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阻挠他国参加中国胜利日阅兵、公然诋毁《南京照相馆》历史真相、石平事件持续发酵这一连串操作,瞬间点燃了中国民众的怒火。
2025年的中日关系,再度陷入冰点。
日本阻挠他国参加中国胜利日阅兵、公然诋毁《南京照相馆》历史真相、石平事件持续发酵这一连串操作,瞬间点燃了中国民众的怒火。
社交媒体上,"支那"、"小日本"等尘封多年的历史称谓再度刷屏。很多人不知道,这些称呼背后,藏着一部横跨千年的心理战争史。
日本用"支那"侮辱我们,而中国历史上给日本起的名字,足足有十多个,每一个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军国主义的脸上!
“支那”这个词,听起来刺耳,但它的出身其实相当高贵。它源自梵文“Cina”,是古印度对中国的尊称,意为“智慧之国”。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明确记载,印度人称中国为“摩诃至那”,就是“大中国”的意思。连唐太宗写诗都用过这个词,可见在当时,这完全是个褒义词。
这个词传入日本,是通过佛教渠道,公元9世纪,日本遣唐僧空海、最澄等人把佛经和这个词一起带回了日本。
在随后上千年里,日本一直用“支那”来尊称中国,就像我们说“印度”、“波斯”一样平常。
但一切的转变,发生在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曾经的学生打败了老师,日本的野心极度膨胀。
他们开始故意扭曲“支那”的含义,给它注入轻蔑、侮辱的色彩。当时在日的中国留学生,走在大街上都会被日本小孩追着骂“清国奴”!
这还不够,1913年,日本内阁竟然正式决定在所有官方文件中,不称“中华民国”,只叫“支那共和国”。这是明目张胆的政治侮辱!
更恶毒的是,日本故意把“支那人”限定指长城以内的居民,而把东北人叫“满洲人”、内蒙古人叫“蒙古人”、西藏人叫“吐蕃人”。
他们从称呼上就企图分裂中国!
到了侵华战争时期,“支那”已经彻底沦为侵略工具,“支那事变”、“北支那方面军”、“支那派遣军”……每一个名称都沾着中国人的血!
直到1946年,战败国日本才被迫在公开场合禁用“支那”一词。
但真正让日本闭嘴的,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
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把美军打回三八线时,日本人才真正意识到,那个任人欺凌的“支那”,已经死了!
如果说日本用“支那”玩的是阴险的政治操作,那中国历史上给日本起的名字,简直就是一部从祖宗辈分就开始的降维打击,我们起的每个名字,都精准戳中日本的痛处!
第一个就是“倭国”,这可是载入正史的官方称呼!公元57年,日本使者来东汉朝贡,光武帝刘秀直接赐了一枚金印,上面刻着五个大字:“汉倭奴国王”。
注意这个“倭”字,在古汉语里就是矮小、顺从的意思,“奴”就更不用说了。
这枚金印1784年在日本福冈出土,现在还在福冈博物馆躺着,每一个去看的日本人,都得直面这个历史耻辱。
第二个名字叫“东夷”,这是秦汉时期的叫法,从中原视角看,东方部落都是未开化的“夷”。那种居高临下的蔑视感,隔着两千年都能感受到。
等到唐朝,两国蜜月期,名字也变得浪漫起来。
“扶桑”、“东瀛”、“蓬莱”……这些来自神话仙境的美称,其实反映了当时中国对日本的文化优越感,就像给宠物起个好听的名字似的。
最绝的是“日本”这个国名本身,居然是中国赐的!
据《史记正义》记载,日本因为觉得“倭”字太难听,多次求唐朝皇帝改名。
武则天执政时,大笔一挥:既然你们在日出之地,就叫“日本”吧。连国名都是中国给的,这段历史日本至今不敢深究!
元明时期,画风突变。“倭寇”这个称呼横空出世!为什么叫“倭寇”?因为来的就是日本倭人,干的就是海盗勾当!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百年?就因为“倭寇”二字深深烙进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
到了近代,中国人的命名更加犀利。
“小日本”既骂它国土小,又嘲它个子矮。
“鬼子”这个称呼源于侵华日军的残暴行为,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侵略者已经不能算人,是“鬼”,《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歌,唱的就是整个民族的血泪仇恨!
这些名字每一个都像一把刀,插在日本的历史自尊心上。
为什么日本右翼至今耿耿于怀?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称呼背后,是中国曾经的文化霸权和历史地位!
很多人觉得,不过是个称呼,至于这么较真吗?但在国际政治中,命名权就是话语权,话语权就是统治权!
日本为什么死死抱着“支那”不放?因为他们想通过这个称呼,永远把中国定格在“落后挨打”的历史印象里。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殖民主义,是打不过今天的你,就去侮辱昨天的你。
中国为什么能给日本起这么多名字?因为从汉唐到明清,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文化中心和秩序制定者。
就像老师给学生起外号一样,中国起的每个名字,都反映着当时的中日地位关系,无论是尊称、蔑称还是俗称,中国始终掌握着命名的主动权。
直到今天,这场“起名战争”还在继续。日本右翼媒体偶尔还会偷偷用“支那”,中国网络上“小日本”也依然存在。
这些称呼之所以能刺痛对方,是因为它们背后是千年来的民族心理记忆。
对于中国来说,记住“支那”的耻辱,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对于日本来说,不愿面对“倭国”、“鬼子”等称呼,是因为它们揭穿了所谓“神国日本”的历史幻象。
从中日的“起名战争”可以看出,国际关系中没有小事,一个称呼背后,可能藏着千年的历史恩怨和心理较量。
日本用“支那”侮辱中国,反而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遗毒,中国给日本起的十个名字,则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日本想要掩盖的历史真相。
2025年的今天,中日关系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纠缠于历史称呼的相互伤害,还是真正面向未来?答案取决于日本能否彻底反省历史,也取决于中国能否在保持警醒的同时展现大国气度。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日本还想用“支那”这种小动作来寻求心理平衡,那他们最好先准备好接受更多历史事实的打脸,因为中国的历史书里,还藏着更多让他们无地自容的真相!
来源:玉惜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