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9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探讨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整理 | 周舒义、平生
月球背面月幔更“干”
4月9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探讨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月幔水含量在揭示月球起源、岩浆活动、资源环境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界普遍认为,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原始地球,抛射出的物质经过重新吸积形成月球。这就是月球的起点——大碰撞起源假说。根据这一假说,撞击事件极其高温将会导致月球极度贫水。近20年来,月幔水含量研究存在富水和贫水的争议,所有发表的数据都集中在月球正面。
科学家通过嫦娥六号玄武岩揭示月球背面月幔更“干” |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采回了人类第一份月背样品。此前研究显示,其中玄武岩主期次喷发年龄为28亿年。研究人员对嫦娥六号玄武岩岩屑样品开展了源区水含量研究。结果显示,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水含量仅为1至1.5微克/克,是已报道数据中的最低值,表明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比月球正面月幔更“干”,原因可能是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事件改造了月幔源区的水。新研究为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说及月球后续演化提供了关键制约。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870-x
较冷季节怀孕,子女更不容易胖
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外部环境温度对人体能量代谢也有影响。《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4月7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较冷季节怀上的宝宝,他们体内的褐色脂肪组织(BAT)更活跃,能量消耗更快,而体重指数(BMI)较低,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堆积也更少。新研究表明外部气候会显著影响成年后的代谢健康。
褐色脂肪组织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是哺乳动物非颤抖产热的主要来源,对幼龄哺乳动物的体热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分析了683名日本健康参与者(年龄在3-78岁之间)的褐色脂肪组织密度、活性和产热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出生日期反推受孕时间(出生日期前约266天)。研究将10月17日至4月15日之间定义为寒冷季节,其余时间为温暖季节。结果发现,在较冷季节受孕,子女的褐色脂肪组织活性显著提高,与成年后能量消耗增加、产热增加、较低的内脏脂肪积聚和较低的BMI指数相关,寒冷诱导的的褐色脂肪产热能力要比温暖组人群高出约50%。而出生季节的冷、暖不会造成明显区别。
研究人员回顾分析了日本的历史气象数据,发现受孕前平均室外气温越低、昼夜温差越大,子女的褐色脂肪组织活性越高。而在妊娠期间的气候冷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作者推测,受孕前的低温环境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如DNA甲基化)影响亲本配子(特别是父本精子)与褐色脂肪组织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这种影响会在受精后传递给胚胎,从而改变后代褐色脂肪组织的活性。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5-01249-2
测定最精确中微子质量上限:不足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4月10日,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国际氚中微子实验(KATRIN)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公布了对中微子质量上限迄今为止最精确的测量结果,将其限定在0.45电子伏特(eV)以内,不足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KATRIN结果不依赖于对早期宇宙模型的假设,也不依赖于对中微子本性的假定,为粒子物理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
后会自发转变成另外一种类型,表明其具有非零质量。这构成了唯一有确凿实验证据的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然而测量它们的确切质量依然是粒子物理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KATRIN实验通过分析氚的β衰变能谱来限制中微子的质量。在衰变过程中,氚核转变为氦核的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反中微子,末态电子获得的最大动能受中微子绝对质量的影响,通过精确测量电子能谱,就可以反推中微子质量。在2019年至2021年间,KATRIN合作组在259天内测量了大约3600万个电子的能谱,数据量是以前的6倍。他们基于实验数据给出了电子中微子有效质量上限:
KATRIN实验计划在完成总计1000天的数据采集后于2025年结束。届时通过对全部数据集进行分析,研究人员预计能够在90%的置信水平下估计出接近0.3 eV预测值的电子中微子有效质量。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q9592
走神的好处:有助于无意识学习
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呀呀写个不停,远处操场上传来阵阵欢笑声。窗外树影轻摇,你眯起眼,思绪飘向天上薄薄的云……不必为此内疚——走神其实非常普遍,人类在醒着的时候,平均有30%-50%的时间在走神。一项新研究甚至表明,对于那些不需要太多注意力的简单任务,走神可能会提高学习效率。
走神(mind wandering)也叫“心智游移”,许多证据表明,走神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思维工作方式中正常的一部分。有时候,走神并不会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比如喝水,这项任务很简单且常见,即使你在走神,也能轻松“自动”完成。
新研究纳入37名参与者,其中30名是女性。研究人员安排他们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在此期间使用脑电图记录其大脑活动。这项学习任务简单易懂,无需刻意学习便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掌握。结果发现,参与者偶尔思绪飘忽,表现甚至比全神贯注时更好。与刻意走神相比,不经意间的走神效果更佳,尤其有利于参与者提取总结图形规律。在走神过程中,大脑皮层会出现类似于睡眠状态的神经活动,可以促进那些几乎不需要注意力的学习任务。
论文作者说:“大多数认知工作都着眼于全神贯注的主动学习。但生活中我们还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被动’学习。正如我们的大脑需要睡眠,或许我们也需要通过被动学习,或者说‘清醒休息’,从那些艰巨任务中得以喘息。”
相关论文:https://dx.doi.org/10.1523/JNEUROSCI.1421-24.2025
1万年前灭绝的恐狼真的被“复活”了吗?
