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镇上的法官工作室,通过‘云上共享法庭’不到2小时就和资阳的当事人把事儿说清了!”近日,大足区高升镇村民陈先生在该镇的“一街镇一法官”工作室,顺利完成了一起跨省劳务薪酬纠纷调解。这一高效解纷场景,正是大足区深耕川中渝西文明实践带建设,以精细机制、扎实阵地、鲜
“在镇上的法官工作室,通过‘云上共享法庭’不到2小时就和资阳的当事人把事儿说清了!”近日,大足区高升镇村民陈先生在该镇的“一街镇一法官”工作室,顺利完成了一起跨省劳务薪酬纠纷调解。这一高效解纷场景,正是大足区深耕川中渝西文明实践带建设,以精细机制、扎实阵地、鲜活活动破解跨域协作难题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大足区携手四川遂宁、资阳及重庆潼南,从“机制协同、阵地共建、活动共办”三大维度精准发力,把文明实践的“规划图”变成了“实景画”,让巴蜀同心的文明之风吹遍川中渝西的各个角落。
现场宣讲。大足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联动” 织密跨域服务网
“铁山镇和资阳市安岳县合义乡虽然相隔两公里,但以前群众间交流往来、学习互动比较少,自从开始了川渝文明实践合作,川渝的群众来往便越发频繁,关系也更加密切,甚至连矛盾纠纷都变少了。”大足区铁山镇有关负责人说。
据悉,为打破川渝毗邻地区文明实践“地域壁垒”,大足区首先从机制建设入手,构建起“多层级、大联动、联资源”的协同体系。
在顶层设计上,大足区主动扛起川中渝西文明实践带轮值带长职责,牵头召开首次联席会议,邀请大足、潼南、遂宁、资阳41个毗邻区(县、镇)全覆盖参会,共同签署《“巴蜀同脉文明同行” 共建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工作方案》《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共建合作重点项目》,明确四地在机制、阵地、活动、队伍上的“责任清单”,实现“分工不分家”。
在区域协作上,大足区构建“一盘棋”组织体系,以4个毗邻镇为重点,同时将覆盖范围延伸至23个非毗邻镇街,农业、文旅、法律等区级部门,公益组织、文艺家协会、商会等30支社会力量,与潼南、遂宁、资阳的毗邻地区构建“大协作、大联动”。
同时,大足区还联合三地搭建“文明实践资源线上平台”,收集整理先进典型事迹、石刻非遗课程、农技培训视频等135项资源,比如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岩壁上的唐宋美学》纪录片、资阳的柠檬种植教程,均可在线上平台免费获取,实现“一份资源四地用”。
从“单点零散”到“串珠成链” 打造文明新地标
“来这里不仅能看成片的楠木林,还能学安岳县的手工编织,跨省文化体验太方便了!”在大足区巴蜀雅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来自重庆主城的游客刘女士,手里拿着刚完成的毛绒小玩偶兴奋地说。
立足川渝地域文化同源、产业互补的特点,大足区以“精准选址、功能集成、串点成线”为原则,联合毗邻地区打造“有特色、能实用、群众爱去”的文明实践阵地。
在文化传承阵地建设上,大足区与安岳县聚焦石窟文化共脉,共同打造7个文明实践基地,让川渝群众感受石刻文化魅力,参与文物的保护传承。其中,川渝石雕共享实践点主打“石雕技艺传承”,为川渝两地石雕爱好者、从业者提供体验、教学服务,定期邀请大足石雕传承人开展体验教学或者专业课程;川渝石窟保护实践点配备专业文物修护设备,群众可现场观摩文物的修复过程,可参与文化模拟修复体验活动……去年以来,累计服务川渝群众达10万人次。
在研学旅游阵地建设上,四地联合发布4条文明实践研学线路——历史文化线路串联四川宋瓷博物馆、潼南博物馆、大足宝顶山石刻,爱国主义线路覆盖潼南杨闇公故里、遂宁蓬溪起义旧址、大足饶国梁纪念馆、安岳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农耕田园线路深入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大足区隆平五彩田园、安岳县乾龙镇罐子河村农耕文化馆,家庭家风线走进四地家风馆、清廉村居,已有超2万人次参与研学。
在乡风文明阵地建设上,大足与安岳县聚焦和美乡村建设,共同打造文明实践阵地新场景,促进毗邻地区群众共享文明新风。升级大(足)安(岳)农业示范全域建设,修建11公里“文化车道环线”,沿途绘制“巴蜀农耕故事”壁画;铺设12.4公里观光便道,优化农耕文化小院、民俗文化陈列馆、农文旅融合观景平台;同步推进“跨省便民通道”建设,已开行2条跨省公交,累计运送乘客32万人次,让村民赶集、看病、走亲戚更方便。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激活文明新动能
“大足石刻是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安岳石刻的卧佛院保存着中国最大全身卧佛造像,长度约23米。”4月8日,资阳市安岳县双龙街初级中学的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纷纷抢答两位“四川(重庆)好人”的提问,现场气氛热烈。这是“川渝文明 大安同行——好人微服务”活动的热闹场景。
据悉,为让文明实践“接地气、有温度”,大足区联合毗邻地区打造“常态化、特色化、精准化”的活动体系,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在理论宣讲活动方面,四地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活动600余场,覆盖群众达10万人次。邀请两地150余名党员、返乡创业带头人等组建“方言宣讲队”,用方言土语在农家院坝、乘凉树下等地开展进院坝宣讲活动。依托现有文明实践阵地,每月定期开展“理论+文艺演出”“理论+志愿服务”“理论+节日庆祝”等组合式宣讲活动,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添生气,走进群众的心坎儿里。
在丰富文化生活方面,四地深入挖掘毗邻镇乡特色资源,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大任务,联合开展“巴蜀石韵同气连枝——资阳大足石刻艺术展”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四地群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共同打造“川渝文明 大安同行”“大安理论宣讲”等活动品牌,联合开展“好人微服务”巡讲等各类活动200余场,累计服务群众达30万人次。
在移风易俗活动方面,两地聚焦婚俗新风、家庭家风建设,推出“精准化”服务,推行“婚事新办九条”“白事简办十条”,组建16支移风易俗劝导队,去年以来成功劝退办“无事酒”“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文明现象280余起;编排相声《爱得多姿多彩》、金钱板《移风易俗树新风》等12个文艺节目,在川渝乡村巡演60余场;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评选,已选出200户文明家庭;开通“石刻姐妹”直播间分享家风故事,单场直播观看量超10万人次。
如今,行走在川中渝西文明实践带,从农家院坝的理论宣讲,到石窟寺里的文化研学,再到群众身边的文明新风,文明实践的“烟火气”处处可见。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与毗邻地区的合作,比如共同组建川渝理论宣传团,共享人才资源,共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共办川剧会演、乡村艺术节、“村BA”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明实践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川渝群众,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更强的文明力量。(余佳)
来源:金台资讯