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寿光、昌乐、龙山、临淄等地出土的东夷骨刻文,笔者认为破译出炎、黄、蚩、颉、昊、喾、颛、顼、禹、等12位人文始祖字符,其研究虽尚未获学术界普遍认同,但为探讨中国上古社会“信仰核心-聚落首领-军事统帅”三位一体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该研究主张,分析始
摘要:
山东寿光、昌乐、龙山、临淄等地出土的东夷骨刻文,笔者认为破译出炎、黄、蚩、颉、昊、喾、颛、顼、禹、等12位人文始祖字符,其研究虽尚未获学术界普遍认同,但为探讨中国上古社会“信仰核心-聚落首领-军事统帅”三位一体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该研究主张,分析始祖字符如何承载当时的信仰核心、维系聚落秩序与支撑军事活动,理清其对早期文明演进的历史影响,并探讨始祖文化在现代文化认同建构与文旅融合中的传承路径,同时客观指出研究争议与应用边界。以该研究主张为基础,聚焦“信仰-聚落-军事”三位一体结构,分析其历史逻辑与现代价值,同时尊重当前学术界对骨刻文性质(“原始符号”与“成熟文字”之争)的争议,避免将未定论成果绝对化。
引子:
大众网2011年5月31日报道:东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学者丁再献提出在山东寿光、昌乐、龙山等骨刻文中破译出炎帝、黄帝、蚩尤、仓颉等12位人文始祖字符,认为这些字符不仅印证了“仓颉寿光造字”的传说,更揭示炎黄等始祖曾在山东久居的史实。从学术背景看,中国上古传说时代(距今5000-4000年)的历史考证长期依赖考古遗存(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与后世文献(如《史记·五帝本纪》),缺乏同时期成熟文字佐证;丁再献的破译主张若能得到更多实证支持,或将填补“传说时代”与“信史时代”的文字断层。
关键词:
东夷文化,骨刻文字,信仰核心,部落首领,军事统帅,统领全局
东夷骨刻五千载,
古国核心三位体。
一、骨刻文始祖字符与上古“信仰-落-军事”三位一体的内在关联
笔者破译骨刻文中的炎、黄、蚩、颉、昊、颛、顼、喾、禹等字符,并非孤立的文字符号,而是上古社会“信仰凝聚、聚落承载、军事保障”系统的物质载体。这种结构与现代“政党-国家-最高军事统帅”体系存在本质差异(前者为部族联盟层面的朴素整合,后者为成熟国家的制度设计),但其“功能互补、协同运作”的逻辑具有相似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信仰:以始祖字符为核心的精神凝聚纽带
东夷社会的信仰核心是“始祖崇拜”,而骨刻文始祖字符是这一信仰的具象化表达。笔者研究认为,炎黄、蚩尤、仓颉等字符的象形特征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如“颉”(仓颉)字符可能对应“造字始祖”的形象记忆。从功能看,这些字符承担着三重信仰使命:
1. 身份认同建构:炎黄字符象征部族的共同起源,蚩尤字符(代表东夷部族重要首领)则强化局部族群的归属感,通过字符的刻写与传播,让分散的氏族意识到“同出一源”,形成超越血缘的联盟认同;
2. 祭祀活动载体:寿光“圣城”遗址出土的多字符骨片,经考古学家张学海推测“排列有章法”,可能用于祭祀仪式——先民通过刻有始祖字符的骨片祭拜先祖,祈求庇护,而祭祀权大概率由部族首领掌控,进一步将“信仰权威”与“世俗权威”绑定;
3. 文化记忆传承:仓颉字符与“造字传说”结合,将“文字起源”与“始祖功绩”关联,使“记录文明”成为信仰的一部分,推动知识从口耳相传向符号记录转化,为社会复杂化奠定基础。
(二)聚落:以骨刻文遗址为中心的秩序管理载体
骨刻文的出土场景(如寿光“圣城”遗址、昌乐、龙山、临淄等遗址)表明,聚落是“信仰-军事”功能落地的物理空间。这种聚落并非简单的居住点,而是具备“三重属性”的中心:
1. 信仰实践中心:寿光“圣城”遗址作为骨刻文核心出土地,且有周代以来记载的仓颉墓,说明该聚落长期承担祭祀始祖的功能——刻有始祖字符的骨片可能在此制作、储存,祭祀活动在此开展,使聚落成为“信仰圣地”;
2. 社会管理节点:遗址中“多字符骨片”的存在,暗示聚落内已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需求”,如用字符记录氏族人口、物资储备或祭祀日程,而管理这些字符的群体(可能是巫师或首领)成为聚落秩序的维护者;
3. 军事防御基地:结合龙山文化时期(与传说中炎黄时代大致重合)的聚落特征,寿光、昌乐遗址大概率存在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这些设施与骨刻文军事相关记录(如蚩尤字符可能关联部族冲突)相呼应,使聚落成为“军事防御与日常管理”的统一体。
