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往事:杨伯涛和王耀武争吵要动手,有一人却挡在王耀武身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5 20:44 2

摘要:1948年,随着国民党军在战场上连连败退,有两名国民党军将领被俘,一位是在山东济南的王耀武,另外一位是在淮海战场上的杨伯涛...这两人说起来颇有“渊源”,因为在抗战期间的1945年湘西会战当中,王耀武作为第四方面军的司令也曾是杨伯涛的上级。

原国民党18军少将军长杨伯涛--图片来自于网络

1948年,随着国民党军在战场上连连败退,有两名国民党军将领被俘,一位是在山东济南的王耀武,另外一位是在淮海战场上的杨伯涛...这两人说起来颇有“渊源”,因为在抗战期间的1945年湘西会战当中,王耀武作为第四方面军的司令也曾是杨伯涛的上级。

可是两人在抗战结束,兵败被俘进入功德林之后,杨伯涛却因为湘西会战当中,眼睁睁看着日军从自己的包围圈逃脱却被下令不能追击...因为这件事情跟王耀武大吵起来,激动之处杨伯涛就要对王耀武动手,可就在此时有一人立即站了出来并挡在了王耀武的身前大声道:“要动王军长先过我这一关!”

此人曾经74军的一位中下级军官,跟随王耀武在抗战期间打满全场,他脾气火爆性格急躁,但往往都是充当敢死队长和日军进行过十几次的近身搏斗和白刃作战。那么此人是谁,他为何要这么急着站出来,杨伯涛后来动手了吗?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述一下功德林的一件往事,杨伯涛为何斥责王耀武为“日军的功臣”?王耀武这位忠心耿耿下属反驳杨伯涛的经过。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抗战悍将杨伯涛,以黄埔七期的资历却担任国民党“五大主力”18军的主官,兵败被俘进入功德林后,却对上司黄维有些瞧不上,也对王耀武颇为“不屑”!

湘西深处,侗族村落的晨曦中,1909年的一天,芷江一户贫寒人家迎来了一个瘦小的男婴。

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在淮海战场任黄维12兵团18军少将军对的杨伯涛。

命运给了他艰难人生伊始:他的父亲过早离世...留下母亲独自抚养一家老小。每当孩子们因生活艰辛而抱怨时,杨母总会凝视着年幼的杨伯涛语重心长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当自强不息。"这句话如同火种,在少年杨伯涛心中埋下了不屈的种子。

穿着破旧的布鞋,忍受着肚中饥饿,杨伯涛咬牙念完小学。

他对知识的渴望如同沙漠中的旅人对水的渴求,然而家境的窘迫使他在中学仅仅坚持了一年便不得不辍学。

1926年,机会来了!

北伐的消息传到湘西山区,十六岁的杨伯涛看到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他背起简单行囊,投身于黔军王天培部队,由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从普通学兵到排长,杨伯涛善于打仗的本事逐渐显露,随后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七期,在这学习排兵布阵和指挥作战。

1935年,陆大向他敞开了大门。然而当硝烟弥漫时,抗战号角吹响之际,杨伯涛放下课本踏上驰援淞沪前线的征程。

1937年的淞沪,杨伯涛时任18军的一位少校营长,带领将士镇守战略要地罗店。日军的钢铁洪流汹涌而来,飞机的轰鸣与重炮的咆哮日夜不息,面对如此险境杨伯涛白天在敌军炮火密集时战略性撤退,夜幕降临后又悄然反扑。

这块关键阵地在短短数日内十余次易手,每一次反攻都让该部伤亡惨重!

战况最为激烈时,杨伯涛将营指挥所前移至最前沿战壕与普通士兵一起构建阻击工事。

有士兵后来回忆道:"杨营长就像一根钢钉,牢牢地钉在阵地,任凭日军炮火如何猛烈,就是纹丝不动。"淞沪之战后,年仅二十八岁的杨伯涛连升两级,晋升为上校参谋主任。

杨伯涛后来回忆,在面对装备优势明显的敌人时,灵活多变的战术比盲目硬拼更为重要!

抗战进入尾声的1945年,此时的杨伯涛已经升任为少将师长,成为胡琏的嫡系下属。

日军为了摧毁芷江这个盟军的空中跳板,集结了八万多兵力发动湘西会战。

此时已是十八军十一师师长的杨伯涛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部队昼夜兼程奔赴战场。

因为杨伯涛就是湘西人,士兵们得知这是为保卫师长家乡而战,士气高涨,沿途高呼:"为师长家乡争光!"