4月7日,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声称,他们通过提取古老DNA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复活”了约1.25万年前灭绝的恐狼,并称其为全球首个成功复活已灭绝动物的案例。但不少专家指出,这和真正的灭绝物种复活相去甚远。
恐狼(Aenocyon dirus)是一种已灭绝的犬科动物,体型与北美灰狼接近,生活在距今约1.25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及南美洲,但已在第四纪灭绝事件中灭绝。Colossal Biosciences由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彻奇(George Church)和企业家本·拉姆(Ben Lamm)于2021年共同创立,致力于用科技手段复活灭绝物种。
从恐狼样本提取DNA | Colossal Biosciences
Colossal Biosciences表示,该公司科研人员从一块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1.3万年前的恐狼牙齿,以及一块来自爱达荷州约7.2万年前的恐狼耳骨中提取了DNA,将其与灰狼等其他犬科动物的DNA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了恐狼的独特特征,如肌肉质量、胡须长度、叫声等。
随后,科研人员从灰狼血液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EPC),再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灰狼的14个基因进行了20次编辑,使其与恐狼基因组匹配。基因编辑后的细胞核被植入去核的灰狼卵子中,再将45个卵子发育成胚胎,由两只家养猎犬“代孕”,最终诞下三只狼崽。
“复活”的“恐狼” | Colossal Biosciences
复活恐狼的消息宣布后,全球各地不少未参加这一项目的科学家表示,该公司宣布的成果与真正的物种复活存在差别。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遗传学家罗宾·洛弗尔·巴奇认为:“现代灰狼和恐狼之间存在许多基因差异,而科洛萨尔生物科学公司仅对灰狼进行了少量基因改造。”他说,经过基因改造的这些动物有白色皮毛,或许还有比灰狼更大的头骨,但外观相似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恐狼,“它们只是某种相当可怕想法的产物”。
恐狼并不是科洛萨尔生物科学公司想要复活的唯一物种。这家公司表示,他们的“复活愿望清单”上还包括猛犸象、渡渡鸟和袋狼(又称塔斯马尼亚虎)。今年3月,该公司宣布已复制出猛犸象DNA,并利用猛犸象DNA培育出一种“毛茸茸的老鼠”。巴奇认为,这“又是一个被过度炒作的故事”,这些“毛茸茸的老鼠”远不具备猛犸象的生理特征。(新华社)
泰坦尼克沉船时,锅炉工放弃了逃生
“泰坦尼克”号已在北大西洋3800米深的海底沉睡了100多年,然而人们对它的兴趣仍然没有消失。最近,研究人员对沉船残骸进行1:1数字化3D重建,揭示了这艘豪华巨轮沉没前的最后时刻。
英国深海测绘公司“麦哲伦”2022年夏天开展测绘工作。专业人员操控潜水器,共计耗时200多个小时,从各角度拍摄超过70万张图片,创建出沉船残骸的精确3D图像。图像显示,“泰坦尼克”号巨大的船首仍然立在海底,但在600米开外,船尾已成为一堆残缺不全的废铁。舷窗上的玻璃破碎,可能是在刮过冰山时损坏。
研究人员特别关注其中一间锅炉房。它位于船体断裂处。图像显示,一些锅炉炉身凹陷,这表明它们在坠入水中时仍在运行。研究人员在船尾的甲板上还发现了一个处于打开状态的阀门。这表明沉船时,蒸汽仍在进入发电系统。
研究“泰坦尼克”号的专家帕克斯·斯蒂芬森说,灾难发生后,锅炉工们没有自行逃生,而是选择留下来将煤铲入锅炉,维持照明,让船员可借助光亮尽快释放救生艇,因而挽救了很多生命。锅炉工们一直工作到沉船前最后一刻,最终全部葬身大海,“甲板上那个打开的阀门告诉我们这一切”。
此外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擦过冰山,“泰坦尼克”号船体上留下一连串穿孔。按照设计,即使4个水密隔舱被淹,“泰坦尼克”号也能保持漂浮状态。但根据模拟计算,冰山破坏了6个水密隔舱,水顺着这些只有A4纸大小的孔缓慢、稳定地流入隔舱,最终导致船只沉没。
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要多年才能完成本次数字化重建结果的彻底分析。斯蒂芬森说,“泰坦尼克”号每次只向人们讲“一点点”故事,“但每一次,都让我们欲罢不能”。(新华社)
大气微塑料通过植物叶子被吃进人体
4月9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发现,植物叶片对大气微塑料的吸收与积累现象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是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和人体的重要途径。
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微塑料,但其向上运输效率较低,对地上可食部分的贡献有限。大气中的微塑料污染广泛存在,如能被植物叶片直接吸收,将导致更直接的污染生态风险。
PS塑料颗粒在玉米叶片中的分布及推测的运移路径 | Nature
研究人员选择涤纶生产企业与垃圾填埋场等典型区域,采用质谱检测等技术定量表征树叶中微塑料的污染水平。结果发现,植物叶片中普遍存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合物及其低聚物,其含量随大气浓度和叶片生长时间增加而升高。部分植物叶片中PET和PS聚合物的浓度最高可达10^4 ng/g。采用高光谱成像(HSI)和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联用技术(AFM-IR),还在现场植物叶片中观测到了被吸收的PET、PS、PA(尼龙)以及PVC(聚氯乙烯)微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微、纳米塑料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被不断发现,植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单元,叶片中累积的微塑料能直接进入食物链,这一过程引起的生态与健康风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831-4
特 别 提 示
来源:返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