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原型是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04 23:19 2

摘要:12月的海南岛户外炎热依旧,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出现了一位熟悉的老人身影。他肤色黝黑,后背微驼,头戴一顶旧草帽、两脚沾满泥土,时而猫着腰,时而单腿跪地,脸几乎埋在谷苗中,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记录,任凭汗水流进眼里。

开花 去花药 去雄一株株认真比较 仔细记录寒来暑往 冬去春来

失败,实践;再失败,再实践

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

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援非项目


这是人物传记电影《谷魂》中的一幕幕场景

改编自河北省杂交谷子创新技术中心主任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赵治海

科研团队先进事迹

《谷魂》‌讲述了赵治海带领团队历经几十年

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最终攻破“杂交谷子”世界技术的科研难题

创造了“张杂谷”亩产811.9公斤的

高产世界纪录

使我国农业“杂交谷子”技术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谷子,古称稷、粟

去皮后俗称小米

谷子为“百谷之长”

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

后因品种单一退化 产量低

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一粒种子

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赵治海带领团队繁育成功的谷子品种

将谷子亩产量从200-300公斤

提高到400-600公斤

当赵治海带着他研发的杂交谷子和普通谷子

来到央视“开讲啦”现场

主持人看着面前截然不同的两种谷子

一高一矮,一壮一瘦

不禁风趣地说

“这就像我和姚明站在一起一样”

目前,赵治海与团队研发的“张杂谷”系列品种

在全国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

增产粮食逾40亿公斤 实现节水40亿方

助力农民增收120余亿元

因突出贡献

赵治海被誉为“杂交谷子之父”

与袁隆平并有

“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之称

民族魂、中国粮

为了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农业科技的好雨撒向绿色田野

用小种子 创造了大奇迹

赵治海与团队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杂交谷子如何默默守护中国饭碗?

12月5日

电影《谷魂》将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让我们一起了解那些台前幕后的故事吧→

向科技要粮食突破“杂交谷子”的世纪难题

12月的海南岛户外炎热依旧,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出现了一位熟悉的老人身影。他肤色黝黑,后背微驼,头戴一顶旧草帽、两脚沾满泥土,时而猫着腰,时而单腿跪地,脸几乎埋在谷苗中,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记录,任凭汗水流进眼里。

赵治海在海南的谷子实验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转眼,赵治海来南繁育种已30年了,为了赶科研进度,他像候鸟一样,每年往返在张家口和海南岛之间,将青丝染成了白发。

时间追溯到1982年,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赵治海,来到张家口坝下农科所工作,成为了一名研究“谷子”的科研人员。

赵治海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期间。

当时,“谷子”研究是一个冷门的方向。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谷子杂种优势育种技术。20多年里,全国20个省市的30多家科研单位进行攻关,却均未取得突破,于是很多单位放弃了杂交谷子课题。而自称“笨人”的赵治海却扛起了啃这块“硬骨头”的重任。

可是,研究杂交谷子,只靠热情和奉献不行,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方法。

谷子不育系的培育、解决繁殖方法和高产杂交种选育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赵治海的科研之路能成功吗?

彼时,随着杂交品种的育成,玉米、高粱等作物都进入高产阶段,而谷子亩产却一直在200斤以下徘徊不前。赵治海和团队的科研进展也几乎停滞,“每天睁开眼,我们都带着希望去试验,然而屡试屡败,希望一次次破灭,压力非常大。”

赵治海和团队成员交流科研试验情况。

在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赵治海决定抛开过往一味照搬水稻、高粱研究的模式,大胆采用光温敏两系法潜心研究。为找到一棵不育株,他们需要像大海捞针般地在试验田的几十万株谷穗中,一株株观察、比较,而后才能大规模育种。可几年光阴转瞬即逝,他们依然没有成功。

经过数以万计的失败与实践,对成千上万个种质材料进行选配、杂交、组合,几代的筛选、考验、培育。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赵治海和团队终于成功选育出第一个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这是我国谷子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这一天,赵治海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

赵治海在“张杂谷”育种试验田。

选育成功,让谷子的杂交提供了可能,但这仅仅是个前提,谷子培育周期漫长,从测配、繁育到推广,往往需要数年时间。

又经过6年的繁育,团队持续攻关,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它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了1200斤,被誉为谷子杂交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随后,赵治海和团队不断攻克难题、开拓创新,先后繁育成功“张杂谷”系列品种20多个,形成适应水、旱地,春、夏播,早、晚熟配套的品种格局。

赵治海和助手分析试验数据。

其中,“张杂谷5号”创造过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之最,成为继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之后粮食大幅增产的又一重大突破,赵治海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杂交谷子之父”。

赵治海却说:“‘杂交谷子之父’称号不是我一个人的,只是恰好在我这里做成了,这是两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将小谷子种向大世界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金秋时节,五谷飘香。“张杂谷”一串串硕大的谷穗低垂,迎来沉甸甸的收获。

“旱地英雄”——“张杂谷”。

据了解,“张杂谷”还有一个形象的称呼——“旱地英雄”。“谷子杂交种具备高产和节水双重特性,对中国这样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较大的国家来说尤为珍贵。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赵治海介绍。

赵治海在张杂谷新疆戈壁滩示范基地。

1958年,赵治海出生在张家口怀来农家,那里土地贫瘠,多风沙、缺水,谷子是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但产量低,农户能吃小米饭都十分不易。这份记忆深深镌刻在赵治海心中,也成为他科研的动力源泉,“让老百姓吃上好品种的谷子,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善。”

