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我国除了沿海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地区等,都有大片盐碱地。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我国除了沿海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地区等,都有大片盐碱地。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盐碱地成为我国宝贵的后备战略耕地资源。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与利用,不仅能够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更是我们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开辟粮食增产新空间的关键举措。在日前举办的盐碱地治理成果交流会暨盐碱地治理产业集群成立仪式上,众多政府领导、学术界专家及企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关于盐碱地治理的诸多政策与技术成果。
河北省玉田县素有“冀东粮仓”之称,一直以来玉田县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部署精神,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县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市首位,是河北省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地之一。
“玉田共有约2万亩盐碱地,治理和利用是玉田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玉田县人民政府县长冯强介绍,沣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沣田宝)是玉田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直致力于盐碱地治理、土地地力提升、有机肥料生产等领域研究,科研成果丰硕,发展前景广阔。玉田县依托沣田宝的技术优势,大力推广土壤调理剂系列产品,盐碱地土壤环境持续改善,土地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玉田县委县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盐碱地治理和利用工作,助力企业发展。
近年来,唐山市高度重视盐碱地治理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盐碱地治理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唐山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肖润光在致辞中提到,唐山市坚持“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大力开展耐盐品种培育推广,滨稻8号、垦糯10号等一批耐盐高产优质品种不断涌现,让盐碱地长出了“金苗苗”;积极推广“暗管排盐”“条台田改良”等治理技术,不断完善农田灌排网格体系,昔日的盐碱荒滩,正逐步变为良田沃土;深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蓬勃发展,“盐碱地+特色水产养殖”“盐碱地+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盐碱地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截至2022年底,全市盐碱地改造成耕地95.4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80%以上,累计实施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项目8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88.61万亩,沿海县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19.64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40.3%,昔日的盐碱荒滩,如今已成为“生金沃野”。
河北历来重视盐碱地治理改造工作,全省曾经有1000万亩盐碱地,主要集中在滨海、坝上和黑龙港地区。经过多年治理改造,目前全省盐碱地面积已经减少到583万亩,主要分布在沧州、唐山、张家口等地,其中轻度盐碱地面积占80%,中度盐碱地面积占18%。这些盐碱地,既是挑战,更是宝贵财富。“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改造利用,将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志刚在致辞中说。坚持科技引领、政策支持,在实践探索中创新治理模式,不仅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还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以桑改地,向盐碱地要粮食盐碱地治理与开发利用,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盐碱地面积广阔,分布广泛,其治理与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增加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桑蚕产业的发展对于盐碱地治理具有独特优势。桑树作为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够在盐碱地上茁壮成长,并产生经济效益。通过种植桑树,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桑树治理盐碱地并提升地力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根系改良土壤结构。桑树具有发达的深根系,能穿透盐碱地表层硬壳,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盐分淋溶。其根系分泌物(如有机酸)可中和土壤碱性,降低pH值,同时刺激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积累,逐步修复土壤团粒结构。
二是生物脱盐与养分循环。桑树通过叶片泌盐机制及选择性离子吸收,有效富集钠、氯等离子,降低根际盐浓度。落叶归还土壤后,每年每公顷可增加3-5吨有机质,配合间作豆科绿肥,形成氮素循环,使土壤全氮量提升20%-30%。
三是生态调控水盐运动。桑树冠层覆盖减少地表蒸发30%-50%,抑制盐分表聚。蒸腾作用可降低地下水位1-2米,阻断毛细管输盐通道。实验数据显示,连续种植3年的桑树林能使0-30厘米土层含盐量下降40%-60%,有机质含量提升至1.2%以上。
该模式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协同作用,将传统工程治碱的“被动排盐”转化为“生物控盐”,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蚕桑产业链经济价值,实现盐碱地治理的可持续性。
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自2019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理念,规划先行、科技引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持续增强桑蚕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成员企业发挥桑树的生态功能,在盐碱地、尾矿地等“四荒”地上植桑造地,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不断拓展桑蚕产业新业态,以整合产业链为抓手完善桑蚕丝绸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品牌建设为着力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盐碱地治理产业集群的成立,无疑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并将为探索桑蚕丝绸产业与盐碱地治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副主席、河北农业大学原校长王志刚说。集群将加强与各方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战略指引,已经广泛开展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实践,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仍然面临治理成本高、水资源制约严重、改良后的盐碱地稳定性差等诸多现实问题。水盐运动基本规律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碱地在完善工程措施后,若不能持续采取洗盐排盐、土壤改良培肥等措施,容易再次返盐返碱。