(三)军事:以始祖信仰为动员基础的安全保障力量
上古社会部族冲突频繁(如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军事活动的核心是“以信仰动员兵力,以聚落支撑后勤”,而始祖字符是军事动员的精神工具。具体逻辑为:
1. 军事动员的合法性来源:首领以“炎黄后裔”或“蚩尤部众”的名义召集兵力,通过展示刻有始祖字符的骨片,宣称“作战是为守护始祖血脉”,将军事行动转化为“捍卫信仰的正义之举”,提升士气与凝聚力;
2. 军事信息的简化记录:少量骨刻文可能用于记录军事指令(如“集合”“进攻方向”),虽无法与成熟文字的信息容量相比,但已具备“传递关键指令”的功能,降低军事行动的沟通成本;
3. 聚落与军事的协同:聚落的防御设施(城墙、壕沟)为军事行动提供庇护,而军事胜利又能扩大聚落的控制范围——如炎黄联盟若击败其他部族,可能将自身的始祖字符与信仰传入新占领的聚落,实现“军事扩张与文化扩张”同步。
三元一体核心在,
一国三军百胜时。
二、骨刻文始祖字符对中国历史演进的深层影响
笔者的破译主张能得到更多考古实证(如其他遗址出土同类字符、字符与器物功能的交叉验证),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填补“传说时代”的文字断层,完善早期文明脉络
此前中国信史的起点是商代甲骨文(距今约3600年),而炎黄、蚩尤时代(距今5000-4000年)长期被归为“传说”。骨刻文始祖字符若被证实为成熟文字的早期形态,将实现两大突破:
1. 传说的史实化衔接:通过字符与文献(如《史记》载炎黄“居东方”)、遗址(寿光仓颉墓)龙山时期流行的骨刻文字的互证,证明“炎黄蚩尤活动于山东”并非单纯传说,而是有文字载体的历史记忆;
2. 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验证:传统史观多以中原为文明核心,而山东骨刻文始祖字符(尤其是蚩尤、仓颉等东夷部族相关符号)表明,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存,推动“多元一体”文明起源观的实证化。
(二)重构汉字起源叙事,凸显东夷文化的贡献
笔者曾经提出“骨刻文始祖字符被甲骨文、金文、篆书和隶书所继承”,这一观点和事实,将修正汉字起源的认知:
1. 经中国考古研究所认定;1996年在桓台县田庄镇史家村挖掘发现的甲骨文,距今3600~3700年,比中原甲骨文早300多年。打破了“甲骨文单一起源说”:证明汉字的形成是“多区域符号融合”的结果,东夷骨刻文又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如“炎”“黄”字符的象形逻辑可能为甲骨文提供了借鉴;
2. 建立“文字-信仰”协同演变路径:汉字从“始祖象形”到“抽象表意”的演变,同步伴随“始祖崇拜”到“礼制信仰”的升级,说明文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文化制度的推动者。
(三)深化对早期国家起源的认知
“信仰-聚落-军事”三位一体的结构,是早期国家(部族联盟)形成的关键阶段。骨刻文始祖字符的存在,表明当时已具备“国家雏形”的核心要素:
1. 权威集中化:字符的破译与使用大概率由少数人(首领、巫师)掌控,说明权力已从“分散的氏族长”向“统一的联盟首领”集中;
2. 功能专业化:聚落内出现“制作骨刻文的工匠”“主持祭祀的巫师”“统领军事的首领”,社会分工细化,为国家机构的形成奠定基础;
3. 疆域意识萌芽:炎黄、蚩尤、仓颉等字符的地域分布(寿光、昌乐、龙山和临淄),暗示部族联盟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且通过军事行动维护“势力边界”,这是疆域意识的早期形态。
历史传承文聚气,
兵民奋进力无穷。
三、骨刻文始祖文化的现代传承路径与价值转化
无论骨刻文破译的学术争议如何,其承载的“始祖文化”已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主要聚焦“文化认同建构”与“文旅融合发展”两大方向,同时需规避“将学术争议商业化”的风险。
(一)文化认同:从“始祖符号”到“民族共识”的精神纽带
“炎黄子孙”的表述虽非严格史实,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而骨刻文始祖字符为这一符号提供了“物质化支撑”:
1. 地域文化认同强化:山东依托“寿光仓颉墓”“骨刻文遗址”,将“东夷始祖文化”纳入地域文化名片,如寿光旧志对仓颉墓的记载、笔者提出的“12位始祖久居山东”,让山东成为“始祖文化研究”的核心区域,增强本地民众的文化自豪感;
