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浩,一个没有参加过红军,也没有上过军校的书生,却在1955年大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他的身上一定存在着过人之处,更让人着迷的是,他手下出了两位军委副主席,这就更让人敬佩林浩的能力。
林浩,一个没有参加过红军,也没有上过军校的书生,却在1955年大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他的身上一定存在着过人之处,更让人着迷的是,他手下出了两位军委副主席,这就更让人敬佩林浩的能力。
1916年1月6日,一个寒冷的冬天,西伯利亚的朔风呼啸而来,吹到了山东省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这里便是林浩的家乡,林家是这里的富农阶层,自小吃喝不愁。没有衣食之忧的林浩喜爱看书,父母就给他买来了许多书籍,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文学作品。
上了高中,林浩接触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知识,并深以为然,认为这才是人类社会演化的真理。
1933年10月,年仅17岁的林浩就经赵健民的介绍,加入了中共。那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全国搜捕中共党员。这个时候,林浩还敢不惧死亡,投奔组织,无疑证明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
不过,在蒋介石“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血腥政策下,山东的基层党组织还是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基层组织无法联系上级,也就不敢擅自行动。面对反动派的屠刀,林浩当起了重任,利用“读书会”的学生身份,广交朋友,保护了一些基层党员,并发展了一些新兴力量。
到了1935年,日本眼见国共两党争斗不休,便觊觎华北。华北的学生不甘国土沦丧,发起了“一二·九运动”。林浩也带领济南高中、第一师范的学生,发起了罢课活动,声讨了日本帝国主义。
次年夏天,高中毕业的林浩晋升为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成为山东党内极有影响的后辈青年。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就是秘密发展党员,等待时机。
1936年的九月,炎炎夏日,林浩顶着火辣的日头,只身来到费县讲习所,当上了语文教员,通过谈话、讲演会、办报等形式,聚集了一大批有理想的青年学子。
抗日战争全面的爆发,就是最佳的历史时机。林浩和同志们一道,放手发动群众,组织了抗敌后援委员会。这时的中共党员林浩不顾旧日的恩怨,支持了傅作义的绥远抗战。10月下旬,文弱书生林浩脱下了长衫,成了一名游击队员。
1938年1月,林浩领导了泰安、莱芜一带的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林浩任政委。支队成员有着社会的各色人员,工人、农民、学生、教职员工,应有尽有。手持武器更是五花八门,王八盒子、“汉阳造”、老套筒。
随后的一两年,林浩发展了游击战,开辟了莱芜根据地。1939年罗荣桓来到山东,见到了林浩,称赞道:“林政委,听说你才23岁,了不起啊!”
解放时期,林浩遇上了许世友。两人一文一武,配合相当默契,打出了解放军的威风。建国后,林浩成了教书匠。可是随后的中苏冲突中,林浩受到了冲击,暂停了职务,长达14年没有具体的工作可干。
幸运的是改革开放后,组织上为林浩平反。复出的林浩还是重拿教鞭,出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培养了迟浩田和张万年两位优秀军人。这两人日后都当上了军委副主席,为军队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6年,80岁的林浩因病离世。迟浩田亲自主持了丧葬仪式,还说道:“林浩是一位老战士,从不对党要求办什么事,他顺利时不骄不躁,治军治校敢于创新,是我永远的老首长。”
参考资料:
《林浩:从一介书生到开国少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来源:著作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