“盐碱地治理利用工作要聚焦这些问题,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龙熹在会上提出,近年来,我国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战略指引,已经广泛开展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实践,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仍然面临治理成本高、水资源制约严重、改良后的盐碱地稳定性差等诸多现实问题。
对此,龙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立足实际,推动“育种”和“治地”紧密结合;二是坚持生态底线,推动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产业融合,推动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
“盐碱地治理产业集群的成立,是推动盐碱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相关各类主体积极性,提高盐碱地治理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龙熹说,盐碱地治理产业集群要搭建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盐碱地治理领域的科研合作与技术落地,定期发布成果,分享成功案例,促进整个行业技术水平提升,为我国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盐碱地治理技术再现新成果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智能监测、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持续攻坚,在盐碱地治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从“以盐治盐”的生态修复技术到耐盐碱作物的基因突破,从智能化的盐分监测系统到立体化的综合治理模式,这些新技术不仅改写着“不毛之地”的命运密码,更构建起“藏粮于地”的战略新支点,为全球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充满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建军提到,通过筛选功能性土壤益生菌,例如哈茨木霉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能够显著提升植物耐盐能力、促进根系生长,并降解土壤中有机质以改善盐碱环境。哈茨木霉菌可提高植物耐盐阈值,增强抗逆性;贝莱斯芽孢杆菌则具备耐盐碱特性,能促进养分循环、降低盐分积累。此外,水解酶类和氧化还原酶类可分解土壤有机质、减少有毒物质,增强土壤通透性。乔建军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稳定的人工菌群系统,优化菌群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盐碱地改良效果。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主任王秀萍详细介绍了其团队提出的“植物改土及梯次种植利用模式”:“我们进行了植物改土降盐培肥效果研究。在土壤全盐含量0.7%的泥质滨海盐碱地条件下,通过分析21种植物积累盐分离子的能力和对土壤盐分、容重、酶活性及养分性状等理化指标的影响,确定其改土降盐培肥能力。”
根据植物的耐盐性及对土壤改良效应分析,王秀萍团队初步构建了适宜滨海滩涂的植物品种“梯次推进”选择模式。滨海盐土适合种植对盐离子积累量较大的盐地碱蓬、费菜、田菁、冬葵等植物;重盐渍土苜蓿、秋葵、菊苣、地参、油葵、菊芋、桑树等;而中盐碱土则适合种植玉米、大豆、蒲公英等植物。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系统集成创新。对盐碱地综合治理的认识,从单一的改良工程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要构建以核心能力撬动前端资金到获取土地,后端到种植运营,再到产业导入的投融建运管模式,形成闭环。”中化环境修复(山东)控股公司技术总监杨坚介绍了吉林示范基地通过水田修复技术改良苏打盐碱地,目前已累计完成水田修复面积3131公顷,修复后水稻亩产达400千克以上;
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地旱田示范基地正在开展2122公顷盐碱地改旱田项目,期间组建了由6名博士(后)领衔的26人技术团队,形成了“工程+化学+农艺+生物” 旱田修复技术体系,专利8项,团体标准4项,探索以“修复+运营”模式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在新疆硫酸盐型盐碱地水土共治示范基地,正在开展1.2万亩示范项目。基于中化环境膜和盐碱地技术,建设集盐碱地治理、苦咸水淡化于一体的硫酸盐型盐碱地水土共治示范基地。
盐碱地治理中,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微生物技术是核心手段。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罗文海提出,通过开发低成本、低排放的好氧堆肥技术,筛选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等功能微生物,可加速有机物料降解,显著提升堆肥效率。团队研制与沣田宝合作研发的晶格水膜抗盐阻碱技术通过纳米颗粒吸附盐分、阻断返盐,配合水肥一体化管理,减少淡水消耗并提升脱盐效率。
会上,沣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铁成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该公司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他表示,盐碱地大多分布于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区域,历经多年的开垦开发,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已基本开垦,若没有大型引调水工程,集中连片开发盐碱地将难以达成。故而,当前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地区,盐碱地治理依旧是一个难题。
2018年,沣田宝经唐山市政府对接,引入了盐碱地治理的新型技术,并会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对治理机理展开研究,总结为“纳米粒子‘晶格水膜’阻盐阻碱技术”。
2024年,沣田宝认真总结了2018年以来盐碱地治理情况,结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王秀萍研究员团队就盐碱地治理技术田间应用数据,整合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乔建军教授团队、中国农业大学罗文海教授团队、河北农业大学王雅雅教授团队资源,针对化开发大、小、微三维度分级土壤治理体系,摒弃传统“宽泛覆盖式”改良方案,因地制宜的实现精准调理、降本增效。公司积极参与唐山市盐碱地治理,在曹妃甸区、玉田县、滦南县、乐亭县等多县区完成盐碱地治理16.5万亩。其中,在曹妃甸农业农村局组织的盐碱地治理项目中,作物增产达11.6%。
“产业集群的建立,不仅要有强大的科研力量,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市场的推动,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陈铁成表示,期待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未来,沣田宝将继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为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素璇
来源:优质农产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