可“张杂谷”发明之初,赵治海找过很多单位,却没有公司愿意推广;找了农户,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种植。

为了让乡亲们相信“张杂谷”,他常常十几天连轴转,去农民家里,去田间地头,向他们进行讲解。

2019年9月29日,赵治海与谷子专家在山西省应县“张杂谷”高产示范田组织现场实收测产。

通过赵治海与团队经年累月的技术咨询、讲课培训、实地考察,乡亲们种植“张杂谷”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很多农村组建起了合作社,使种植、农机、加工、储运、保险一体化的“张杂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在赵治海的电话簿里存了四五百位乡亲的电话。有一次,赵治海接连收到二十多个内容几乎一致的电话:“老赵,你那还有谷种吗,我们买不到谷种了,帮我弄点谷种。”这些电话,让赵治海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这些年的付出值得了。

近年来,赵治海带领团队辗转于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特有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出各种“升级版”的“张杂谷”。如今,从坝上的高原,到黄土高原腹地的干旱区,再到天山南麓的戈壁滩……“张杂谷”已成为充满希望的“金种子”。

赵治海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培育出“张杂谷”系列品种24个,在全国17个省区累计种植4000多万亩,增产粮食逾40亿公斤,让中国粮仓装上了更多中国粮。

“发展张杂谷新质生产力,推进盐碱地粮饲增产”,2024年3月,赵治海在全国两会上的建议。为了宣传推广“张杂谷”,连任全国人大代表17年来,每次参会手拿一把谷草已成为赵治海的标配。

连任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每次参会都随身携带着一把谷草。

在赵治海做客的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有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照片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并排而坐、相谈甚欢,他们身后的墙上挂着“超级杂交水稻”的大幅画,两人之间的茶座上摆着赵治海带来的杂交谷子,硕大饱满的杂交水稻与杂交谷子交相辉映,主持人看后不禁感慨“这两个人坐在一起就犹如两座大粮仓,让人莫名安心”。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希望谷子在盐碱地等边缘土地的种植面积超过2亿亩,能增产上百亿公斤粮食,总产量能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赵治海满怀希冀地说,他将进一步加大谷子新品种研发力度,提高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同时,“张杂谷”也插上了翅膀,飞出了国门。目前,张家口市农科院已在非洲开展杂交谷子试验示范工作超过16年,在乌干达、布基纳法索、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多个国家引种谷子并成功种植推广。

非洲学院学生学习“张杂谷”种植技术。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2023年定为“国际小米年”,认为谷子等小颗粒谷物对未来全球食品安全保障意义重大。

“张杂谷”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南南合作核心项目向全球推广。

这些年来,赵治海越来越坚定了一个梦想:要让杂交谷子亩产超过2000斤,在全球种到上亿亩,让全世界的人们不再挨饿,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用电影传颂科学家精神《谷魂》讲述感人事迹

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赵治海的奋斗仍在路上。

“张杂谷”制种田。

多年在田间风里来雨里去,赵治海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然而,他一进入试验田,就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身上的病痛也就抛之脑后了。有一次,赵治海因劳累过度,晕倒在试验田中,过了好久才被同事发现。医生建议他休息,但他坚持每天打封闭针干活。

“这是没办法的事,只要错过一点,就可能试验失败,整个团队的工作又要推倒重来了。”赵治海说。

如果让他在生命与杂交谷子事业之间作选择,赵治海说,他还是会坚定地选择杂交谷子:“因为这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这些苦痛都算不了什么。”

在海南繁育基地,赵治海在采集珍珠粟的花粉。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赵治海的成绩,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他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张杂谷系列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事业成功后,伴随着鲜花和掌声,还有更多大平台的工作机会,但是赵治海却不为所动,坚守农业科研的初心。“平台大不一定更适合杂交谷子,条件好也不一定更有利于研究。搞科研要的是脚踏实地,能把杂交谷子再推上一个高峰,种植面积扩大到两亿亩,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赵治海说。

一粒谷 一生情

赵治海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谷魂》则是根据赵治海科研团队改编的人物传记电影

影片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勇于担当、情系大地、为民服务的情怀;再现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坚持自主创新、振兴民族种业的感人事迹。

为了拍摄更加真实,还原农业科学家艰苦奋斗史,赵治海被邀请亲临剧本研讨会和拍摄现场,给予了最真实和专业的指导。

片场科普课,右一为赵治海。

剧组种植了约60亩的“张杂谷”,真实还原谷子从播种、发芽到收获全过程。因谷子受天气影响,为了抢抓拍摄进度,剧组主创团队横跨张家口、巴林左旗、三亚、石家庄等地,行程3000多公里。

电影剧照。

曾出演过《士兵突击》等剧的演员高锦对赵治海深层理解是“心里干净 心里安静”,他希望自己全面而完美地刻画出赵治海的内心。

高锦(饰演赵治海)的剧照。

影片将让我们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有更深的认识

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更强的信心和责任

让我们一起跟随《谷魂》的脚步,看“土专家”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小谷子如何创造世界奇迹。一起来体验电影讲述带来的视觉盛宴与心灵共振吧!

(综合新华社、央视、中新网、《党建》、河北日报、燕都融媒体等媒体图文信息)

供稿:河北省科协

编辑:陈尽美

责编:胡安妮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