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殉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散着头发,穿着左开襟的衣服(,沦为夷狄)。难道他要像普通人一样守着小节小信,自缢于沟壑而没人知道吗?”
【解读】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初为公子纠师傅,后辅佐齐桓公称霸。
桓公——齐桓公,名小白,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微管仲——假如没有管仲。微,假如没有。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之首。
被发——披发。被,同“披”。
左衽——衣襟向左掩,当时为中原外文化落后部落的着装。衽,音认。
谅——小节小信。
自经——自缢。
沟渎——沟壑。
关于齐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死的历史事件,参见上章解读,此处不赘述。
管仲仁不仁?从不同学生的反复提问中可见,这是困扰当时人的一个难题。即便是后世,也一直颇有争论。
简言孔子的回答,可概括为:于私德,管仲不仁;于天下百姓,管仲仁。不通过武力而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保持中华文化的延续,这等丰功伟绩不是用小节小信,自缢于沟壑而无人知所能评价的!
此两章尤见孔子学说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仁”的标准是原则,它对所有人都一样,不会忽高忽低。但不因个人私德有亏而否定其历史贡献,这是灵活。读孔子,此点不可不深察。
有一个机械式理解孔子学说的解读,很值得说一说。它来自于宋代大儒程颐。
程颐说:“桓公,兄也。子纠,弟也。仲私于所事,辅之以争国,非义也。桓公杀之虽过,而纠之死实当。仲始与之同谋,遂与之同死,可也;知辅之争为不义,将自免以图后功亦可也。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若使桓弟而纠兄,管仲所辅者正,桓夺其国而杀之,则管仲之与桓,不可同世之雠也。若计其后功而与其事桓,圣人之言,无乃害义之甚,启万世反复不忠之乱乎?如唐之王圭魏征,不死建成之难,而从太宗,可谓害于义矣。后虽有功,何足赎哉?”
大体意思就是说,管仲不死公子纠,因为公子纠是弟弟,齐桓公是哥哥,所以还说得过去。但唐朝时的王圭、魏征,不为哥哥李建成而死,反而投奔了弟弟李世民,那就不应该了。
且不论,他瞎编了历史:公子纠不是弟,齐桓公才是弟。就算公子纠是弟,孔子论述的着眼点是说兄和弟吗?孔子说的是管仲的盖世功业呀!
按照他的逻辑,不要说王圭、魏征“后虽有功,何足赎哉?”因为李世民是杀了哥哥而得位,就算有后来的“贞观之治”,好也不值一提!
把书读死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