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战火中定格历史?|铭记中国抗战照相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23:45 1

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山河破碎却斗志昂扬的抗争岁月,文艺工作者始终以不同形式凝聚民族力量——激昂的抗战歌曲点燃爱国热情、经典的抗战戏剧唤醒反抗意识,而中国抗战照相兵则以镜头为“武器”、以生命为代价,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

在浮屠峪长城阻击敌人 1938年 浮屠峪长城 沙飞 摄

谁在战火中定格历史?

——中国抗战照相兵

宋靖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山河破碎却斗志昂扬的抗争岁月,文艺工作者始终以不同形式凝聚民族力量——激昂的抗战歌曲点燃爱国热情、经典的抗战戏剧唤醒反抗意识,而中国抗战照相兵则以镜头为“武器”、以生命为代价,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定格历史瞬间,为后世留存了兼具史料价值与精神力量的视觉记忆。从敌后根据地到正面战场,从中国摄影师到国际同行,他们的影像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与抗争的不屈,更成为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1938年,雁翎队在芦苇丛中的监视哨。石少华 摄

1944年,雁翎队在冰雪中练兵。石少华 摄


国际二战摄影力量的参照:专业化建制下的影像记录为更清晰地看待中国抗战照相兵的艰难与坚守,可先以二战期间美军的专业化摄影力量为参照。彼时部分国家已形成系统的军事摄影体系,以美国为例,其各军种均建立了专属摄影部队,实现战争记录的全维度覆盖。陆军组建独立照相连(如第164照相连),配备先进摄影设备,参与诺曼底登陆、硫磺岛战役等关键行动,拍摄影像既用于战术分析,也通过《生活》杂志等媒体影响全球舆论。海军于1943年成立摄影科学实验室,承担航空摄影、情报分析与宣传片制作,为太平洋战场“跳岛战术”提供关键支持。海军陆战队设立专属摄影部队,随作战单位深入前线,记录塔拉瓦、冲绳等战役的残酷细节。

向日军发动冲锋的中国远征军 1944年6月22日 滇西战场 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

来自堪萨斯州的美军二等兵汤姆•范宁

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的技术军士诺里斯·艾温

随同在缅甸的盟军行动的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战地摄影师、二等兵唐·E·普林格尔和汤米·阿莫尔

中国士兵在战机前 1944年11月22日 成都 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

二战后,美军进一步整合摄影力量,朝鲜战争后将各军种摄影部队统一命名为“战斗相机分队”,形成现役与预备役结合的编制体系(如陆军第55信号连,为目前唯一现役专业摄影部队)。其影像价值集中于两点:一是战场取证与情报支持,通过高清设备、无人机记录敌方阵地与作战效果,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如伊拉克战争中,海军陆战队摄影兵通过航拍识别隐藏迫击炮阵地);二是舆论塑造与宣传动员,通过新闻影片、社交媒体传播官方影像(如硫磺岛升旗、解放集中营等画面),现代更以“5C原则”(相机角度、连续性、剔除、特写、构图)指导拍摄,确保影像符合叙事需求。中国抗战照相兵的坚守:无建制却有担当,以生命与镜头书写抗争史诗与美军的专业化建制不同,中国抗战时期因摄影设备匮乏,未能组建统一的照相连,但散落于各部队、各领域的中国抗战照相兵,仍以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在烽火中记录历史、动员民众,甚至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他们可分为三类群体,共同构成中国抗战的完整视觉图景:(一)中国共产党及敌后根据地照相兵:扎根一线,以生命护持影像以沙飞、吴印咸、徐肖冰、罗光达、石少华、方大曾、郑景康、雷烨、赵烈等为代表,他们深入敌后根据地,用镜头记录八路军抗战、领袖活动及军民生产生活,更有多人在记录过程中牺牲,用生命践行使命。雷烨:血洒战场的年轻摄影师雷烨(原名雷振邦)年仅28岁便为摄影事业献出生命。1943年4月,他在河北平山拍摄敌后军民抗战时,遭遇日军“扫荡”,为保护相机与已拍摄的珍贵胶片,与敌人展开激战,最终弹尽牺牲。他留下的《冀东人民武装大起义的英雄们》《冀东子弟兵大练兵》等作品,成为研究冀东抗战的重要视觉史料。胶片上的血迹,正是他以生命守护历史的见证。

参加1938年冀东抗日武装大起义的英雄们 1939年 晋察冀军区 雷烨 摄

冀东子弟兵大练兵 1942年 晋察冀军区 雷烨 摄

雷烨(右)与田华合影 1943年 晋察冀军区 沙飞 摄

赵烈:牺牲于前沿阵地的记录者赵烈同样在年轻岁月里为抗战摄影殉职。作为晋察冀军区的摄影干事,他始终冲锋在战斗前沿,拍摄八路军练兵、作战及群众支援前线的场景。在一次跟随部队执行任务时,他遭遇日军伏击,为掩护战友与保护摄影器材,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他的作品虽多散佚,但留存的《我们是抗日小兵》等照片,仍能让人感受到前线战斗的激烈与战士们的无畏。