2. 民族文化认同凝聚:在全国层面,始祖字符的传播(如博物馆展览、学术科普)让“炎黄蚩尤”从传说人物转化为“有文字载体的文化符号”,尤其对青少年而言,具象的字符比抽象的文献更易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强化“多元一体”的民族认知。
3.信仰核心、部落首领、最高统帅,三位一体制度;对当代国家制度具有实际的重大影响。中国历代无论如何更迭无一不是传承了东夷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甚至多有御驾亲征的记载,所以无论哪个朝代离开了这一制度,这个朝代政权就会出现重大问题。例如:西汉自汉成帝开始,逐步放弃军权,后王莽掌握了军权,从而发生了一场大乱。这一制度5000年来从未变化,当代也不例外,一直传承了三位一体的制度,这一制度逐渐被世界各国所借鉴。
(二)文旅融合:从“考古资源”到“旅游瑰宝”的价值转化
笔者曾明确指出“东夷始祖文化将是山东文化旅游的璀璨瑰宝”,这一判断符合“文化是旅游灵魂”的规律,但需遵循“学术严谨性与旅游体验性平衡”的原则,具体可探索三条路径:
1. 遗址类文旅项目开发:应以寿光“圣城”遗址、昌乐骨刻文遗址为核心,打造“东夷文明体验园”,通过复原骨刻文制作流程(如模拟刻字、祭祀仪式)、建设始祖字符博物馆,让游客“触摸”上古文明,避免将遗址简单改造为商业化景点;
2. 文创产品创新:提取东夷始祖字符的象形元素,开发书法作品、饰品、文具等文创,如笔者手书的“骨刻文-甲骨文-隶书”演变系列,可转化为书画文创或数字藏品,让“古老字符”融入现代生活;
3. 文化节庆活动策划:结合“仓颉造字传说”“炎黄祭祀传统”,举办“山东始祖文化节”,邀请学者开展骨刻文科普讲座,同时组织祭祀大典、字符书法大赛等活动,实现“学术传播”与“旅游引流”的双赢。
(三)研究传承:从“单一破译”到“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推动
骨刻文始祖字符的研究,已超越文字学范畴,推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的交叉融合:
1. 考古层面:促使更多学者关注东夷文化遗址的系统性发掘,如对寿光仓颉墓周边区域的再勘探,寻找更多骨刻文或相关器物,为破译提供实证;
2. 学术争鸣层面:围绕“骨刻文是否为成熟文字”的争议,激发学术界对“原始符号与文字界限”的讨论,如钟鼎文专家杨现昌提出“文字演进有漫长过程”,推动早期文字研究的深化;
3. 教育层面:将骨刻文研究纳入高校考古学、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内容,培养“跨学科研究人才”,同时通过中小学科普读物(如《上古字符的秘密》),让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字起源的多元可能性。
结论
笔者关于山东骨刻文破译炎黄、蚩尤等始祖字符的研究,虽尚未成为学术界共识,但其价值不仅在于“是否破译成功”,更在于为探讨上古“信仰-聚落-军事”三位一体结构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现代始祖文化的传承开辟了路径。从历史维度看,若能获得更多实证,该研究将填补传说时代的文字断层,重构早期文明脉络;从现代维度看,始祖字符已成为凝聚民族认同、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
未来的传承与研究需把握两个核心:一是尊重学术争议,避免将未定论成果绝对化;二是坚守“文化价值优先”,让骨刻文始祖文化在传承中成为连接“上古文明”与“现代中国”的精神纽带,而非单纯的商业工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古老字符中挖掘文明基因,从始祖文化中汲取传承力量”的目标。
作者简介:
丁再献先生1952年出生于沂南县,字章甫,号北海。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诗人、国家一级书法家。研究员,同时受聘兼任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个人专著5部,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先生首先和家兄丁再斌系统破译出东夷骨刻文字,比甲骨文早了 1300 多年。然后又始创了骨刻文字书法艺术、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字发展历史。2013年通过了省级重大课题立项并结项。丁再献骨刻文书法艺术馆、文化广场等一批东夷骨刻文文旅项目相继建成。
来源:篆刻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