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良:撒拉族音乐断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06:48 3

摘要:艺术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发展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由于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因此,上古时代的人类最先接受的娱乐内容必然是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风涛倾耳、瀑布欢腾、潺潺泉水、虎啸

撒拉族音乐断想

马明良/文

艺术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发展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由于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因此,上古时代的人类最先接受的娱乐内容必然是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风涛倾耳、瀑布欢腾、潺潺泉水、虎啸猿啼、空山鸟语、蝉鸣蛙噪等优美的天然乐章,这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自然音乐了。

人们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身心必然要与大自然的天然乐章相协调,如此天长日久地闻听自然音乐之美,就能使他们的心境自然而然地处在良好的状态之中。自然音乐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是也。歌曲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息息相关。故高洁的歌曲与靡靡之音,不可同日而语,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晋书·律历上》指出:“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不但影响听者感情变化,而且也包括情志变化,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交响曲与进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命运交响曲》等;在心情烦躁时听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总之,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撒拉族歌舞

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同时,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民间歌曲是少数民族把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通过曲调和唱词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被称为“歌的海洋”,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社交、娱乐活动。他们在放牧的时候高歌,在耕作的时候吟唱,在思念故土时唱出悲伤。

情歌在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或在月光下……凡是有美丽爱情的地方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摆在大家眼前的这本书是撒拉族谚语歇后语代表性传承人张进锋先生编著的又一部作品(我曾为其另一部作品《撒拉尔谚语集》作过序),书名虽为《撒拉尔情歌集》,但内容所反映的不光是爱情,还涉及亲情、友情等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总体而言,内容基本上称得上积极健康,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不同,看法也千差万别,不能强求一致。不过,无论如何,撒拉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有品位、懂礼节、知深浅的民族,在痛苦的时候,不会欲罢不能,在欢乐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张弛有度,进退自如,是其基本生活态度。

这本书可以说是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又一大贡献,它的价值不光在其内容的丰富多彩,而且还在其形式——用地地道道的撒拉语记录撒拉族歌,用艺术的方式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人性、人道、人文情怀,我从头到尾听了几遍,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点头称是,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捧腹大笑。其中有倾诉互相爱恋之情的,有抒发离别、思念之情的,有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有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有的像高山流水,一泻千里,让人感到酣畅淋漓,有的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沁人心脾……美妙动听的歌词,韵味十足,回味悠长,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童年,有一种身居大都市而久违了的返璞归真的感觉……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能打动人,感化人,提升人。如果有高手给其谱上曲子实现词曲一体就更圆满了。

眼下,我们很多人富起来了,但富而不贵,尽管全身品牌服装,并装点着金银首饰,但只是包装华丽而已,缺乏内涵,没有气质,很难给人以高贵的感觉,尽管开着宝马、奔驰等名贵汽车招摇过市,但打开车窗随地吐痰,举止粗野,谈吐粗俗,很难让人肃然起敬。贵族与乞丐的区别在于:把一个贵族扮成乞丐扔进乞丐堆里,还是一眼能认出是贵族;把一个乞丐扮成贵族扔进贵族堆里,还是一眼能认出是乞丐;贵族气质是长年累月积累沉淀蕴含出来的。要想使一个人、一个民族拥有高贵的气质,必须努力培养,长期积淀,由里到外、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而提升文化艺术修养是重要一环,苏轼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提升汽车的配置一样要提升人的素质,否则,车主与车不匹配。

撒拉族民众和其他民族一样,对于艺术有着强烈的渴求,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努力传承民族文化,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兼容并蓄,不断创新。拿音乐来讲,撒拉族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解放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包括音乐领域在内的文学艺术创作取得可喜成就,希望在现有成就基础上,再接再厉,推陈出新,大力培养本土的和本民族的作曲家、作词家队伍,要做到能够用母语和汉语作词,撒拉族歌唱家们要学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本民族歌曲,彰显民族特色、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在自治县重大活动中要给本土艺术家更大的表现空间和展示机会,要给人别有洞天、别出心裁的不一样的感觉。

在词曲风格上,既要学习周边民族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的长处,也要借鉴吸收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音乐文化,如《十二木卡姆》的精华,要大气磅礴,震撼人心,要创作出能够引起本民族听众强烈共鸣的上乘之作,要反映撒拉族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当然,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和艺术家,必然是一个热爱并熟悉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走进本民族内心世界的人,必然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阅历的人(如果冼星海只是一个喝了一点洋墨水而对中华民族精神一无所知的人,就创作不出像《黄河大合唱》那样荡气回肠让人热血沸腾的传世作品),否则,只在作词作曲技巧上下功夫,精雕细刻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许很精致,但是不会有什么分量的,更不会打动人心的。

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而不单单是经济建设,说明高层很重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平衡性。我对撒拉族文化的未来是有信心的,希望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在重视住房建设、道路建设、城镇化建设等等有形的物质建设,以便让我们的身体感到安逸、舒适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建设者的作用,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比如更好的文学作品、更好的艺术作品、更好的学术成果,以便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滋润、智的洗礼,感到赏心悦目,感到豁然开朗,感到茅塞顿开,感到神清气爽。

借此机会,我从一个外行的视角就撒拉族音乐进一步发展提出几点粗浅的想法,供参考。有时候外行人的视角更独特感觉更敏锐,更能发现问题,就像食客虽不会做饭,但能品味天下美食。撒拉族音乐的推陈出新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与文化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

一是挖掘传统内核,保留文化基因。通过录音、影像、乐谱数字化等手段系统整理濒危音乐遗产,建立数据库(“撒拉族民族音乐资源库”),为创新提供素材基础。

二是提炼核心符号,识别音乐中的独特元素(如蒙古族长调的“诺古拉”颤音、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结构、维吾尔木卡姆的调式),将其作为创新锚点。

三是跨艺术形式合作。与舞蹈、戏剧、影像艺术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将彝族海菜腔、傣族孔雀舞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成为文旅IP,值得借鉴。

四是年轻化表达,贴近当代审美。用少数民族语言创作流行歌曲,或结合当代议题(如绿色环保、城市化等)。利用短视频传播,比如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推出短小精悍的改编作品,适应时代特点,就像蒙古族乐队安达组合在演出中结合赛博朋克灯光设计,吸引年轻观众那样。五是鼓励民间艺人参与创作,建立“非遗工坊+创客空间”模式,比如新疆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开设青少年培训班,并邀请音乐人指导改编。六是通过非遗保护资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创新项目(如内蒙古的“马头琴振兴计划”),提供保障。七是避免“符号”挪用,确保创新由本民族创作者主导或深度参与,防止文化失真。

通过以上路径,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撒拉族音乐既能延续文化根脉,又能以动态生命力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本文是为撒拉族民间艺术家张进锋先生的《灿烂珠宝驼泉水——撒拉尔情歌集》一书所作的序,在此略有改动)。

来源:拓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