我们是抗日小兵 1940年4月4日 河北唐县 赵烈 摄

吴印咸:专业与坚守的典范,以三幅经典定格时代精神吴印咸是敌后根据地摄影与电影事业的核心推动者,兼具专业素养与革命信念,在物资匮乏的延安时期留下多幅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白求恩大夫》(1939年):蹲守河北唐县白求恩战地医院拍摄,记录白求恩专注为八路军伤员手术的瞬间,以纪实力量传递国际主义精神,后纳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传播奉献精神的重要视觉符号。

白求恩大夫 1939年 晋察冀军区 吴印咸 摄

《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1942年):克服会场光线差、胶卷过期、镜头非广角等难题,分三段拍接片完成,记录106位与会者的民主氛围,为中国共产党文艺史研究提供关键影像证据。

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 1942年 延安 吴印咸 摄

《艰苦创业》(1942年):捕捉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作报告的场景,以打补丁的粗布制服凸显艰苦朴素,成为延安“自力更生”精神的具象缩影,获毛泽东本人认可。

艰苦创业 1942年 毛泽东在延安给120师的干部讲话 吴印咸 摄

此外,吴印咸早年以《风云儿女》《马路天使》奠定上海电影摄影界地位,1938年赴延安后组建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创新利用自然光、改装旧相机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培养敌后摄影人才;1950年作为创始人参与建立北京电影学院,其“以影像为时代立传”的精神,也通过学院教学得以传承。(二)国统区照相兵:以镜头揭露苦难,唤醒抗争意志以王小亭为代表的国统区照相兵,将镜头对准正面战场与民众苦难,其中《中国娃娃》(又称《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成为震撼世界的经典。1937年8月28日,日军空袭上海南站后,王小亭冲至废墟现场,拍下两岁孤儿坐在铁轨上放声大哭的画面——满身尘土的孩子、断裂的桥梁、燃烧的车厢,构成直击人心的苦难图景。这张照片迅速登载于《生活》《泰晤士报》等国际媒体,既揭露日军暴行、为中国抗战赢得国际同情,更成为唤醒民众抗争意志的“视觉号角”。此外,他还记录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正面战场场景,留存了珍贵细节。

中国娃娃 1937年 上海火车南站 王小亭 摄

(三)国际照相兵:跨越国界,见证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以罗伯特·卡帕、尤里斯·伊文斯为代表的国际照相兵,跨越国界来到中国战场,用镜头记录中国军民的抗争历程。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中外反法西斯力量合作的见证,更让世界得以真实了解中国战场的艰难与坚守,为中国抗战赢得国际关注与支持提供了重要视觉支撑。

无题 1938年 湖北汉口 罗伯特·卡帕 摄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战斗中,一名美军士兵正匍匐爬向海滩。罗伯特·卡帕 摄

约翰·佛诺、尤里斯·伊文斯和罗伯特·卡帕坐在台儿庄战役中缴获的一辆日军坦克上。 中国 1938年4月


北京电影学院:传承吴印咸革命精神的核心路径作为吴印咸参与创立的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以精简务实的方式传承其精神:课程中融入吴印咸作品案例,在《中国摄影史》《革命纪实影像研究》中解读其“纪实为基、精神为魂”的理念。发起“红色影像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向吴印咸学习,走进基层记录时代,延续“影像为人民服务”的传统。校史馆设“吴印咸专题展区”,陈列其相机、手稿与作品复制品,定期举办相关展览与论坛,强化精神记忆。
铭记中国抗战照相兵:传承以生命铸就的民族记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约3500万人,这场胜利的背后,凝结着中国抗战照相兵的鲜血与生命——雷烨、赵烈以生命守护胶片,王小亭的《中国娃娃》等唤醒良知,吴印咸用经典定格时代精神,北京电影学院则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延续。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作为吴印咸等先辈和老师们的后辈,我们缅怀先烈,更应铭记中国抗战照相兵的贡献——他们留下的不仅是照片,更是用生命镌刻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后人珍惜和平、奋勇前行的永恒力量。向所有以镜头为枪、以生命为炬的中国抗战照相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43年,吴印咸为毛主席拍照 马似友 摄

1944年初,石少华(左)、罗光达(右)到炭灰铺和平医院看望正在养伤的沙飞(中),在这里畅谈了胜利后创办全国性大画报的设想。 赵银德 摄

1945年6月,河北阜平坊里,石少华(左)与沙飞合影 顾棣 摄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咨询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来源:中国摄影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