滋润的

一片林,则为校内连成一片的果园。

甚至,华农还用山川河流来给校区和道路命名。

校区分:泰山区、华山区、燕山区、嵩山区;

道路有:淮河路、长江路、黄河路、珠江路...;

双脚在华农,如同身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之中。

别致的命名,将山河大地收入校园内,这是独属于华农的浪漫。

图 | 源于小红书 ©NeverLand-Vt

图2 | 源于华南农业大学 —— 华山宿舍区

在高校江湖中,素有“北有武大樱花,南有华农紫荆”一说。

一到春天,整个华农,化身成一片粉红色的花海,

待风起时,一路上落英缤纷。

在华农,紫荆花拔得头筹,但其他植物,也不甘示弱。

在这里盛开的还有:樱花、炮仗花、簕杜鹃、木棉花...

此处,华农应有别名——华南赏花大学。

图1 | 在华农,也能赏樱~ @微博华南农业大学

除了红花绿叶,你还能看见各种小动物们:

三五成群的“黄牛学长们”,悠哉游哉地在校园漫步;

图12 | 黄牛,祖祖辈辈都在华农校园扎根,堪称华农原住民

在自由养殖场的鸡鸭鹅兔,养殖场自带一股“味道”,以至于旁边的路,被学生戏称为“飘香路”;

曾在紫荆桥上露面过的眼镜蛇兄弟;

在林木之间,抬头看见比麻雀还大的蝴蝶……

能在“植物园”和“动物园”两个马甲里切换自如的,只有华农了。

图 | 源于小红书 ©NeverLand-Vt

如此生机勃勃的校园里,从来不缺烟火气。

华农人的开学第一课:整农活。

不管是农业专业的,还是非农专业的学生,都得参加为期一周的农事训练课。

用蚕茧缫丝、参观植物界的大熊猫“兰花”基地、观察学习肉猪养殖……

华农,用简单的一课,让学生识农、尊农、爱农。

图 | 农事训练图

这种爱农的精神,也让华农为了一朵校花,举办“紫荆花艺术节”。

“年年华农人涌日,岁岁紫荆花开时”。

一日人流量,曾达到数万,以至于学校进行限流。

赏花之余,一边是美食摆摊,一边是宠物大赛,一边是校园集市...

这个紫荆节,堪比一场嘉年华。

图 | 宠物比赛现场

饭堂阿姨,也做出各种努力,立志要让华农饭堂出圈。

只不过,这上榜的姿势,有点奇葩。

比如,端上一大盆加强版的西红柿炒蛋,画面却是:一颗颗圣女果炒一整个蛋……

图 | 西红柿炒蛋图 @华农牛哥(这般用心,我可谢谢阿姨您嘞。)

不过,能在高校食堂中打出名声,华农饭堂靠的还是硬实力。

比如,华山校区的西园食堂,一骑绝尘,以至于隔壁学校的学生也过来打卡。

它,被称为“西园大酒店”。

菜品过于丰富,堪称美食一条街:蛋包饭、过桥米线、芝士焗饭、铁板烧、石锅拌饭……

曾是“华农一哥”的芷园,有一绝烤鸡、削面西施、烤串……

削面西施,是华农开发的切面机器人,曾一跃成了“网红”。

图 | 削面西施

在芷园,深夜一边吃着烤串,一边闲聊,成了华农学生最好的消遣。

在华农的每个角落,都藏着一份校园记忆。

初来华农,错过校巴,只能靠着地图APP,摸索着庞大的校园;

春天时,在校园里的花海漫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图 | 紫荆桥,@微博华南农业大学

在偌大个华农,总能找见一个发呆角落,在农学院、教三的天台上,看云卷云舒;

在“西园大酒店”吃完饭后,总是习惯性地喝上一杯华农酸奶,把不同款的酸奶盘到包浆……

这么烟火气十足的华农,绝对可以给校园生活,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全国,华农总是和华中农业大学混淆,因为同是“华农”。

在省内,华农排行老四,没有多少存在感,

即便如此,华农依旧埋头耕耘,正如北门的黄牛雕塑,力耕不息。

华农人,从不忘根。

早在116年前,华农人心怀家国,背负起“振兴农务”的使命,

从丁颖、卢永根研究水稻,到赵善欢研究昆虫,刘儒永研究真菌...

在华农,门门出院士。

而华农的学生,也脚踏实地,下基层,服务“三农。

在2020年的毕业典礼上,就曾有一对博士后情侣,双双毕业返回家乡当老师,只为振兴家乡。

正如同卢永根院士雕像上的铭文:

“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

时雨春风,116年过去了,

华农走过的一步步,都在历史长河里闪着光辉,也将继续指引着华农人向前。

参考文献:

1、微博@广州校园

2、华农人物

3、凤凰资讯:逾10万人同赏“紫荆校园”

4、网易:开学第一天,华农学生上了一节赏花课

来源:物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