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布基纳法索总统易卜拉欣·特拉奥雷拒绝了沙特提出的在该国建造200座清真寺的援助计划。尽管特拉奥雷本人是一个穆斯林,但他表示,当前布基纳法索的清真寺数量已足够满足宗教需求,更希望沙特将资金投入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项目,以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
2025年3月,布基纳法索总统易卜拉欣·特拉奥雷拒绝了沙特提出的在该国建造200座清真寺的援助计划。尽管特拉奥雷本人是一个穆斯林,但他表示,当前布基纳法索的清真寺数量已足够满足宗教需求,更希望沙特将资金投入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项目,以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质量。
尽管该消息尚未得到两国官方确认,但其内容已在Facebook、YouTube等社媒上广泛传播。特拉奥雷的立场被解读为对沙特宗教外交模式的抵制,尤其在欧美舆论场引发积极反响,认为此举体现了“将民生置于宗教扩张之上”的务实态度。这一现象也反映了近年来多国对沙特以宗教项目扩大影响力的警惕。
沙特阿拉伯作为伊斯兰教两大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守护者,长期以来将传播伊斯兰教视为国家使命。其宗教影响力不仅通过朝觐活动辐射全球,更以系统化的对外援助机制推动宗教扩张,其中援建清真寺是核心策略之一。
沙特通过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双轨并行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大规模援建清真寺及附属宗教设施。
1960年代至2012年,沙特主导的“伊斯兰世界联盟”及“沙特伊斯兰世界援助协会”在全球援建清真寺超过4,200座,其中亚洲3766座(占比89.6%)。
进入21世纪后,沙特进一步整合资源。2011年成立的“萨勒曼国王全球人道主义援助与救济中心”,将宗教项目纳入官方发展援助框架。2015年,沙特曾计划斥资2.5亿美元在德国援建200座清真寺,但遭德国政府拒绝。沙特对外援建宗教设施的渠道多元,包括政府、民间基金会及国际组织合作,若计入未公开的项目,实际援建规模可能更大,比如东亚国家某地区上世纪70年代末清真寺约1400座,2016年官方数据为2.44万座,近年数量开始趋稳,其地区人均清真寺密度已远超大多数穆斯林国家。
依靠雄厚的石油收入,沙特的宗教输出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全球网络。1961年沙特创办的麦地那伊斯兰大学,85%的学生来自沙特以外国家,毕业生成为瓦哈比派全球传播的中坚力量。
沙特还在全球资助翻译并免费发放《古兰经》瓦哈比派注释版本,利用每年数百万朝觐者传播教派理念,并通过签证政策强化宗教纽带。
瓦哈比派主张回归“纯净的伊斯兰”,反对音乐、艺术等“世俗化”元素。沙特经常通过对外援助强化该教派地位,如2016年向孟加拉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条件是将瓦哈比派教义纳入公立学校课程。
沙特的宗教扩张引发多重争议,在巴基斯坦,沙特援建清真寺常与本土苏菲派爆发冲突,2019年卡拉奇某沙特资助的清真寺遭苏菲信徒袭击,致12人死亡。
欧洲多国指责沙特传播极端思想。2017年英国曼彻斯特恐袭案凶手曾在沙特资助的清真寺学习;德国宪法保卫局报告称,境内85%的沙特背景清真寺宣扬“反西方价值观”。
非洲国家日益警惕宗教项目。2021年,尼日利亚卡诺州关闭12所沙特资助的伊斯兰学校,指责其煽动博科圣地组织。东亚某国2018年后逐步加强境外宗教资金的监管。
对此,沙特开始策略调整。2018年后,沙特王储小萨勒曼推动世俗化改革,削减对外宗教援助,转向经济发展合作。但分析认为,这仅是表象——沙特仍通过民间基金会(如哈立德国王基金会)继续宗教输出,仅2022年该类机构海外支出就达26亿美元。
沙特的宗教扩张是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软实力工程”,其通过清真寺网络、教育体系和文化输出,将瓦哈比派教义嵌入全球穆斯林社群。这一战略虽增强了沙特的话语权,却也因主权干预争议,不断遭遇抵制。
来源:史韵悠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