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米东区分局卡子湾派出所内,一场跨越13年的亲情重逢让在场所有人动容。当唐女士与失散多年的姐姐紧紧相拥时,泪水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刘青霞 通讯员杨玺琳
近日,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米东区分局卡子湾派出所内,一场跨越13年的亲情重逢让在场所有人动容。当唐女士与失散多年的姐姐紧紧相拥时,泪水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一张破损的身份证
4月8日,清晨的阳光刚刚洒进卡子湾派出所综合服务大厅,户籍民警朱春兰就迎来了当天第一位办事群众。这位神情局促的女士递来的证件让她心头一震——这是一张1987年签发的一代居民身份证,边缘已经磨损起毛,照片也泛黄模糊。
“同志,我想换张新身份证。”女士姓唐,今年56岁,说话时声音有些颤抖。细心的朱春兰发现她双手不自觉地绞着衣角,立即倒了杯温水递过去:“您先喝口水,慢慢说。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温水似乎融化了唐女士心中的迟疑。她突然红了眼眶:“警察同志,我……我已经十三年没回家了。”原来,2012年因家庭矛盾,时年43岁的唐女士负气离家,只带着这张身份证远赴广州打工,后来又嫁到湖南。其间手机丢失、联系方式变更,与在乌鲁木齐的家人彻底失联。今年遇到婚姻变故,她请居住地社区开具证明购买火车票,回到了乌鲁木齐,却发现昔日的平房区早已变成高楼大厦,父母原先的单位住房也拆迁改造,寻亲之路陷入困局。
一场寻亲奔赴
了解情况后,朱春兰立即启动“特事特办”机制。但系统查询显示唐女士的身份信息已被注销,常规办理流程陷入僵局。“别着急,我们一定帮您找到家人!”朱春兰的承诺让唐女士眼中重燃希望。
民警们兵分两路:档案管理员在档案中寻找线索;社区民警则根据唐女士提供的片段信息实地走访。两小时后,档案管理员查找到了唐女士的姐姐唐某霞的信息。
“您妹妹正在派出所等您!”当民警拨通唐某霞电话时,电话那头传来抑制不住的啜泣声。
一幕催人泪下的重逢
“小妹!”
“姐!”
15时20分,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一位鬓角微白的中年女子冲进服务大厅。尽管她戴着口罩,妹妹唐女士还是一眼认出了姐姐。唐女士的姐姐颤抖着摘下口罩,露出与妹妹如出一辙的眉眼。两人紧紧相拥,泪水浸湿了彼此的肩头。
“妈妈天天都在念叨你……”姐姐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张全家福,照片边缘已被摩挲得发白。原来,在姐妹俩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离家后,母亲也因过度思念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姐姐始终保存着这张照片,期待有朝一日能再续亲情。
一份公安的温度
“原本只是来换身份证,没想到民警帮我找回了整个家。”唐女士哽咽地说。更让她感动的是,派出所已为她开通绿色通道:采集人像信息、恢复户籍、办理二代证等手续一气呵成。
卡子湾派出所所长李峰亮介绍,该所近年来通过“三举措”提升服务质效:建立“历史档案数字化”系统,将纸质档案电子化;推行“首接民警负责制”,杜绝群众“来回跑”;设置“疑难问题专窗”,解决类似唐女士这样的特殊诉求。
临别时,唐家姐妹向民警深深鞠躬。户籍窗口的玻璃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红字熠熠生辉。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