战场上,杨伯涛率部到达指定阵地,他准确把握战机指挥部队截击日军,充分利用美式榴弹炮的射程优势,有效压制敌军火力。

随后,他派精锐部队抢占石下江战略要地,切断了日军的退路。

这一系列精准的战术安排使守军一举歼灭日军一个完整步兵联队及其辎重部队,缴获了日军大量装备和战马,成为雪峰山会战当中的一场漂亮仗。

战役中,当日军依照传统战法发起"刺刀冲锋"时,杨伯涛临危不乱命令士兵以美制卡宾枪构筑起密集火力网。

在现代火力面前,日军的冲锋队伍如割麦子般成片倒下...战斗结束后,杨伯涛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芷江,受到当地人欢迎。

抗战结束后的1948年淮海战役,杨伯涛被任命为国民党精锐部队十八军代理军长,隶属于黄维指挥的第十二兵团。

然而战场上的态势瞬息万变,且跟指挥者的固执己见密切相关...身为兵团司令的黄维刚愎自用,不顾战场实际情况。

杨伯涛凭战场经验多次向黄维建言,主张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开华野的包围圈,但黄维依然坚持按照预先制定的作战计划行事,固执地将机械化兵团带入双堆集这片狭小地带最终陷入重重包围。

1948年12,12兵团覆灭的那一刻杨伯涛的内心崩溃,他奔向河边试图投水自尽。然而冬日的河水冰冷刺骨,本能的求生欲望使他最终挣扎着爬上岸边,最后被俘。

被俘初期,杨伯涛试图隐瞒身份,自称只是一名"书记官"。但他身上的貂皮大衣和脚上的皮靴显然不是国民党普通军官能够拥有的“奢侈品”,很快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份。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一度绝食抗议,内心充满对命运的不甘,在与昔日同僚黄维的交谈中,他甚至尖刻地讽刺道:"正是你那套呆板的战术,害死了我们整个兵团!"“黄维是个外行!”

杨伯涛的转变源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

当他得知志愿军成功将装备精良的美军逼退时,震撼之情溢于言表。"原来我们输给的是真正有实力的对手!"这一刻,他心中的执念终于松动。

觉悟后的杨伯涛,展现出了他的行动,他主动联合宋瑞珂、覃道善等原国军将领,组建了"临时参谋部",倾注心血撰写了长达六万余字的《战术之研究》。这份深入分析美军装备优劣、战术习惯及后勤体系弱点的研究报告,甚至预判了"磁性战术"和"火海战术"等后来在战场频繁出现的美军战法。

在功德林期间,杨伯涛还带头参与炒制干粮支援前线的工作,当汗水浸透衣衫时他对身边的人感慨道:"当年在双堆集若有今日之心,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这句话中包含着他的醒悟。

然而,即使在战犯管理所这样的环境中,昔日的军事分歧依然引发了争执。

杨伯涛与曾任第四方面军司令、第二绥靖区长官的王耀武之间爆发了激烈争吵,起因竟是1945年那场雪峰山会战!

1945年春天,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时,绝望的日军仍不甘心就此认输,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湖南芷江的机场,这不仅是轰炸日军的重要基地,更是当时盟军补给的空中生命线。

日军调集了八万精锐部队分三路向雪峰山地区进发,企图一举摧毁芷江机场,进而威胁川渝一带。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国民党以第四方面军司令王耀武为指挥,集结了二十余万精锐部队,依托雪峰山区复杂地形构筑防御工事。

蒋中正亲自将这场战役定位为"最后的屏障",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战役初期,王耀武等人凭借美式装备和有利地形,成功遏制了日军的攻势,特别是以湘西子弟兵为主力的杨伯涛部队,在石下江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惨烈厮杀,全歼日军一个联队,并形成了对敌主力的包围之势!

4月中旬,战局迎来关键转折点。

时任十八军十一师师长的杨伯涛指挥部队抢占了石下江要隘,这是日军撤退的必经之路...若他们坚守这一阵地,日军主力将陷入"瓮中捉鳖"的绝境,然而就在胜利在望之际,王耀武突然下达了令人费解的撤退命令,要求杨伯涛放弃石下江阵地转而集中兵力攻击日军侧翼,这一命令让前线将士陷入困惑:明明胜券在握,为何要眼睁睁看着日军逃逸?

