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总分478.80绝对优势夺冠!陈芋汐闪耀,全红婵蛰伏待破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18:00 1

摘要:2025 年 4 月 12 日,加拿大温莎的跳水馆穹顶下,10 米跳台的聚光灯将水面映得发亮。当陈芋汐完成第三跳 626C 动作 —— 向后翻腾三周抱膝,身体如银色箭矢般扎入水中,几乎未激起一丝浪花时,7 名裁判中 3 人果断按下 9.5 分的评分键,4 人给

2025 年 4 月 12 日,加拿大温莎的跳水馆穹顶下,10 米跳台的聚光灯将水面映得发亮。当陈芋汐完成第三跳 626C 动作 —— 向后翻腾三周抱膝,身体如银色箭矢般扎入水中,几乎未激起一丝浪花时,7 名裁判中 3 人果断按下 9.5 分的评分键,4 人给出 9 分。

这个 90.75 分的全场最高分,不仅让中国队提前锁定混合团体冠军,更在她的世界杯成绩单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25 年开年后,她已包揽混合团体、单人 10 米台等三项世界冠军,成为首位实现世界杯混团两连冠 + 单人三连冠的 “05 后” 选手。

五年前的东京奥运会,15 岁的陈芋汐初登国际赛场,带着婴儿肥的脸庞总在赛后躲在教练身后。那时的她,是全红婵身旁那个笑容腼腆的搭档,是外媒镜头里 “中国跳水梦之队的后备军”。

发育关带来的挑战,远比跳台上的动作难度更难跨越 —— 身高从 1.45 米窜至 1.62 米,体重增加 12 公斤,曾经轻盈的翻腾动作突然变得笨重,2023 年世锦赛上,她在 207C 动作中两次失误,总排名跌至第四。

但这个上海姑娘有着超乎年龄的韧性。国家队训练馆的监控记录显示,过去两年她每天加练 30 分钟陆上模拟跳,用弹力带捆绑脚踝练习空中姿态,甚至在宿舍床头挂满动作分解图。

数据不会说谎:2025 年墨西哥站,她的体脂率降至 9.8%,肌肉量增加 1.2 公斤,626C 动作的腾空高度比 2023 年提升 15 厘米,入水时身体与水面的夹角精确到 89.5 度 —— 几乎垂直。

“以前总想着‘别失误’,现在想的是‘怎么做到极致’。” 她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坦言,眼神里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坚定。

混团决赛第四轮,当搭档程子龙在 305B 动作中出现微小失误时,陈芋汐的 407C 动作堪称 “定海神针”:起跳高度 1.6 米,翻腾转速每秒 3.2 圈,打开时机精确到 0.1 秒,最终 80 分的稳健得分,让中国队以 478.80 分的绝对优势卫冕。

国际泳联技术官员在赛事报告中写道:“陈芋汐重新定义了女子跳台的‘稳定美学’,她的动作完成度已达到机器般的精准。”

陈芋汐在温莎站写下新纪录时,场边的全红婵正低头调试激光测距仪,镜片后的眼睛仔细校准着跳板前端的标记。

这个曾在东京奥运会跳出三跳满分、创造 466.20 分奥运最高分的 “水花精灵”,如今面临着职业生涯最严峻的挑战:2025 年两站世界杯预赛,她分别以 390.40 分和 404.15 分排名第一,却在决赛中两次不敌陈芋汐,尤其是墨西哥站,预赛领先 16.75 分的优势,被对手在决赛中以 4.95 分逆转。

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是主因。从东京的 35 公斤到如今的 48 公斤,全红婵的体重增加让她在完成 207C 等需要腾空高度的动作时略显吃力。

2025 年年初的训练视频显示,她在陆上训练中频繁调整腰腹力量训练方案,甚至在脚踝绑上 2 公斤沙袋练习起跳。但预赛的强势证明,她的基础动作依然无人能及:臂立转体的稳定性比陈芋汐高出 6%,5253B 动作的入水水花直径仅 20 厘米,相当于一个餐盘大小。

“红婵现在像个‘技术攻坚者’。” 国家队领队透露,她正与科研团队合作开发 “动态平衡训练法”,通过鞋底的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起跳重心,训练馆的电子屏上,她的动作轨迹被分解成 300 个数据点,每个细节都被反复打磨。

墨西哥站决赛第三跳,当她完成 6243D 动作后,池边的陈芋汐第一个鼓掌 —— 两人都明白,这种级别的对抗,早已超越了奖牌的意义。

在国家跳水队的宿舍里,全红婵的背包侧兜总放着两支护手霜,一支草莓味,一支玫瑰味。“草莓的是汐姐喜欢的。” 她曾在直播中不经意透露。而陈芋汐在控制体重时,总会悄悄往师妹的保温杯里放上几颗葡萄糖 —— 这对相差两岁的搭档,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 “亦敌亦友” 的关系。

赛场上的竞争,实则是技术的共生。陈芋汐的高难度翻腾动作(如 626C)需要极强的核心力量,而全红婵的 “水花精度” 依赖绝佳的身体控制,两人的训练视频被剪辑成教学模板,供各国选手研究。

国际泳联的《跳水运动发展报告》指出,过去三年,女子 10 米台的世界前十得分中,中国队占据七席,而陈芋汐全红婵的直接对话,推动该项目的技术标准提升了至少两个等级。

最令人动容的是巴黎奥运会后的一幕:当陈芋汐在混团决赛中失误,全红婵主动上前搂住她的肩膀,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没事,我带你追回来。” 这种超越个人荣誉的默契,让她们在面对欧美选手时始终保持着 “中国队必须赢” 的信念。德国跳水队主教练曾感慨:“她们的竞争不是消耗,而是互相点燃,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站在 2025 年的节点回望,陈芋汐的 “三冠王” 和全红婵的 “预赛双冠”,恰似中国跳水的一体两面:前者代表着技术成熟后的稳定输出,后者象征着潜力未竭的无限可能。

陈芋汐在混团决赛完成最后一跳,转身与全红婵击掌时,两人眼底闪烁的,是对彼此的尊重,更是对中国跳水未来的笃定。

这种笃定,来自于她们对技术的极致追求。陈芋汐正在尝试将 626C 动作的难度系数从 3.4 提升至 3.5,而全红婵则在研发新的 5255B 动作变体,试图在翻腾周数上实现突破。训练馆的黑板上,两人的技术数据被并列标注,旁边写着教练组的批注:“没有对手,就没有巅峰。”

或许,真正的体育精神从来不是独自闪耀,而是让对手成为自己的星辰。当陈芋汐和全红婵站上跳台,她们既是彼此的镜子,也是彼此的翅膀。这种良性竞争,正在改写世界跳水的格局 —— 中国队不再依靠 “单极优势”,而是用 “双子星” 的光芒,照亮整个项目的未来。

下一站,4 月 15 日的单人 10 米台决赛,当预赛第一的全红婵与三项冠军得主陈芋汐再次同场竞技,我们期待的或许不是胜负,而是见证人类跳水极限的又一次突破。

因为在她们眼中,对手从来不是障碍,而是通往更高巅峰的阶梯。这对 “05 后” 少女,正在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中国跳水的新篇章 —— 而这,才是体育最动人的模样。

来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