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对京剧感兴趣的人逐渐减少,然而,京剧中的一些经典唱段依然能让人陶醉其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两位国内程派领军人物——迟小秋与张火丁所演绎的《锁麟囊》中的“怕流水年华春去渺”唱段,感受这份经典的艺术魅力。
原文作者:永远好奇的熊猫
迟小秋与张火丁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对京剧感兴趣的人逐渐减少,然而,京剧中的一些经典唱段依然能让人陶醉其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两位国内程派领军人物——迟小秋与张火丁所演绎的《锁麟囊》中的“怕流水年华春去渺”唱段,感受这份经典的艺术魅力。
《锁麟囊》经典唱段仍然吸引观众,迟小秋与张火丁分别以不同方式演绎。
一、迟小秋与张火丁的艺术风格对比
张火丁版本有独特魅力,迟小秋通过现代传播扩大影响力,两位艺术家在演绎上有共性与独特性。 唱词:流水年华春去渺,别样娇情寄心怀。非我多愁寻烦恼,如意珠儿未曾操。细观锁麟囊上彩,麒麟双角生异象。似青牛似野飑,何人巧手将囊购?唤薛良再寻踪迹,此囊背后藏何秘?
张火丁《锁麟囊》
迟小秋《锁麟囊》
《锁麟囊》作为经典戏曲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同演员的演绎都各有千秋。张火丁与迟小秋作为两位杰出的程派传人,其演绎的《锁麟囊》更是备受瞩目。张火丁版本虽久违舞台,其艺术魅力依然不减。而迟小秋则通过多次直播和录播,让更多观众熟悉了她的演绎。
二、两位艺术家的版本特点
我们从剧本改动、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两位版本的《锁麟囊》进行深入探讨。
迟小秋《锁麟囊》
谈及“时间节约”,张火丁强调加快节奏与遵循原作,而迟小秋则力求缩短时长与删减配角戏份。张火丁版本,总时长约150分钟,她巧妙地加快了某些唱腔节奏,如“耳听得悲声惨”那段流水,已臻至快板极限,而“当日里好风光”那段则显得更为紧凑。相较之下,迟小秋版本,总时长约135分钟,整体上给人一种“赶时间”的感觉,似乎复排此剧的主要目的就是缩减时长。在保持主角薛湘灵戏份基本不变的同时,她对其他配角的戏份进行了大幅删减,特别是赵守贞出场部分。
张火丁《锁麟囊》
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在整理复排传统戏曲时,总是力求精简时长、加快节奏?这种“与时俱进”的做法,有时甚至让戏曲本身的美感打了折扣,实在令人惋惜。
三、戏文处理与艺术演绎
《锁麟囊》的戏文由大戏剧家翁偶虹精心撰写,文辞优雅且深意蕴涵,尽管某些部分可能显得稍显晦涩。例如,那句备受争议的“我正不足她正少”,若结合下文“她为饥寒我为娇”来理解,便不难体会到其深意:赵守贞因饥寒交迫而生活困窘,而我薛湘灵则生于富贵之家。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缺失,在两位主角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张火丁在演绎时严格遵循原词,而迟小秋版本则曾对这句词进行过数次改动,这些改动不仅未能深化词义,反而破坏了戏文的连贯性。
张火丁《锁麟囊》
迟小秋《锁麟囊》
此外,“漂母饭信,非为报也”这一典故,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其含义可能对普通观众而言较为生涩。迟小秋版本将其改为了更为口语化的“有缘相逢,何必言报”。张火丁忠实于翁偶虹的原著。值得一提的是,张火丁在演绎过程中,对一些不易理解或过于方言化的词汇进行了恰当的改写。
四、五小程旦之迟小秋、张火丁艺术传承与发展
1、迟小秋的艺术生涯
迟小秋,程派艺术的杰出传人,于1965年诞生在辽宁省阜新市。自1981年起,她便跟随程砚秋大师的嫡传弟子王吟秋深入学习程派艺术,并在1983年4月1日于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年仅19岁时,她便荣获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梅花奖”。剧作家翁偶虹更是盛赞其为“程派标准传人”。
2、张火丁的艺术生涯
张火丁
张火丁,于1971年1月24日在吉林省白城诞生,是一位杰出的京剧青衣演员。她曾创立自己的京剧艺术工作室,并担任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的理事。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著名京剧程派艺术家赵荣琛的亲自指导,成为程派艺术的第三代传人。她的代表剧目包括《荒山泪》、《锁麟囊》、《红鬃烈马》、《春闺梦》、《秋江》等。此外,她还成功地将京剧经典《霸王别姬》《白蛇传》以程派唱腔进行演绎,其中演绎梅派经典《霸王别姬》引起巨大争议。
来源:天使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