杨伯涛拍案而起,连续三通电话打向司令部,声音竟带着几分哽咽。

握着话筒的手微微颤抖,他始终无法接受这道命令的荒谬。

可军令铁律如山,即便是他这样的老将,最终也只能咬牙切齿地下达撤军指令...眼睁睁看着日军主力从天罗地网中溜走!

日军精锐趁着这道突如其来的缺口,如泄闸之水般喘息着奔逃而出,竟保全了六万余精兵。

这场战役虽然歼灭两万余日军,堪称对日军的作战胜利,然而对于亲历其境的指挥官们而言,却有些难以释怀。

全歼日寇主力的千载良机,就这样从指缝间流走!

杨伯涛更是将此刻铭刻进灵魂深处,视作"自己军旅生涯最无法洗刷的耻辱"。

杨伯涛对王耀武积怨已久,就在他打算对王耀武动手的时候,王耀武的嫡系下属、也是他山东的老乡、跟随他打满抗战全场的陈传钧却站了出来!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49年之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院落里,杜聿明、黄维、杨伯涛、王耀武、宋希濂等人都“聚集”在一起了。

原国民党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正低头踱步,忽然间,他抬眼望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迎面走来。

这人身形瘦削,面容沧桑,但却依旧带有一丝将军的气质,此人正是他昔日的上级,原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第四方面军司令王耀武。

此时,这两位抗日将领如今都已聚集在这片红墙黄瓦之间。

论理,他们本应惺惺相惜,毕竟共同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又同样在同一年被俘获改造。

但杨伯涛的眼神却在刹那间由平静转为愤怒。

他几步上前突然扯住王耀武的衣领,声音嘶哑地怒吼:"你啊你!你就是日本人的功臣,我们的罪人!"这一声暴喝如同捅破了一层尘封已久的窗户纸...数年前雪峰山战场上的谜团,在此时被揭开。

杨伯涛满脸通红,眼中几乎要迸出火来。他的愤懑积压已久。

为何在雪峰山战役中,明明胜券在握的时刻王耀武会下达撤军令?难道他与日军之间有不可告人的交易?这个疑问缠绕了他许久!

面对曾经下属的怒火,王耀武却只是苦涩一笑,眼角的皱纹里似乎藏着无尽无奈:"老杨啊,我也是奉命令行事啊,你是遵照我的命令执行,这事与你无关。"他的声音平静,却掩不住其中的沧桑与无力。

特赦1959剧照,王耀武(右一)--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样的解释只会火上浇油,杨伯涛咬牙低语:"放虎归山的罪责,我这辈子都无法释怀..."情绪已然失控,两位白发苍苍的将军开始剑拔弩张,眼看就要挥拳相向。

王耀武在抗战期间是"抗战铁军"七十四军的灵魂人物,面对杨伯涛的质问,脸上浮现出复杂难辨的表情,当年在湘西指挥作战的雪峰山会战中,他确实下令撤退,导致被围困的日军主力逃出生天。

杨伯涛的拳头已经高高举起,这时候院落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厉喝:"住手!要动王军长,先问问我答不答应!"

一个身影箭步上前,横在了两人之间,此人体格健壮,右耳却残缺不全,显然是战场上留下的伤痕,这位突然出现的人,正是同样被关押在功德林的另一位国民党少将,陈传钧。

作为黄埔五期的毕业生,七十四军的悍将,陈传钧对王耀武的忠诚似乎超越了对胜败的执念...

陈传钧其人,跟王耀武是同乡,也是七十四军当中被忽视的一员悍将,抗战打满全场,经常充当敢死队指挥官,“要动王军长先过我这一关!”

