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天一记得那是个暮春的清晨,终南山中雾气未散,他背着药篓在青石小径上行走,寻找可以入药的黄精与茯苓。山间晨露沾湿了他的布鞋,却让他心中格外清爽。这位年过四旬的儒医素来喜欢独自行走山野,既为采药,也为远离尘嚣。
杨天一记得那是个暮春的清晨,终南山中雾气未散,他背着药篓在青石小径上行走,寻找可以入药的黄精与茯苓。山间晨露沾湿了他的布鞋,却让他心中格外清爽。这位年过四旬的儒医素来喜欢独自行走山野,既为采药,也为远离尘嚣。
转过一道生满青苔的山崖,他突然听见前方草丛中传来窸窣响动。杨天一本能地停下脚步,拨开挡在眼前的蕨类植物——眼前的景象让他瞳孔骤缩。
两只灰毛老鼠正从岩缝中钻出,大的约有成人手掌长,小的不过三寸。它们警惕地左右张望,胡须轻颤,似乎在确认周围是否安全。杨天一见惯了山野小兽,本不欲惊扰,正欲转身离去,却见一条黑鳞大蛇从石后闪电般窜出!
那蛇足有小儿臂粗,乌黑的鳞片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它如离弦之箭扑向两只老鼠,大张的口中露出森白毒牙。较大的老鼠反应极快,猛地将小老鼠推向一旁,自己却被蛇口咬住后腿。
"吱——!"凄厉的尖叫划破山间寂静。杨天一浑身一颤,手中药锄差点落地。只见那大老鼠拼命挣扎,却被黑蛇一寸寸吞入腹中。小老鼠躲在三步外的石缝边,浑身颤抖,黑豆般的眼睛瞪得滚圆,在阳光下竟如两颗花椒般通红发亮。
杨天一屏住呼吸。他分明从那小老鼠眼中看到了人类才有的情绪——那是混合着恐惧、愤怒与绝望的眼神。小老鼠前爪抓着地面,似乎随时要冲上前去,却又畏惧蛇威不敢动弹。
不过半盏茶功夫,大老鼠已完全被蛇吞入腹中。黑蛇满足地吐着信子,腹部鼓起一个明显的肿块。它慵懒地摆动身躯,向岩缝中游去,显然是要回巢消化这顿美餐。
就在蛇身刚钻进岩缝一半时,那小老鼠突然如离弦之箭冲出!它准确无误地咬住黑蛇露在外面的尾巴末端,尖利的门牙深深嵌入鳞片缝隙。
"嘶——!"黑蛇吃痛,猛地从洞中退出,转头就要攻击。小老鼠却早已松口,灵巧地跳开数尺,躲到一块凸起的岩石后方。黑蛇愤怒地左右搜寻,奈何老鼠身形太小,又借着岩石掩护,一时竟找不到目标。
杨天一蹲在草丛中,看得目瞪口呆。他行医二十载,走遍名山大川,却从未见过如此奇景。那小老鼠分明是在为同伴复仇!
黑蛇寻敌不得,再次转身欲回洞穴。谁知它刚把头探入岩缝,那小老鼠又如鬼魅般窜出,再次狠咬蛇尾。这次它咬得更狠,杨天一甚至听到了牙齿刮擦鳞片的声响。
蛇怒不可遏,整个身子从洞中退出,疯狂地扫荡四周草丛。小老鼠却早已借着地形掩护,逃到三丈开外的一株老松树下。它蹲坐在树根处,胸口剧烈起伏,眼中红光更盛。
如此反复竟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杨天一腿脚发麻,却舍不得离开这罕见的一幕。黑蛇每次试图回洞都会被咬尾,出来又找不到攻击者。它的动作渐渐迟缓,眼中凶光也转为疲惫与烦躁。
日头渐高,山雾散尽。黑蛇第七次被咬尾后,终于放弃了回洞的打算。它缓缓游到一片开阔的沙地上,突然剧烈收缩腹部肌肉。随着一阵蠕动,那鼓起的位置逐渐上移,最终,已无生命迹象的大老鼠被完整地吐了出来!
小老鼠没有立即上前。它警惕地观察了许久,确认黑蛇确实游走后,才小心翼翼地接近同伴的尸体。它先是轻轻嗅闻,然后用前爪拨弄大老鼠的胡须,最后发出"啾啾"的哀鸣,声音凄切如同婴啼。
杨天一鼻尖发酸。他看见小老鼠绕着尸体转了三圈,突然一口咬住大老鼠的后颈,开始费力地拖拽。对它小小的身躯而言,这显然是个艰巨的任务。但它坚持不懈,走走停停,硬是将同伴拖向远处的灌木丛。
"世间竟有如此义鼠..."杨天一喃喃自语,想起《史记》中豫让为智伯报仇的故事。他收拾药篓准备下山,心中已决定要将此事告诉好友张历友。
三日后,杨天一在长安城东的醉仙楼约见张历友。这位以诗才闻名的老友听完讲述后,拍案称奇,当即要来纸笔,挥毫写下《义鼠行》:
"蛇吞鼠兄鼠弟怒,眼赤如珠尾后狙。
进退周旋三日整,终使凶顽吐骸骨。
世人常道禽兽恶,岂知鼠辈有义笃。
君不见,市井多背信,反不如这小畜物!"
诗成,张历友掷笔长叹:"杨兄,你看这长安城中,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出卖亲友?多少夫妻大难临头各自飞?反倒是一只小老鼠,能为同伴舍命相争。可笑啊可笑!"
杨天一饮尽杯中酒,望向窗外熙攘的街市。他想起那日山中所见,小老鼠眼中如血的愤怒与哀伤,不禁感慨:"张兄所言极是。这世间的'义'字,有时候竟要向山野鼠辈求取。"
窗外忽有两只麻雀为争食而厮打,羽毛纷飞。二人相视苦笑,再饮一杯。
后来杨天一再上终南山,特意去那处岩缝寻找,却再未见那义鼠踪迹。只有山风依旧,吹动着岩缝边的野草,仿佛在诉说那个关于复仇与情义的奇异故事。
来源:故事大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