细细追溯,陈传钧与王耀武还是同乡。

因为王耀武是山东泰安人,而陈传钧来自山东省滕县(今滕州市)人,这层地缘关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往往被视作同乡情谊。

1937年淞沪会战的惨烈战场,炮火连天中,一位年轻的营长正指挥着一队疲惫不堪的士兵向日军阵地发起又一轮冲锋,尖啸的子弹擦过他的钢盔,却未能动摇他的决心。

这名军官,就是日后被战友们称为"七十四军最悍不畏死的旅长"的陈传钧。

1926年陈传钧考入了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第五期,在肃杀的军校生活中,陈传钧对北伐事迹痴迷不已,常常在深夜的灯火下自语:"军人当以战功立身,生死置之度外。"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传钧所在的七十四军成为最早投入淞沪战场的军队之一。

时任1营少校营长的陈传钧加入到阻击日军在罗店的作战行动。

10月,在争夺刘行的激战中,他率领一营三次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阵地。

当时,陈传钧所率领的营战前满编600多人,战后仅剩127人幸存!

然而陈传钧本人左臂中弹,却仍坚持站在最前线指挥作战,被士兵们称为"铁臂营长"。

淞沪会战失利后,七十四军奉命撤至南京负责守卫光华门防线。

随后日军第九师团的铁蹄越过江防直扑光华门,面对这支装备精良的侵略者,陈传钧率领残存的部队与友军紧密配合,当日军战车咆哮着向城墙推进时,他组建了一支"敢死爆破队",挑选20名身手矫健的士兵每人背负成捆的手榴弹,在他的带领下向日军装甲车发起了悲壮的反冲锋。

那一天的光华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防线三次易手,陈传钧的军装被弹片撕成碎布,身上多处负伤,却依然手持一挺机枪在摇摇欲坠的城头不停扫射,直到接到最后的撤退命令!

南京陷落后,陈传钧随部队突围了出来。

在后来的万家岭战役军官会议上,他曾以南京保卫战的惨痛教训告诫同僚:"固守待援若成孤军,便是自陷死地,主动出击,才是生存之道。"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被围困的日军师团企图从张古山一带的缺口突围,陈传钧身为营长,和旅长率领一个突击队执行夜袭任务切断日军侧翼退路。

当晚暴雨倾盆,山路湿滑难行,士兵们反穿雨衣(将白色内衬朝外作为伪装),沿着近乎垂直的山壁悄无声息地攀援而上,成功突入了日军的后勤辎重营地。

这次奇袭不仅焚毁了日军的30多处弹药库,更缴获了一批标有"绝密"字样的作战地图,为后续的围歼行动提供了宝贵信息。

在长达半月的拉锯战中,陈传钧和友军306团一起,白天将主力撤至山体反斜面避开日军的炮火轰炸,夜间则派出小分队沿着隐蔽小径袭扰日军的补给线。

七十四军的战报详细记载了这段事迹,陈传钧指挥的305团第一营,在万家岭战役中毙伤日军超过500多人,而友军306团2营更是出现了"全营军官阵亡后,由炊事班长临时代理指挥"的场面...

此后,陈传钧又相继参加了第一、二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和湘西会战,可谓是打满了抗战全场。

1946年,七十四军进行整编他被任命为五十一旅少将旅长,但不久后在山东临沂的战役中兵败被俘。

如今,却依然保持着对曾经长官王耀武的尊重。"要动王军长,先过我这关!"陈传钧低沉的嗓音在院落中回荡。

很显然,当时陈传钧是下意识的就走了过来,这是因为从淞沪会战开始陈传钧就是51师的一名营长,他当时在第一营担任少校,团长正是“张瘸子”。

随后,并跟随王耀武在罗店一带夜袭日军,从那时候开始,陈传钧就已经是王师长比较欣赏的作战人员。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国民党军内部派系的问题,因为杨伯涛在抗战期间一直都是十八军的核心将领,在湘西会战的时候,他就是胡琏18麾下第11师师长,来到抗战结束之后,他担任的是第十八军的少将军长。

这支部队是黄维兵团的主力,而十八军又是陈诚派系,而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则跟何应钦靠的比较近,因此七十四军严格来说属于何应钦派系。

因此,杨伯涛和王耀武之间的争执本来也就包含着派系之争。

而陈传钧是七十四军的老部下,也是王耀武的嫡系,看到曾经的老长官被人斥责,身为下属的陈传钧就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

当然,杨伯涛也并没有动手,而是被赶过来的工作人员给拦住了。

不过因为这件事情,陈传钧在后来的改造期间比较顽固,经常跟工作人员闹矛盾,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陈后来的下落不太明朗...随着王耀武被特赦,这件事情也鲜有人再提起。

来源: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